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升降”与临床病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地,上下、浮沉、升降、消长、出入、进退、前后、左右、迟速、去来、明暗、寒热、虚实、动静、刚柔、生死等等。
1、何为升降
《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载有“阴阳之升降”,说明了“升降”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内容,是阴阳学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阴阳学说在一个方面的具体应用。
升,谓“上升”;降,谓“下降”。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阴阳的升降运动,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升降,存在于一切有生命的物体中,“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任何有生命物体之气,都是“无不出入,无不升降”的。
它们在生命过程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均引自《素问·六微旨大论》),没有阴阳的升降运动,就没有生命物体的发展,也就没有生命。
2、人体中的升降
升降,也存在于人体十二脏腑中,保证着人体脏腑的一定功能活动的正常,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和生命。
《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就是《灵枢·经脉》所载十二经脉循行规律的总结。
这里所谓十二经脉循行的规律,实际是营气运行的规律,观《灵枢·营气》所载之文,就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那么,营气的运行规律为什么是如此而不是相反呢?
有人以“举起双手而经脉循行成为阴升阳降”为释,这是想当然而不恰当的。
第一,它不合乎《灵枢》所载手阴阳经脉循行所用的上、下字眼;
第二,双手常举,不合乎自然;第三,阴升阳降,不合乎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所以这种解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所谓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即营气运行规律,是古人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针刺手法迎随补泻的理论基础,是十二脏腑升降机能的正常表现。
3、十二脏腑的升降规律
根据上述所谓十二经脉循行的规律,表明了十二脏腑的升降规律是:
凡脏气是上升的,它所相表里的腑气就是下降的,如足三阴经所属的脏气上升,它所相表里的足三阳所属的腑气就下降;
凡脏气是下降的,它所相表里的腑气就上升,如手三阴经所属的脏气下降,它所相表里的手三阳经所属的腑气就上升。
另一个方面,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上升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的,如手三阳经所属的腑气上升,它同名的足三阳经所属的腑气就下降;
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下降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的,如手三阴经所属的脏气下降,它同名的足三阴经所属的脏气就上升。
4、十二脏腑的升降反应在病变
十二脏腑的升降机能,也是“恶者可见,善者不可得见”的,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病变情况下,才能见到它的反常现象。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三阴经所属脏气均下降。
如手太阴肺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喘咳,手少阴心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口糜舌烂或心烦,手厥阴心包络气不降而上逆,则与心病同证。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手三阳经所属腑气均上升。
如手阳明大肠气不升而下陷,则为脱肛,手太阳小肠气不升而下陷,则为疝气,手少阳三焦气不升而下陷,则为遗尿。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阳经所属腑气均下降。
如足阳明胃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呕吐,足太阳膀胱气不降而上逆,则为闭癃,足少阳胆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呕苦。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阴经所属脏气均上升。
如足太阴脾气不升而下陷,则为大便稀溏,足少阴肾气不升而下陷,则为失精,足厥阴肝气不升而下陷,则为胁腹急痛。
十二脏腑的升降失常则为病,治疗时,必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导致各个脏腑失常的不同因素,给以不同的方法解除,从而恢复脏腑升降机能的正常。
例如,胃气上逆而呕吐,有因热邪犯胃者,有因痰饮停胃者,有因食滞上脘者,有因胃虚气逆者,还有肝气犯胃者等等,必须分别以清热和胃、化饮降逆、吐越积滞、补中和胃以及平肝和胃等法来治疗。
又例如,肾气下陷而失精,有因肾虚不固者,有因神虚不摄者,有因肝经湿热者,等等,必须分别以“补肾固精”、“补心宁神”、“清泻肝经湿热”等法来治疗。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人体脏腑的升降机能失常,犹可以法调治使其恢复正常;
如果升降机能已绝灭,则虽卢扁在世,亦莫如之何也已矣,所以《素问·气交变大论》说:“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
中医养生时间表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中医认为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有兴有衰。
因此,每天十二个时辰养生要遵循规律,而丑时和寅时是养好肝和肺的至关重要时辰,一定要睡好觉。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一张简单实用的中医养生时刻表,赶紧收藏吧!
