宋朝茶文化:一株树叶塑造一个时代,茶叶对宋朝人有多重要?
茶饮起源于川蜀地区,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宋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朝代的宏观国策是崇文抑武,这一国策使得宋朝有着非常庞大的士大夫群体。
而宋朝繁荣的商业经济催生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市民阶层,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的代表。
在宋朝社会,无论是士还是民,都有流行着饮茶的风尚。士大夫以雅入茶,以茶论道,市民群体食茶知味,以茶为俗,这都促进了茶文化在宋朝的兴盛。
宋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突破一亿的朝代,庞大的人口体量,所带来的消费能力、劳动力数量也是茶叶得以在中国进一步扩大种植,并逐步流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重要原因。
宋朝城市人口和世界大城市对比
在唐朝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宋朝的茶文化又有了新的特色,新的饮茶风尚在逐渐流行,并融合进其他世俗文化之中,造就了宋朝繁盛的文化局面。
精致的宋朝人:一个茶具都有这么多讲究
唐朝所兴起的饮茶方式是煎茶法,这一饮茶方式在历经中晚唐的鼎盛期之后,经过五代十国的消磨,到了宋朝已经趋于没落。
宋朝人更流行'点茶法',点茶就是将茶饼用茶磨或茶碾碾碎成粉末状,然后放入茶碗中,用沸水冲泡,再用茶筅搅拌均匀,从而做出的茶饮。
宋代点茶法制作茶饮
也就是说,宋代饮用茶的方式与我们大有不同,他们并不直接冲泡茶叶,而是将茶粉冲泡成汤汁状。我们现在流行的饮茶方式起源于明代,名为'泡茶法'。至于点茶法,已经在中国消亡。
关于点茶法我们有一个熟知的成语,就是'粗茶淡饭',粗茶的说法就起源于点茶法。
因为寻常百姓家所使用的茶叶品质很一般,研磨出的茶粉比较粗糙,饮用的时候会有些剌嗓子,所以主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就会说我这是粗茶,希望您不要介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句熟语。
点茶法起源于唐末五代的福建地区,民间以此法制茶,然后组织茶会斗茶,也称'茗战'。
宋朝点茶法,把茶叶碾成细末,冲出来的茶汤呈乳白色
在庆历末年,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蔡襄出任福建转运使,在任上写下了著名的茶书《茶录》,专门对建安民间斗茶时使用的冲点茶汤的饮茶方式进行论述,从而使这一饮茶方式为世人熟知。
后来,大宋文人皇帝宋徽宗又写了《大观茶论》,再次对点茶法进行了详细论述,有了皇帝的加持,点茶法终于在宋代形成了风尚。
点茶法需要使用一些专门的工具,主要有砧椎、茶碾、茶磨、茶研、茶臼、茶匙、茶筅、汤瓶等。
砧椎是用来碎茶的工具,一般由砧板和击椎组成,砧板一般都是木质,击椎可以用金属材质制成,这两样工具的作用就是把茶饼敲碎。
南宋《撵茶图》局部
茶碾的材质比较多样,既可以是石头的,也可以是金属材质,但是人们一般不用金属的,尤其是铁和铜做的茶碾。
唐朝的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说,茶碾最好用橘木、梨木和桑木。之所以不用铁和铜做茶碾,是因为人们认为铁和铜的腥气会影响茶叶的口感。
除了铁和铜之外,金银是可以用来制作茶碾的,当然这是皇家或者贵族才能享有的了。
茶碾的作用是对已经敲碎的茶叶进一步深加工,把它做成更细腻的粉末。
当然,这一步不止可以用茶碾完成,茶磨也可以。
茶磨是用石头做成的小磨盘,石头本身不存在腥气,也不会污染茶叶的颜色,被认为是最贴近自然的茶具,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
茶碾的茶磨做好的茶末要收集到分茶罐之中,等待点茶。
宋代点茶的步骤
茶研和茶臼是对茶末进一步研磨的工具,一般都是瓷质或玉质。
茶匙是金属材质的用来量取和击拂茶汤的工具,因为这一目的,所以不用材质轻盈的木头,而用金属。
茶筅是用细密的竹条制成的调茶工具,目的是让茶汤混合均匀。汤瓶就是煮水的容器,汤瓶的要求是要小,这样等待的时间不会太久。材质以黄金为上,也可以用银、铁、瓷、石制作。
宋人对饮茶的器皿也非常在乎,宋代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生产出来的瓷器品质优良,种类丰富。
宋代几种比较有名的饮茶器皿分别是黑釉盏、碧玉瓯、冰瓷。
因为宋代的茶汤大多为白色,因此宋人特别喜欢黑釉盏,这是茶盏的一个类目,其下有兔毫盏、油滴盏、窑变天目等不同的盏属,他们都是福建建窑所产,以此也叫建盏。
宋代吉州窑黑釉茶盏
茶末除了白色,也有绿色,这种茶末一般用青白瓷盏承载,耀州窑和龙泉窑是青瓷的代表,而定窑和景德镇窑是白瓷的代表。
碧玉瓯就是青色的茶盏,冰瓷也是青瓷,属于龙泉窑,北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也以冰裂纹瓷器出名。
茶香飘逸的大宋:茶不仅是一种饮品
饮茶风气的盛行,促进了北宋茶馆的兴起。在北宋的开封城内,茶馆遍布其中,商业经济最为繁荣的大相国寺茶馆更是鳞次栉比。
《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除了茶坊之外,还有满大街提壶叫卖的商贩,挑着茶担或者推着浮铺,走街串巷,这些人还往往会为顾客传讯捎物,服务十分周到。
