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水事:刻在石头上的故事

  永远的河东水利

  刚开始,古河东地区的先民只是如何防水,尽量减少水害。随后,他们慢慢开始兴修水利,引水归田,发展农业。首先是发明了水井,《吕氏春秋·勿耕篇》 记载:“伯益作井”。伯益善畜牧、狩猎,被禹任为虞(现平陆一带),他助禹治水有功,后被禹选为继承人。伯益带领辖地百姓凿井取水,改变了人们必须依水而居的格局,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有了巨大的进步,人们可以在远离河流、湖泊之地定居繁衍。

  据史料记载,河东水利建设曾有三个兴盛期:即先秦两汉、隋唐北宋、明清两代。

  先秦两汉的治水工程主要集中在汾河入黄河口和涑水河盆地。汉武帝元朔元年至四年(公元前128—前125年),河东郡守番系在汾河下游入黄河口和黄河小北干流东岸开渠引汾、引黄灌溉河津、万荣、临猗、永济一带河滩农田;虽然时间不长,因河水改道渠就废了,但却是河东农田水利之首创。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蒲州刺史杨尚希引吴王渡一古泉灌溉农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临汾令梁轨主持开凿鼓堆泉(今新绛县)修十二渠,灌溉农田五百顷,老百姓大得其利。他还余水引入州衙后部,位于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碑云:“引余水入城内官衙后,蓄水成沼,池上建回涟亭,两旁广植竹木花柳,园内清水环绕,花卉争艳,白松荫地,古柏参天。”至此,鼓水泉的开发利用,成为了汾河下游第一处泉水灌溉工程;唐贞元元年(785年),绛州剌史韦武主持兴建引汾灌区,灌田13000余顷;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邑大夫于公利用邑北(芮城县今中条山北麓)小小泉水,兴修水利,造福当地百姓。

  宋神宗时,他十分重视水利发展,并任用王安石为相,极力推行变法,颁布了《农田利害条例》,即农田水利法。此时,仅河东地区兴修水利设施共114处,灌溉面积4700公顷;宋熙宁年间,汾河下游、涑水河及黄河沿岸,由官方督办,开展了大范围的引洪淤灌工程,河东道9州26县有18000顷荒瘠盐碱地变为良田。

  到了明清两代,河东地区的水利事业,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河水、泉水、井水、洪水的开发利用,更加普遍合理。民国时期,开始使用先进的观测手段,为工程提供科学数据,新绛、稷山、河津等地还先后成立了雨量站和水文站。抗战时期,河东大地的各种水利工程惨遭破坏,水利机构和水事活动基本停滞。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河东水利事业经过恢复发展,又揭开了水利事业的新篇章。

  我们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傅作义。傅作义是运城市临猗县人,1949年率部起义,和平解放北平(北京)。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了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在他任国家水利部部长期间,为建设运城市的第一座引黄工程——临猗夹马口电灌站,派出了高级技术人员勘查设计并作施工技术指导,为家乡的水利事业做出了贡献。

  该电灌站现为夹马口扬水工程管理局,张学会任该局局长。

  张学会在夹马口已待了32年,他带领300多名干部职工,科学管理、大胆创新,使灌区水地面积扩大到了90万亩左右。

  90万亩灌区耕地,水到之处,粮棉丰产!灌区农民人均收入14626元,位列全国灌区之首!“把黄河水浇到田间地头,把幸福水送到百姓心头,是我的使命。能把黄河水变成致富水、幸福水,我觉得值了。”张学会说。

  在夹马口扬水工程吴王水源站,巨大的钢制罐体托着26台高功率水泵机组浮于河面,一字排开。这是目前黄河上独一无二的浮体泵站,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泵站。该泵站可随着黄河水位波动上下起伏,始终只提取表层水,减少泥沙对泵体的腐蚀,高效耐用,已稳定运行15年,有效克服了困扰夹马口工程多年的水源问题,被清华大学博士考察团誉为“黄河上的一大创举”。

  2013年10月,张学会获得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节水管理奖。每年,全球各国仅有一位专家获此殊荣。

  张学会是一位先进典型,也是一面镜子。他常说,“能把水的事情做好,我就很快乐。能踏踏实实为群众做点事,我就很快乐!”

  现在,在河东大地,还有许许多多像张学会一样的水利人,默默地奉献在水利事业之中,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传承。

  尊村引黄灌区地处运城涑水河盆地,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果蔬生产基地。为了把黄河水引上旱塬,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1976年4月,尊村引黄渠首工程破土动工,1978年开机上水。

  尊村灌区始终坚持以农业灌溉为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工作之要。从1978年开机上水以来,累计提水25.4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140万亩次,彻底改变了当地十年九旱的面貌,灌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受益区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做好农业灌溉的同时,尊村灌区充分利用供水战线长、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先后开辟了城市居民、生态供水市场和南风集团、海鑫集团、关铝集团工业供水市场,为运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以来,局长李泽亮带领尊村引黄局一班人,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大好机遇,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国家建设资金,提出了建设“园林式泵站、标准化渠道”的工作思路。四年来,改造了第一、二提水管理站,完成了站内美化、硬化、绿化、亮化;改造和新建干渠3条34千米,改造和新建支渠23条84千米,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45万亩,使灌溉面积达到了75万亩,比2010年以前增长了一倍还多。