一、丑时:(1时—3时)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肝经。
许多人满面红光,气宇轩昂,声若洪钟,精力充沛。有些人却气色晦暗,眼神无光,手足无力,没精打采。从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肝气旺不旺、气血足不足。
“人家肝养得好,就能把体内的毒素排出,实现了肝的藏血、排毒功能,看起来血气充足,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视力清楚 (肝开窍于目),当然就显得特别的年轻漂亮。”
相反,一个人到了开始养肝的时刻不养,丑时(1时—3时)还要去应酬、搓麻将、看电视……不好好休息,就不能养出好血供应能量。所以,到点了,一定要好好睡觉,顺应时辰,好好睡眠,才能养好肝。
养生秘诀:
1、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值夜班的女士们、先生们,第二天单位一定要安排他们好好休息,让肝脏有个代偿过程。
2、经常敲拍足厥阴肝经,位于腿的内侧中线,可以疏通经络,代谢废物,有利于养肝。
3、要有个好心情。怒伤肝,影响肝疏泄的功能。做到“三不”、“三乐”,即不过度忧愁,不与人争吵,不妒忌别人;乐于助人,知足常乐,一生求乐,心情愉快,有利于养肝。肝郁的人,可选用中成药逍遥散,疏肝理气。
4、少饮酒。酒为湿热之邪,易伤肝。特别是勾兑的洋酒,如:OX、龙舌兰、白兰地、伏特加、马丁尼洋酒等,不适合中国人的体质。
5、饮用酵素定期排毒。提升肝功能,养肝护肝。
二、寅时:(3时—5时)
时辰特点:寅时气血流注于肺经,肺经旺。肺朝百脉,所有的组织器官都由它来供血,主宣发与肃降等功能,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寅时,对健康的人来说,这时应该是熟睡状态。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生命由静而动的转化过程,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气血能量物质,这个时辰心肺功能负担最重,对于危重病人最容易引起心肺功能衰弱,也是病人多死于这个时辰的原因。
养生秘诀:
1、睡好觉,是养肺经的最好方法,这样才会让肺充分工作。熬夜、应酬、娱乐、蹦迪、打麻将不能超过这个时辰。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这个时辰的睡眠有利于生长素、退黑素等激素的分泌。
2、保健方法,平时可拍打手太阴肺经,它位于手的内侧的前缘。
3、介绍百合煲粥:百合(润肺清热)10g+粳米50g煲粥,可以养肺阴。
4、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加肺活量。
5、戒烟限酒。
6、少吃燥热、辛散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这些辛辣、煎炸、油腻之品,易伤肺阴,尤其是在秋季,更要注意。
特别提醒:丑时(1时—3时)、寅时(3时—5时)这两个时辰,对于养好肝和肺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凌晨1时—5时(丑、寅时)一定要睡好觉,才能养好肝和肺。
三、卯时(5时—7时)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大肠经。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中医常称“五更泻”,在5时左右拉肚子,这个毛病表现为大肠虚弱,主要由于脾肾阳虚所致。
养生秘诀:
1、要利用这个时辰好好地清理肠道。早晨,先空腹喝300毫升—500毫升左右加了酵素的水。
2、拍打手阳明大肠经,它位于手的外侧前缘。
3、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是补,逆时针方向是泄。顺序是右手在下,贴近腹部,左手按在右手上,灵活运用右手掌的大小鱼际,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腹肌30次。顺时针方向从右下腹往上推,是升结肠的部位,然后横向往左推,是横结肠部位,再往左下方推,是降结肠部位,可以刺激大肠,有利于排除体内垃圾;
4、晨练。适当运动,如游泳、打太极拳等都有利于肺活量,肺的肃降作用可以推动胃肠的蠕动,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四、辰时(7时—9时)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胃经。胃经旺,有利于消化,是吃早餐的时候。
民俗谚语:“早晨的生姜暖胃肠,晚上的生姜如刀枪”。按照阴阳学说,白天为阳,为养阳最佳时间,夜晚为阴,是最佳养阴时间。辰时吃生姜温中暖胃,是有利于胃肠道腐熟水谷,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在晚上吃生姜那是不符合养阴的,是逆时而作,因为生姜是助阳升发的,晚上吃会伤及肺阴,形容 “如刀枪”这么厉害。
养生秘诀:
