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燧”、“方诸”与取水

阳燧阴燧之铸造

在《周礼》一书中,有“夫燧取明火于日”,意思是祭祀中的火苗必须用“阳燧”取自于太阳,这“阳燧”便是特制的凹面铜镜。

虽然阴燧、阳燧的材料都是用的铜、锡合金,且都是凹面镜,但铸造的日子和时辰是迥异的,因为用途不一样。

古代“阴阳相应”的思想影响,“阳燧”的制作也有了相应的规定:即“五月丙午日中铸”,而在“十一月壬子夜半铸”的凹面铜镜,则成为专门用来承接月夜露水的“阴燧”(出自《搜神记》)。

也就是说,若要成为阳燧,就得“五月丙午日中”时刻浇铸,此时的阳气最重;若要成为阴燧,就得“十一月壬子夜半”浇铸,这个日子的夜半阴气最重。

“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夜铸为阴燧,可取水也。)”。(晋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汪绍楹校注:“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夜铸为阴燧,可取水也。” )

阳燧因取火于日,近于天也,所取之火属于天火;阴燧取水于月,月之精华,所取之水属于天水,故多为占卜与祭祀时使用。

-----

阳燧铸造:

阳燧铸造之时也有讲究,不是任何时间都可以制造,因为阳燧属阳,制造的时间必须是至阳之日。

一般这样的日子会在端午节期间出现,正所谓“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午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比真取火之道也”(东汉王充的《论衡》)。于是,在端午节时出现了一个习俗,名为“铸阳燧”。

古人相信,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

午时水、极阳水

端午节是夏历五月五日,又称“重午”,那一天午时(从上午11点到下午1点)的水称为“午时水”。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午时,但是只有重午这一天午时的水称为“午时水”。

端午节,以干支记日来看是午月午日,故而也称“重午”,“午”代表阳火,阳气最高点。从天地五行来看,重午日干支是双重极盛的阳火,就是“纯阳”日。

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

午时水制的药袪毒

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南朝人在端午当日起早采艾草、药草形成风俗,《荆楚岁时记》说这种风俗在《夏小正》中有记载:“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音同捐除)毒气”。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金门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又说:“重午日(端午)午时水宜造疟痢疮疡金疮、百虫蛊毒诸丹丸。”可以看到中华汉方药学对午时水祛毒功效的肯定,其所制造出来的药针对疮毒、百虫毒这些邪毒病症的特别效果。

图 为什么要挂艾叶菖蒲?

菖蒲、艾草是“天中五瑞”(天中五瑞:菖蒲、艾草、蒜头、石榴、山丹花(龙船花))的代表,也就是端午节袪毒的代表植物。

“天中”就是指黄历五月五日午时——端午节午时,时值盛夏溽暑,是一年中最潮湿燠热的时候。天中的溽暑、湿热驱动毒虫,“五毒”齐出。“五毒”一般指的是蜈蚣、蛇、蝎、蟾蜍、蜘蛛,这些带有毒性的毒虫。古人以“天中五瑞”制“五毒”。

菖蒲叶形如挺直不屈的剑刃,状似古太阿剑,有菖蒲剑之称。菖蒲性如其形,是一种非常耐阴寒的阳刚植物,《本草纲目》说:“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可以见得菖蒲的根性强壮,所以说,用菖蒲来袪毒是有药学根据的。

菖蒲种类多种,多种可以入药,《本草纲目.草之八》说,一般用来驱虫的是“水菖蒲”,又称溪荪,不入药,它“生溪涧水泽中,蒲叶瘦,中心无脊,根高二、三尺”。水菖蒲拔幽涧而生,日夜漱寒泉,“蒲剑斩千邪”,表现菖蒲的阳刚之性。

再说艾草,《本草纲目》说,艾草是纯阳植物,性至热。纯阳的艾草升阳气、杀菌功能很强。艾绒“灸百病”,干艾草泡水薰蒸可以消毒止痒。艾叶切碎放入香囊挂身上也可以驱虫保健。所以说,用艾草来袪毒也是有药学根据的。

艾草,《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五月五日是纯阳之日,菖蒲和艾草这两种“天中五瑞”的代表植物都有至阳之性,用来对付阴毒的“五毒”,表现的就是“阳”制“阴”的科学性,也是中华阴阳学说的生活实践。

端午下雨南方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洗龙舟水能去晦气、带来吉祥。北方认为端阳无雨是丰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灾;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

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古人有传,特别在重午这一天炼剑、炼镜、采药可以禳解阴毒之气。

