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胀闷、胃口差、嗳气……最容易被忽视的脾胃疾病

身边有很多朋友在别人大快朵颐时,因为消化不良导致食欲不振、吃完饭后腹胀嗳气,而且平时很容易情绪紧张、生气或者郁闷,喜欢唉声叹气。一旦郁闷不乐或烦躁易怒,上腹胀闷、胃口不好、嗳气、恶心等症状就会更加明显。

由于现代人糟糕的饮食习惯、过快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学业工作,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出现消化不良伴随精神情绪问题。这种进食后容易饱胀、频繁嗳气、反酸、胸闷叹气,甚至两胁胀痛到底是什么病?这往往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中医认为这是胃痞病的表现。

胃痞

胃痞,又称痞满,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通常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表现上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胃痞不是大病,但是很难发现。因为胃痞并没有痛感,有时偶尔发作或伴随其他轻微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很多病人感到不舒服,但是说不出来,因此这时就需要中医能敏锐察觉病症所在,予以疗法。

病因

中医认为胃痞的发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主要内因

■ 素体脾胃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气虚,中焦升降无力,或气虚日久渐至阳虚,寒邪伤中,中焦失于温运,或痰湿之邪、肝气郁滞日久化火伤阴,阴津伤则胃失濡养,受纳腐熟无权,而成虚痞。

■ 痰湿阻滞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湿气就不能得到化解,会变生痰湿,而痰湿会阻碍脾胃的气机,形成痞满,还常伴有晨起咳吐粘液、口气不清爽、大便不成型等症。

主要外因

■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恣足口欲,纵享冷饮生鲜,嗜食肥甘厚味,贪饮酒浆醪醴,越脾胃运化之权,饮食化积,痰湿内生,气机被阻,而生痞满。

■ 情志失调

多思容易气结,暴怒容易气逆,悲伤忧愁容易气郁,这些都会造成脾胃气机紊乱,导致胃胀,常见于学习工作压力大的人群。

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虚弱证型:

胃脘痞闷,胀满时减,喜温喜按,食少不饥,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虚大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肝郁气滞证型:

胃脘痞闷,胀满时减,喜温喜按,食少不饥,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虚大无力。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痰湿内阻证型:

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则:燥湿化痰,理气宽中。

饮食停滞证型:

胃脘痞满,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则:消食导滞,行气消痞。

邪热内陷证型:

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于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泻热消痞,理气开结。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胃痞病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等有关,因此一定要重视生活调摄,尤其是饮食与精神方面的调摄。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且慎用、忌用大热、大寒、有毒等易损害脾胃的药物。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病情较重时,需适当休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