1、充分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一天进食量的比例,专家认为:早餐,约占一天食物的50%;中餐30%,晚餐20%,比较合理;有利于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早餐是金,午餐是银,晚餐是铜”。所以,早餐不仅要吃好,还要吃饱。坚持用早餐,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2、拍打足阳明胃经,它位于腿的外侧前缘。
3、煲中药粥,如:茯苓、白术、沙参等补胃气,养胃阴;稀粥本有养胃气的功能。
4、少吃辛辣、燥热之品。如:辣椒、胡椒以及油炸、肥腻食物,以防伤胃阴。
五、巳时:(9时—11时)
时辰特点: 巳时是上午的9点到11点,此时气血流于脾经,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是消化的关键时刻。另外脾经主运化,此时也是老年人进行晨练的好时机,上班族最出效率的时候,是一天中的第一黄金时间。
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而要完成上述功能,脾与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应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发挥。脾的运化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才能使身体各部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亦因此而失常,所以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养生秘诀:
1、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在两脚的大脚趾内侧甲角处,每次每侧的穴位点按60下,能有效调动整条脾经的功能,对治疗食欲不佳、呕吐、腹胀、腹泻、月经不调、带下、流鼻血等症状有效。
2、红豆薏米粥是很好的健脾良方,如属于少食而肥者,可选用红豆、薏米各半煮粥喝;如多食而瘦者,则可选用补脾祛湿的山药200克、薏米100克煮粥喝。
3、“脚趾抓地”运动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效果,可别小看我们的脚趾,它们可是许多经络的必经之地。
六、午时:(11时—13时)
时辰特点:午时,就是太阳升起到天空正中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时辰,因为这个时段我们要进行两项最重要的生命活动,那就是吃午饭和睡午觉。饮食以养形,睡眠以养神,形神皆安,则体康身健,百病不侵。
此时心经当令,中医强调用饮食和锻炼来养形,通过睡眠和静坐来养心调神,这就是中医的养生智慧。只要我们身体强健、心神恬淡,任何疾病都没有机会对我们下手。
养生秘诀:
1、心经上有一个“泉眼”,叫极泉穴,它在左右两个腋窝的中心点,用大拇指的指尖伸到腋窝揉“天泉”,动作和缓而微微用力,每次2~3分钟。
2 、经常揉耳朵,一手捂住耳朵,两侧同时进行,手掌心对着耳朵孔,手掌根朝眼睛的方向,其他四指向后贴着后脑,每侧轻轻揉动50下。
3 、黄豆苦瓜排骨汤:苦瓜500g+黄瓜200g+猪排骨250g+水1400ml熬制一小时,可以补益气血,适合任何体质的人。
七、未时(13时—15时)
时辰特点:此时小肠经当令,小肠主要是吸收,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将其分配到各个脏器。此时不妨进行片刻午休。另外未时可以喝一杯水帮助稀释血液,保护血管。
养生秘诀:
1、小肠经是手太阳经,行走在两臂的外侧,往上直到肩关节的后面。平时可以通过摆臂锻炼,打通经络,促进整个手臂的气血循流。
2、后溪穴和前谷穴是通小肠祛心火的重要穴位,后溪穴位置: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前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前谷穴位置: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多按摩此穴位,可以调理心脏功能,舒经通络并引火下行,达到祛心火的功效。
八、申时(15时—17时)
时辰特点:此时膀胱经当令,是一天中最好的学习时间,学习力和判断力都十分的活跃。这个时候不妨多喝水让膀胱活力十足,更好的促进身体排毒。 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晴明穴,然后上头沿着后背一直到小趾。它是一条很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称为足太阳。
而且膀胱经遍布全身,是一条很大的经脉。比如说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相。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记忆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经有关的,就是阳气上不来了,上面的气血不够,所以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