午时水铸刀剑锋利

传说用“午时水”铸造刀剑特别锋利。据说台湾老镇台南盐水镇上的桥南老街区的泉利打铁铺老师傅曾经现身说道。老打铁铺坚持每年从当地开井300年的八卦井取“午时水”打制刀剑,一年仅一次更换打铁铺水槽中的用水,就在端午节这一天取用午时水。老师傅李一男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用午时水来打铁、磨刀才能打造出锋利耐用的刀具。

以阴阳五行来说,天干之丙属阳之火,地支之午属阳之火,一年之中以五月丙午日午时阳火最盛、阳气最刚,是辉光万丈的极阳之火,铸镜可以引火、可以辟邪。

《本草纲目》李时珍说“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恶”。古刀剑也是“金水之精”。

“午时水”吸收了天地阳刚之气的精华,是为“水之精”,用它铸造出金属器具,比如古镜、古刀剑,就成了李时珍所说的“金水之精”辟邪神器,周流无极,山海光明,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恶。

-----

丙午镜——阳燧

铜镜在古时一直被奉为辟邪圣器,古籍中有很多相关记载,自古以来午月午日是极具阳气的天时,此时辰铸造的铜镜亦能祈福纳祥、压邪攘灾。仲夏端午苍龙七宿正处南中呈现“飞龙在天”之景象,苍龙的主星“大火”更是高悬正南中天,龙气最为旺盛。《易经》中,“飞龙在天”是大吉大利之象。

图 唐·青铜云龙葵花镜

古代铸造神镜的日子,也是以五月的丙午日最上选。在中国古代的镜铭中就能见到“五月丙午日”或是“丙午镜”的铭文字样。“丙午镜”是在午月又遇到丙午日所铸造的,如汉朝武帝的“元光镜”、东汉和帝的“元兴镜”都是非常著名的丙午明镜。

古代中国在端午日铸造丙午镜的文化也流传、影响了日本古代文化。在日本古代的弥生时代(约西元前3世纪中到西元3世纪中)晚期制成的一面古铜镜铭文中就镌有“五月丙午之日”的字样。

日本曾出土一面神兽镜,镜上铸刻铭文:“景初四年五月丙午之日…”此铭文可以佐证,三国两晋时期还有午月午日铸镜的习俗。

唐代最为著名的官方铸镜,莫过于在扬州铸造的“水心镜”,因其遵循“阳燧”古法,只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当天正午,与扬州江心处经“百炼”法铸造,因此又名“江心镜”、“百炼镜”。

图 “五月五日”镜

唐代扬州“江心镜”之所以珍贵是由于:铸造的成功率极低、需要经过“百炼 ”而成、存世量稀少、且专贡皇室使用。

据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铸也。或言无有百炼者,或至六七十炼则已。易破难成,往往有自鸣者。”

江心镜的具体描述,白居易的《百炼镜·辨皇王鉴也》一诗写的最为详实:“百炼镜,镕范非常规,日辰处所灵且祇。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吏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

《太平广记》器物类李守太一节里,这样写道:“唐天宝三载,五月十五日,扬州进江心镜一面,纵横九寸,轻盈曜日,背有盘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势如生动,玄宗觅而异之。”

而正因其特殊的铸造规格与贡品身份,有关“水心镜”的志怪传奇,也是所有铜镜之中最奇诡、最壮丽的。

《太平广记·异闻录》关于铸造江心镜的描述,则更为神奇:“五月五日午时,乃于扬子江铸之。未铸前,天地清谧。兴造之际,左右江水忽高三十余尺,如雪山浮江,又闻龙吟,如笙簧之声,达于数十里。稽诸古老,自铸镜以来,未有如斯之异也。”

由白居易的诗:“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和《太平广记》:“轻盈曜日,背有盘龙”的描述可知,此种江心镜多为龙题材,这与五月五日“飞龙在天”的景象亦相呼应。

《太平广记》引《异闻录》中,有一则跟“水心镜”有关的故事,其讲述了唐玄宗时,扬州曾献九寸蟠龙水心镜一枚,并声称铸造此镜时,有自称“龙护”、“玄冥”的一老一少两位神仙来访,帮忙铸镜。

镜成之后,江上忽然出现龙吟、涌浪等种种异象。后天宝七年,秦中大旱,玄宗求雨不得,向道士叶法善询问祈雨办法,叶法善巡视宝库,请出九寸镜,并称其为“镜龙”,以此镜求雨,果然顷刻之间白气充盈宫廷,须臾降雨,七日后雨水才停歇。这年秦中粮食竟大获丰收。玄宗喜出望外,命吴道子临摹镜背的蟠龙图像,作《真龙图》赏赐叶法善。