喧嚣的城市,一直要到深夜,大街小巷才会归于寂静,由此可见宋代之繁华,茶风之盛行。
宋朝夜市中喝茶看戏剧照
到了南宋的临安,茶馆依旧盛行,并且还有了功能性的划分。
读书人和士大夫常去的茶馆叫茶肆,商人谈生意的茶馆叫市头,还有借茶坊之名所开的妓院,叫做花茶坊或者水茶坊。
在专门的茶坊之外,酒肆,饭馆也有茶水供应,顾客进门,首先就要给顾客倒一杯茶,茶汤还根据季节的不同会变换品种,以求吸引南来北往的顾客。
除了经济繁华的都市,乡镇的茶馆也十分普遍,茶客熙攘。此时,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繁华的宋朝街景
宋代百姓的家中,也会常备茶水,所谓'宾主设礼,非茶不交',有客人来了就要给客人奉茶,这已经成为待人接物的必要的礼节。
欢迎客人要奉茶,而当想要送客的时候,就会给客人上汤,客人见此,也就心领神会,饮完即走。
同时,茶还成为一种礼仪,在嫁娶礼俗之中,聘礼嫁妆之中也是包括茶饼的,在婚礼上,还有专门的茶仪。
而在丧俗之中,主家待客之时也有讲究,那就是不能使用茶托,这是因为当时的茶托都是红色的,这是丧礼的忌讳。
茶叶同时也可以用来赠送友人,茶历来是淡泊高洁的象征,这与文人士大夫的志趣相合。
茶叶在宋代已是友人间赠送的佳品
北宋文人之间喜欢互赠茶叶,以品种和品质的不同,可以判断交情的深浅和感情的诚挚。
北宋对士大夫的待遇非常优厚,给予他们高官厚禄的同时,官员的假期福利十分优厚,官员因此有更多的时间赋闲在家。
有钱又有闲,闲暇之时正好鼓弄茶艺,或闭门自娱,或携茶出游,都是他们陶冶情操的方式,这就催生出了一种消遣活动——斗茶。
斗茶是宋代的士大夫之间的的互动方式,从准备工作到最后的点茶,都要斗茶者亲力亲为,然后再由参与者对茶品、水品、茶具、研磨、冲点、茶色、茶味进行点评,要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毫无瑕疵,才能取得斗茶的胜利。
宋人斗茶场景
而要想参与斗茶,除了要有高超的茶艺,还要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这就要求茶艺爱好者不断钻研。
宋代的士大夫为此还积极阅读和撰写茶书,顾况曾作《茶赋》,黄儒有《品茶名录》,唐庚书《斗茶记》,还有我们之前提到的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都是当时和茶有关的著作。
审安老人在其《茶具图赞》中,还将十二种茶具比喻为十二先生,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名号,可见当时文人对茶文化的热衷之情。
宋徽宗对茶文化研究深刻,并著作《大观茶论》
茶文化还在当时与禅文化合流,形成'禅茶一味'的文化现象。
禅起源于印度,梵文发音为'禅那',在中国被称为禅,意为'静虑',是指人在心神安宁状态下的一种冥想。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家对茶十分中意,僧侣认为茶能驱除睡魔,助消化,还是高洁的象征,因此对茶非常喜爱。
僧侣在各种场合都习惯于饮茶,以茶待客,以茶礼佛,以茶参禅,还亲自种茶,茶文化就此与佛教紧密相关。
僧侣喜茶
随着唐朝禅宗的兴起,饮茶之风就在寺院十分盛行,禅门每天的清课之中,首先就是焚香,其次就是煮茗,可见茶在禅门中的崇高地位。
禅门还形成以一套有关茶的礼仪,包括茶鼓、打茶、奠茶、普茶,茶鼓就是击鼓召集僧人一起饮茶说法。
打茶就是在参禅后的休息时刻给僧人们提供茶水,奠茶就是用茶来敬献佛祖,普茶就是请全寺院的僧人一起喝茶。随着禅宗的兴盛,茶文化在宋朝得到大发展。
由于茶文化的兴盛,宋朝的茶叶种植十分广泛,有三十五个州郡两百四十二个县种植茶叶,每年茶叶产量多达四五千万斤。
宋朝海上对外贸易图
北宋的茶叶除了供国内消费之外,还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一度十分兴盛。
因为宋朝缺马,宋朝还借助茶叶与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以此获得了大量的优质马匹,供给军需,缓解了宋朝的军事危机。
古代茶马互市景象
结语
茶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茶既是一种饮食之物,更是一种文化习惯。
由于宋朝对士大夫群体的尊崇,使得士大夫有着闲适而优裕的生活,这对茶文化在宋朝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士大夫们利用闲暇时间钻研茶艺,改造茶具,撰写茶书,并围绕着茶吟诗作赋以及进行冥思辩义,这也是宋朝文化哲学大发展的原因。
上层社会的推崇推动了茶叶在社会上的普及,北宋有着较为宽松的商业环境,充足的劳动人口,这些都有利于宋朝进行茶叶的商品化生产。
宋代上层社会对茶的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而茶文化的发展又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瓷器制造就在宋朝达到一个高峰,这同样对宋朝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茶叶为宋朝提供了丰厚的税收收入,还为宋朝解决马匹短缺问题提供了思路,以至于影响到了宋朝的国策民生。
从这一意义来说,茶文化无愧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产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