养生秘诀:
1、申时气血流注脑部时,此时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效率都最高。古人说“朝而授业,夕而习复”,就是强调早晨学完后,一定要到下午申时好好复习,以强化记忆。
2、此时正是人体肺部呼吸运动最活跃,人体运动能力也达到最高峰,此时锻炼身体不易受伤,这时一定要多运动,而且运动必须出汗,这样不仅可以疏通全身经络,也可改善人的心情。。通过运动出汗,还可以使皮肤更健康、睡眠更深,还可缓解疼痛、放松肌肉、治疗关节炎。
3、此时是人体可新陈代谢率最高的时候,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可利于养生。
九、酉时:(17时—19时)
时辰特点:酉时肾经当令。肾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的阴阳变化相通应。中医上所说的肾不是西医单纯所说的肾脏,其涵盖肾脏、输尿管等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关系到其他脏腑,所以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肾气亏损,就会表现为腰膝酸软,易生疾病、易衰老。
养生秘诀:
1、酉时是在晚上此时人应待在屋内,不妄作劳,不触雾露,避免扰动体内之阳气。
2、晚餐应早吃、少吃、可饮酒一小杯,不可喝醉。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的功效。晚漱口,可去除毒气残物,对牙齿很好。
3、宜吃黑色食物例如黑豆黑芝麻肾主钙,同时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十、戍时:(19时—21时)
时辰特点:戌时这段时间,心包经最为活跃,主要作用是保护心脏的。此时该吃晚饭了,一定要吃的开开心心,不要暴饮暴食,最好是营养,少量进食为宜;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人应在这时准备入睡或进入潜睡眠状态。
养生秘诀:
1、心包经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叫檀中穴。檀中的位置在我们两乳头中间位置的胸口,按摩此穴,就是刺激胸腺的整个的振动。
2 、拨心包经的方法,就是用大指掐在腋窝的底下,里面有一根心经,这个大经一拨的时候,这两个小手指发麻就算对了。坚持每天拨那个地方,对心脏是最好的,实际上就是等于给心经的一个回路,
3、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十一、亥时(21时—2时)
时辰特点:亥时指的是晚上9点到11点,此时三焦经当令,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
养生秘诀:
1、此时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人到此时要收藏兴奋,保持心境平静。睡前要做到不生气、不狂喜、不大悲。
2、亥时气血流至三焦经,而三焦经掌管人体诸气,是人体血气运行的主要通道,上肢及排水的肾脏均属三焦经掌管范畴。此时阴气极盛,要保持五脏安静,以利于睡眠,睡前要少喝水,容易水肿的人尤不宜多喝水。
3、在亥时我们应该休息,最好能够做一些运动,比如双手对搓、热水泡脚等等,能够帮助改善三焦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十二、子时(23时—1时)
时辰特点:子时胆经当值,属“阴中之阴”,是一天之中阴气最盛的时候,也是阳气开始初生的时段,胆气在此时开始升发。《内经》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意思是说胆气若能顺利升发,人体各个脏腑就会正常运行,人的身体状态就会很好。
凡五脏六腑皆以气机通顺为要,此时顺应胆经的主令会使人体气机条顺,五脏六腑都受益。所以子时睡眠对一天至关重要。休息好了,第二天头脑清醒,做事就有效率。
养生秘诀:
1、子时足少阳胆经活跃,是肝胆排毒、骨髓造血的时间,需高质量睡眠以养血养颜,这个时候要保持好睡眠。
2、人体背部分布着许多重要的经络,督脉、膀胱经等都在此经过,此外还有许多重要穴位。可以通过捶背振奋阳气,促进气血运行,调和五脏六腑,心宁神安,入睡自然就快。捶背时要注意手法,握空心拳,可以快慢适中的速度拍打背部,力度以使身体震动但感不到疼痛为宜。
3、胆经位于大腿外侧,平时多敲打胆经,可促进胆汁分泌,活气血、增强免疫力。
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
1.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2.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
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3.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4.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5.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6.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处方: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10g;
