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苦为道

鲁迅不懂喝茶。买了二两好茶叶,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竟用棉袄包起来。味道自然很坏。后来改用盖碗,终于泡出好滋味,“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但他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还是不大对。就茶艺而言,鲁迅恐怕连入门级都达不到。

周作人也不懂茶,尽管他很喜欢写关于喝茶的文章。他认为只有绿茶才是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这是因为他没喝过好的红茶吧?他还津津乐道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他喜欢日本的点心和扬州的干丝,这也不是真正的茶客所为。喝茶就是喝茶,还吃什么零食!

汪曾祺更是不懂茶。他专喝浓茶。“我则有点像董日铸,以为'浓、热、满三字尽茶理’。我不喜欢喝太烫的茶,沏茶也不爱满杯。……于是就只剩下一个字:浓。我喝茶是喝得很酽的。曾在机关开会,有女同志尝了我的一口茶,说是'跟药一样’。”茶浓成这样,大概所有的茶叶都是一个味道了。

现在的茶是越来越好喝了,真正懂茶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各种条件的改善,如,茶树的改良,制茶工艺的改进,物流的发达,资讯的便利,等等。只要你薄有资财,又喜欢喝茶,全世界的茶叶、水、喝茶所需的各种器具都可买到。这是以前的“茶人”所无法想象的。但是,“茶道”(关于喝茶的道理)千古不易。即使你一口就能喝出这是哪一年的“冰岛”,你对喝茶的理解也不一定能超出以上这三位不懂喝茶的文学家。汪曾祺认为茶之道在于平常、寻常、家常。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鲁迅的见解最深刻。在《喝茶》这篇短文中,他写道:“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嘴越喝越刁,并非好事。喝茶的享受,如果“薄有资财”不足以支撑,而需要“广有资财”,那就太累了,也与茶道相悖。并且,就享受而言,没有“苦”作为对照,也就没有“乐”。天天喝好茶,也麻木。只有平时粗茶,偶尔一杯好茶,才是难得的享受。安苦为道,不仅是喝茶,其他物质生活也大致如此吧?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19年2月28日《检察日报》声若蚊蝇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