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原创散文集《平生爱好是天然》,作者蓝迤。版权所有!
如果说“剪子巷”的诗意是一种素朴的宁静,那么我家所在的“县东巷”则是一抹浓烈的“人间烟火色”。那里流动的风景十分的热闹,却并不感喧嚣,生活被装点的内容丰富,却与日子里的安稳静好融合相宜,恰到好处。密集排布的四合院、高出路面至少半米的石阶或石头门槛、带着铁环的黑漆大门、时有积水的灰土与水泥路面、每隔一段路便会突然遇见的深长胡同…从前“住家儿”众多的“县东巷”大抵就是这个样子。外面看很是寻常,泉水柳树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全是清一色的石墙灰砖墙和深黛色的屋瓦。其实巷子隐藏的古迹和泉水确有不少,从前“72名泉”的“罗姑泉”便是在这里,我记得很小的时候还见大人们用扁担从巷子中段路东一处地方挑水来喝,后来便不见了,因为小时候老城内吃用的都是“地下水”,猜想那里也是一处泉水。在这条巷子里,泉水大多隐藏在各家的庭院里,有的是深深的“泉井”,有的则是好玩的“压水井”,用一杆长而粗壮的长柄铁手伸进井里,一抬一压,水就从旁边的水管子流出来了。我们家没有这些古朴的东西,很早便装上室外的自来水管儿,冬天用麻绳子和厚塑料布包裹起来仍然会被冻住,需要用滚烫的开水浇开才行的那种。
因为是巷子里长大的孩子,打小便在这里东奔西窜的我们很容易便认得,那些屋瓦高建、“燕翅”一般的房门顶上长着茅草的、门口有好看的石鼓门柱的、大门打开望进去是雕着图案的石影壁的,准是从前的富贵人家。这样的房子在我们巷子里原是有一些的,若是进到里面去,八成都有着深长的路径,庭院深处却又开阔,会有些花窗棂子的屋子。除此之外,据说过去的年代还有过不少名人故居,只是在我小的时候,大多都已痕迹皆无了。现有的“大宅门”,好像只有在“后宰门街”的陈家大院依稀可见旧时模样。
“县东巷”南接泉城路,北至明湖路,我家老宅位于路中段“青年路”附近。据过去的街巷名称来看,“青年路”便是过去的“县前街”,巷子北段有“县后街”,加上“县东巷”“县西巷”的位置,过去“历城县衙”的位置便十分清晰了。这个位置好在四通八达,周边四方皆是过去与“历城”县署有关联的各个老街老巷,我于是从小不必走远便很可在这里看些风景。
记得小时候从我家出了大门往北走,这一段比南段要热闹许多。“青年路”口斜对着“尹家巷”的交叉口有一片儿是我发小“丽丽”和“薇薇”家大门口的中间空地,常有些卖好吃的流动小摊在这里驻留:夏天有卖“莲蓬”、“荷叶”、“菱角”的,用一个竹篮子盛着,并不多,那青皮的“莲蓬”,里头的“莲子”吃起来还是脆脆的带水儿的那种;有一年竟然有卖我平生第一次见的“田鸡”,也不知是青蛙还是癞蛤蟆,记得大人们说卖这个是有罪的,可是那年夏天我刚好被开水烫伤了脚,爸爸便买了犒劳我,用酱油烹制的,像小鸡腿那样的滋味,特好吃;有一个捏面人儿的老爷爷常在这里,他捏出的面人儿胳膊腿儿都特别细巧,身材都是瘦瘦的,就连“猪八戒”都不怎么胖,更别说“孙悟空”和“七仙女儿”;“吹糖人儿”和“画糖人儿”的也偶尔来,好像还不是一家,吹的是葫芦什么的,画的是龙和凤,都是看着好看,不怎么好吃。耍猴子的不在这里驻留,而是不知打哪儿敲着锣一路走一路敲,人围的多了,便随处找块空地儿耍起来。我记得那时并不太喜欢看,因为土黄色、毛比较稀疏、眼窝深陷、瘦骨嶙峋的猴子显得特别可怜。
巷子往北“县后街”附近最初是在南北方向有菜市场,都是流动摊位,卖菜的皆是地上铺一块麻袋片儿,要么是一个椭圆形提篮,便自成一个摊位,卖肉的则是一个长桌加一个案板。我记着当年小人儿拿着奶奶给的5块钱自己去买肉,卖肉的笑说“家人就给5块钱买肉啊”,不过我记着能买如今20块钱也不一定买到的一块肉吧,好大一块。那时路西有个门槛有点高、屋子里面深洞洞黑擦擦的酱菜铺子,很高的水泥柜台,我便是在能打酱油的年纪常在那里履行打酱油的使命的。那时都是拿着瓶子去,人家用漏斗和圆柱形大舀勺舀进瓶子里的,是真正的“打”酱油。这一片儿市场后来改到东西方向好像是“东华街”,巷子西头好多年是个烧饼铺子,记得人和铺子都是黑漆漆的,但烧饼倒是好吃。除了烧饼,这里什么“筒子鸡”、“打酥锅”、“炸鱼”、“烤肉”、“把子肉”、“炒嘎啦油子”、“小龙虾”、“煮毛豆”的,还有“煎饼果子”、“油璇儿”、“炸馓子”“唔得”,后来好吃的越汇越多,曾经在多年一直是美食集中的地方。不光是菜市场的美食,那时附近两家包子铺,一个卖纯肉馅儿的“小笼包”,一个卖“韭菜”荤素两种的“水煎包”,都是馅儿大皮薄,吃起来嘴边流油的,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常常买这两样招待,再炒两样小菜便很是周到细致…
▲ 80年代县东巷
这市井的热闹大多是流动的风景,敞开门来便可加入,而我们庭院人家关起门来,也自是有每家独到的“生活美学”:植两棵果树,种一池春花,养鸟、逗猫、高楼上放飞一群信鸽,闲时一家人月下品茗赏景,都尽可回归宁静雅致的“世外”田园。巷子的美就在这里,在“繁华”与“淡泊”之间收放自如,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进退有度。
▲ 老城的巷子里到处都是润润的
巷子里的孩子们在市井内外也是自由穿梭,看惯“人间烟火”,也懂得欣赏“风花雪月”:春天看柳絮儿轻歌曼舞,杨树落下一地的“无事忙”,可以像采蘑菇的小姑娘一样,捡拾一篮回家包饺子吃;夏天打着小伞在成河的小巷里趟水玩儿,拿着竹编的大扫帚逐蜻蜓,看石榴花灿烂的开过又洒落着花雨;秋天法国梧桐飒飒的唱着风之歌,毛茸茸的可爱小球风铃一般在树上摇曳;冬天除了滑冰玩儿雪,还有年节里打着小红灯笼扮丫鬟小姐那种优雅的过家家…我记得那时很多时候都是一小撮孩子,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能从四面八方各个小巷会在一处,忽而在“青年路”跳皮筋儿,一时又跑在“尹家巷”打螃连,不一会又出现在“县学街”捉迷藏,可是孩子们也懂得在小巷玩耍的“节制”之规,比如午后时分,还有在人家大门前的时候,是不好大声嚷嚷的;而巷子的另一个好处便是在伙伴们散去的时候,也可以容纳一个孩子安静的待在某一个小巷深处,或者行者般的一个人东游西逛,都是非常安全,也并不感觉无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