穴位:中脘、阴都;
方法:上三味,共捣如膏,取之敷于中脘、阴都穴。1日换药1次。此治久呃不止证。
7.泄泻
处方:丁香2g,肉桂1g;
穴位:神阙;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以水调和,做成黄豆大药丸,放在肚脐神阙穴上,外贴普通膏药固定。
8.便秘
处方:大黄末10g,芒硝4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二味,用适量黄酒调和,涂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熨10分钟左右。
处方:白矾末20g;
穴位:脐部周围;
方法:上一味,先做一纸捻,围在脐周,将白矾末放于其中,用冷水慢慢淋湿白矾末。
处方:葱白(连须)10g,生姜10g,淡豆豉10g,食盐5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共捣烂如泥,制成饼状,烤热,趁热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9.眩晕
处方:嫩茶叶6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为极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1日数次。
10.失眠健忘
处方:吴茱萸9g,米醋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吴茱萸捣烂,用米醋调成糊状,敷贴双足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处方:酸枣仁适量;
穴位:耳穴神门、皮质下、心、肾、脑点;
方法:用开水将酸枣仁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平面贴在直径约10mm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
选耳穴,每次1-2个,将药贴压于穴上,并按揉1-2分钟,每日数次按揉。3-5日换药一次,4次为1疗程。
11.汗证
处方:何首乌适量;
穴位:神阙;
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水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用纱布固定。此用于自汗证。
处方:五倍子(蜜炙)、枯矾各等份,乳汁适量;
穴位:肾俞;
方法:上二味药混合研细末,过筛,加入乳汁调和成膏,取10-15g药膏,敷于肾俞穴,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此用于盗汗证。
12.吐衄
处方:大蒜2个;
穴位:足心;
方法:大蒜2个,捣为泥,敷贴双足心,4小时敷1次,连续敷贴。此治吐血。
处方:白及15g;
穴位:印堂;
方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冷水调和,涂敷两眉之间印堂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此治鼻衄证。注意:治疗期间忌喝酒。
13.水肿
处方:针砂、猪苓、生地龙各9g,甘遂1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先将针砂加食醋煮数沸,取出炒干,再同猪苓、地龙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做成饼状,贴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1日换药2次。
14.癃闭
处方:独头大蒜1个,山栀子6g,食盐60g;
穴位:脐部、阴囊;
方法:共捣为末,加清水调和,敷于脐部,若小便不通,再加敷阴囊部位。
15.遗精
处方:硫黄、丁香、胡椒、杏仁各10g,麝香少许,红枣肉20g;
穴位:脐中;
方法:上六味,共捣研如泥,做成黄豆大药丸若干粒。每用时,取一丸放在脐中,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五倍子(炙)15g,煅龙骨15g;
穴位:脐中;
方法:共研末,唾液调糊为丸,如龙眼核大。用时纳入脐中,外以布扎。3日1换,久用有效。
16.面瘫
处方:皂角(去皮)1500g;
穴位:地仓、颊车;
方法:上药研末,用陈醋调成膏状,敷贴面部穴位地仓、颊车,左侧病患贴右边穴,右侧病患贴左边穴。药干燥后换掉再敷。
17.头痛
处方:葱白、薄荷各等份;
穴位:太阳、眉心;
处方:用开水泡上药,后贴于双侧太阳穴及眉心处。此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处方:川芎、芒硝各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患者鼻孔中。此治偏、正头痛。