  尊村引黄工程,它昂首于滔滔黄河之滨,展翅于巍巍中条之下,吮吸着丰足的黄河水,滋润着河东的黄土地,在运城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城市水务局制定的“十二五规划”里,提出了“三引六扩、河库成网”的目标。“三引”就是建设小浪底水库引水工程,把黄河水调至涑水河,实现涑水河清水复流;建设三门峡水库引水工程,把黄河水调至运城市南山生态规划区;建设青石板引水工程,在黄河禹门口上游3.2公里处把水引至小北干流七处泵站,有效解决运城的水源问题。“六扩”就是禹门口灌区东扩、西范灌区东扩、北赵引黄工程东扩、夹马口灌区东扩、尊村引黄配套建设和大禹渡灌区扩建工程。通过这些灌区的扩建,可使运城的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到700万亩。

  运城市水务局局长樊剑展说道:“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丰富的水土资源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三引六扩、河库成网’等17个重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活水长流’的'山西小江南’呼之欲出……运城正加速成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态美丽之城。这,对我们来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更高的使命。”

  水旺城兴,水弱城衰。水资源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基础和决定性的意义。这些蓝图的顺利实施,将使运城形成一幅“四水绕河东、五库临运城、四滩调洪蓄、两渠保排水、一湖归自然”的壮美画卷。

  那时,也将会有更多和水有关的故事在等着我们去聆听。

  来源:发展导报

责编: 刘洋       2014年12月08日

(0)

相关推荐

  • 宁夏引黄灌溉赋

    中国档案报 自盘古开天,三皇五帝,人类繁衍,傍水而居:农业文明,因水而兴:治国安邦,依水而立.宁夏大地,黄河流域,黑山峡口,(出自宋诗人汪元量的<阴山观猎和赵待制回文> 围猎看人放海青,黑 ...

  • 人与自然的博弈谁

    水的无效蒸发(六) 人与自然的博弈谁 民勤 笔者的家乡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由于是干旱地区,降水极少(多年平均100毫米),蒸发极大(多年平均2600毫米以上),发展农业种植是"非灌不殖&qu ...

  • 云冈石窟有组刻在石头上的乐队,配备齐全

        云冈石窟的第十二窟是艺术氛围最浓的一个窟,俗称"音乐窟",前室北壁上部有一排十四个手执各种乐器的天宫伎乐,可以称得上是个配备齐全的乐队.     十四身伎乐天分别演奏吹指. ...

  • 刻在石头上的文明——云岗石窟

                                       文明瑰宝     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 ,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

  • 话说武汉 | 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华清街与岱家山碉堡

    最初的想法很单纯,只是想多留下一点点武汉的历史痕迹.近三十年来在实地探访过程中,通过拓片和照片,记录下了书写在石头上的武汉记忆. 寻访:石头上的记忆往往靠寻访得来,寻访的过程通常是艰辛而又充满惊喜的. ...

  • 【琢玉】那些刻在石头上的爱情!

    幸福是不分界域的追寻 是烙在心中的印, 千山万水的跋涉, 只为与你相逢,双宿双栖. 寄轻声于日月,吐细语于山河, 琴瑟和鸣, 最美不过你那一低头的浅笑温柔. 若可以, 把我们留在青春里,留在最美的时光 ...

  • 武氏祠,刻在石头上的汉代教科书

    山东嘉祥武氏祠(G1-55)在金石学中名声如雷贯耳,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现在叫"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与孝堂山石祠不同的是这里收集的是来自武氏家族中三座石祠的散件,没有还原成初始石 ...

  • 雕塑家把我的诗《疼》刻在石头上(短诗五首) ||作者:杨祥军

    书法欣赏||作者:书法家马汉   短诗五首       作者||杨祥军 [作者简介]杨祥军,男,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诗刊>.<星星>诗刊.<特区文学>.&l ...

  • 拓印产生的母体|秦汉碑刻,刻在石头上的天上人间

    从战国后期至秦初,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开始能够锻造出钢质优良的铁器,从而出现了使用钢质的锤.凿.锥.錾等工具在石碑和山崖上雕凿文字及图饰的新兴石雕行业.秦汉时期,树碑立传,碑碣风行,秦汉碑刻也成为拓印 ...

  • 在离苍穹最近的人间天堂,抚摸刻在石头上的信仰!

    我信佛.业报.轮回之类的说辞让我总是心怀感念,不忍伤害任何生命或者事物.我以为我已经算是很虔诚,直到我去了玉树. 玉树真的很特别,在于它的孤勇,也在于它的豁达.还记得2010年的4月,那时还不甚出名的 ...

  • 刻在石头上的大唐

    晋祠,地处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一处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之地.它背靠悬瓮山,前临难老泉,现存有亭台楼阁.殿堂桥榭等各式建筑百余座,宋元以来塑像二百余尊,精美碑刻四百余通,古树名木百余株,其中千年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