18.胸痹
处方:丹参、川芎各适量;
穴位:A组:心俞、巨阙、内关、上巨虚;B组:厥阴俞、中脘、间使、足三里;
配穴:偏于气滞者加肺俞、气海,偏于血瘀者加膻中、膈俞,偏于寒凝者加关元、命门、中极,偏于痰浊壅盛者加太白、丰隆;
方法:将中药丹参、川芎各适量,制成粟粒大小的药丸2粒,贴在7mm×7mm的二氧化锌橡皮膏上。每用时,将膏药贴于所选穴位上,隔日贴药1次。
19.腹痛
处方:葱白(连须)7个,胡椒适量,枯矾6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三味,共捣烂,用乳汁调和,做成饼状,敷在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此治寒积腹痛。
处方:老生姜60g,豆豉15g,葱头(连须)3根;
穴位:脐中;
方法:上三味,共杵成药饼,烤微热,贴脐中,布扎12小时。此用于便秘腹痛者。
处方:川楝肉30g;
穴位:肛门;
方法:上一味,用酒浸泡1小时左右,取出,用干净纱布包裹,塞入肛门内。此治虫积腹痛。
20.痹证
处方:吴茱萸16g,大蒜1头;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捣烂,取药包患侧足心。1日1次。
21.坐骨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乳香、没药、麻黄各250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加蜂蜜调成膏状。每用时,取膏药适量敷于痛点阿是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22.三叉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等份;
穴位:太阳、下关、颊车或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黄酒或醋调成膏状,敷贴在穴位上,外用纱布覆盖,并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23.痛经
处方:食盐(研末)300g,生姜120g,葱头1握;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三味,先将姜、葱洗净,后共炒热,温熨腹部痛处阿是穴。
24.经闭
处方:红花50g、食醋200ml;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一同煎煮,趁热熏蒸患者鼻孔。
25.崩漏
处方:蓖麻叶1张;
穴位:头顶;
方法:上药捣烂,包在患者头顶上。1日换药1次,可止血。
处方:艾叶适量;
穴位:隐白;
方法:上药捣烂,加热,敷贴隐白穴。1日换药1次。左右穴同时使用,也可交替使用。
26.胎位不正
处方:鲜生姜适量;
穴位:至阴;
方法:上一味,捣成泥状,用生姜泥分别敷贴双侧至阴穴,外用塑料薄膜包裹。每日贴1次,可连续用2-3日。
27.乳痈
处方:生半夏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药末少许,放入患者鼻孔中。
处方:生南星1粒;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捣烂,用细纱布包裹成花生米大小的药栓,塞入一侧鼻孔中,当鼻内有热辣感即取出,塞入另一侧鼻孔中。
28.乳缺
处方:麦芽、芒硝各等份;
穴位:乳房;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备用。每用时,将药袋贴敷乳房上,湿则另换1药袋,交替使用。
29.小儿惊风
处方:天南星1个,全蝎1条;
穴位:囟门;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成膏状,敷涂于患儿囟门上。抽搐止则停用。若抽搐未止,则继续敷涂。此用于小儿急惊风。
处方:胡椒、栀子各7粒,葱白7根;
穴位:心窝;
方法:上三味,共捣研烂,加细面,以鸡蛋清调和成泥状,摊在布上,贴于心窝处。此治小儿慢惊风。
30.小儿泄泻
处方:五倍子、吴茱萸、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份,冰片或麝香少许;
穴位: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
配穴:吐乳加内关,发热加大椎,久泻加脾俞、肾俞、大肠俞;
方法:前五味,共研极细末,加冰片或麝香少许,用油膏调成黄豆大药丸。取药丸贴敷穴位,盖以伤湿膏。1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31.小儿积滞
处方:胡椒、公丁香;
穴位:肚脐;
方法:上二味,研细末,以水调和成饼,贴敷肚脐,24小时更换1次。
32.小儿顿咳
处方:阿魏6g,膏药1张;
穴位:天突;
方法:将阿魏放膏药上,敷贴天突穴。
33.小儿发热
处方:铅粉30g,酿酒小曲10枚;
穴位:胃口及手心、足心;
方法:以鸡蛋清调水粉,略稀,涂小儿胃口及两手心。复以酒曲研烂,用热酒和做二饼,贴两足心,用布扎之。
34.小儿夜啼
处方:陈茶叶适量;
穴位:脐上;
方法:将茶叶嚼烂后,捏成小饼状,敷贴在患儿脐上,外用棉花盖上扎好,10分钟后即可停止。
35.小儿尿床
处方:五倍子3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味药,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分做成6块药饼。临睡前取药饼一块置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36.丹毒
处方:硝石、白面各10g;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井水调和成糊状。临睡时涂于足心,外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37.湿疹
处方:白芷、白及、白枯矾、黄柏、硫黄各25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若湿疹未流水或未溃烂,取药末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部阿是穴处;若湿疹已流水或溃烂,取药末直接撒于患部阿是穴处。每日换药1次,病甚者可每日换药2次。
38.扭伤
处方:大黄粉、生姜汁各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二味,混合调匀成膏状,备用。每用时,将药膏平摊在扭伤处阿是穴,覆盖油纸或塑料薄膜以保持湿润,再用纱布、胶布等固定。敷12-24小时,若未愈者,再敷之。
39.目赤肿痛
处方:决明子适量;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一味,炒,研细末,以茶调敷太阳穴,干则易之。
40.鼻渊
处方:独头大蒜2粒;
穴位:足心;
方法:上一味,去皮,切成薄片,贴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黄木香花50g;
穴位:头顶百会;
方法:上一味,铺于头顶百会处,外用纱布固定。
41.咽喉肿痛
处方:绿豆粉30g;
穴位:颈项;
方法: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成膏糊状,敷贴在双侧颈项处。每日用药1次。
42.牙痛
处方:苍盐(炒)12g,青黛1.5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牙痛一侧的鼻孔中。
处方:全蝎21个,五倍子15g,蝼蛄6个;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三味,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成膏,摊在纸上,贴敷在牙痛一侧的太阳穴上。
43.鸡眼
处方:鸦胆子仁10粒;
穴位:阿是穴;
方法:将鸦胆子仁捣烂如泥,备用。用药时,先用温热水泡脚,后剪去鸡眼上的硬皮,涂少许药泥于胶布上,贴敷在患部阿是穴上,外固定之。5-7日换药1次。
44.冻伤
处方:萝卜1个,麻油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在萝卜中间挖一个圆洞,将麻油倒入洞孔中,再将萝卜烧热,待麻油开滚后,即倒出备用。用治时,用无菌棉球蘸萝卜油涂敷患处阿是穴。每日2-3次。
45.烧烫伤
处方:大黄、地榆、黄柏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先将地榆、黄柏加油熬煮,后加入大黄,待药熬成焦黄色,去渣待冷将纱布浸泡其中。用药时,取浸泡药油之纱布,包敷患处。
46.面部色斑
处方:白及、白芷各6g,白蔹4.5g,白附子6g,白丁香4.5g,密陀僧3g;
穴位:患部;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晚用时,先净患部,再取药末少许,以鸡蛋清或白蜜调成膏状,涂敷患部,次晨洗去。
47.痤疮
处方:黄芩、黄柏、红花、硫黄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药时,取药末适量,以清水调为糊状,涂敷患处。
48.狐臭
处方:佩兰叶9g,滑石12g,枯矾6g;
穴位:腋窝;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用药时,将药末敷于腋窝中,用绷带包扎之。3日换药1次。
49.脱发
处方:芫花、红花、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椒各3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放入适量75%乙醇溶液或白酒中,浸泡一周左右,过滤取汁,备用。每用时,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部阿是穴处,擦至头皮发红为度。每日1-2次,1个月为1疗程。
50.烟瘾
处方:丁香、肉桂、谷氨酸钠各等份;
穴位:甜味穴;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0.5-1g,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或加少许白酒做成药饼,贴敷于手腕甜味穴,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