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是“重午”,但是午日不一定都是“丙午”日。依照干支纪的排序来看,60天一循环才有一丙午日,所以不是每个五月都能遇到丙午日。光辉万丈的五月丙午日,更加阳刚气盛,这样的日子才能铸造出“丙午镜”,周流无极,山海光明。

图 五月五日手镜

五月丙午日又是阳气最盛之日(没有丁午日),正午又是这天的阳气最盛之时,这天正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刻,浇铸成的凹面镜才能成为“阳燧”。

在古代,人们有佩戴阳燧以避邪的习俗,结婚的聘礼中亦有阳燧。因古代制作阳燧和铜镜在材料配比上是一样的,但在功能上讲古代阳燧和铜镜还是有差别的,在许多铜镜的著录中,阳燧常被归入素镜一类。到目前为止,全国仅发现阳燧十几枚。

天津博物馆藏汉阳燧有铭文为“五月五,丙午,火遂可取天火,除不祥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文物也“丙午日”铭文。

从古物的自铭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出土了几件与青州博物馆的一件东汉鎏金铜带钩造型类似且带有铭文的器物,称之为“神人手抱鱼带钩”,

如 1965年河北满城北庄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带钩,钩体上浮雕一鸟首人身的怪仙,手抱鱼立于水波之上”,带钩背部有错银铭文九字:“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 ;

又如2006年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遗址发掘到的一件错金银雕镂铜带钩,钩体镂雕一神人,鸟喙带翅,双手抱一鱼,背面有错银隶书铭文一行:“丙午神囗手抱鱼位至公侯”,时代推定为西汉时期;

再如湖北郧县李营出土的一件三国时期的神人抱鱼铜带钩,钩背中部钮前有篆书“丙午神钩位至公侯”八字;

山东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藏一件带钩,“钩尾镂一鹰鸠头,头戴长冠,肩部伸出长,抱住一条上下可以活动而不能脱落的鱼”,在它的背面亦有银丝镶嵌的铭文:“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9个字。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中也有诸如此类对带钩的描述。清代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十著录的一件“丙午神钩”,全铭为“丙午神钩君高迁”,钩嵌金银丝,钩身作鸟喙神人抱鱼之形,钩首作兽面状。同时著录的另一件带钩铭为“丙午钩君高迁”,铭文简略,意义相同。

所以,后来阳燧也逐渐成为道教的一种法器。

--------------------------------------

阴燧(方诸)铸造:

十一月子月是阴气最盛之月,壬癸属水,子又阴气最盛,故十一月壬子夜半是一年中阴气最盛之时,铸出来的就是“阴燧”(方诸)了。

阴燧镜是取水的(放在月亮下接露水,和仙人盛露盘是一类的东西),因为在传说中,用阴燧镜取的水,具有:味甘寒,主明目定心,去小儿热烦止渴的作用。

“阴燧”(方诸)取水

阳燧,中华先民取火用的器物,最迟在周代就已出现,即凹面镜。阳燧也称“夫燧”“天燧”“神鉴”。

古代阳燧铜镜,背面圆形略凹,可以聚光取火称为燧,又称金燧、阳燧。“阴燧”又称方诸,可以对月取水。

阳燧、阴燧都是凹面镜,《论衡》称:“阳燧取火,方诸取水,二物皆当以形势得。阳燧若偃月,方诸若圬杯。若二器如板状,安能得水火也?”(引自《太平广记·感应一》卷第一百六十一)。

所谓“阳燧若偃月”即说阳燧像半个月亮一样凹进去,“方诸若圬杯”即方诸像一个瓦刀形杯子。

图 阳燧镜

阳燧做成了圆形的凹面镜,目的是取太阳的阳之精;而与之对应的阴燧,却被做成了方形(一阴一阳,天圆地方)的凹面镜,里面也是一个凹面镜,使用的时间是在夜晚,放在露天地里,取月亮的月之华——夜气朝露会变成水滴,凝结在金属的凹面镜中,第二日,收集完毕的月华,也就是镜中水,被当做配药的“神”水开始使用。

图 阴燧镜

所以,阴燧也是一个凹面镜,只是外缘为正方形。因而阳燧方诸的形状又有着“天圆地方”的寓意。

阴燧为何又叫“方诸”呢?

古代取“明水”的用具被称为“方诸”,又称“鉴”。

《周礼·考工记·筑氏》中有“鉴燧”,郑注亦云:“鉴亦镜也。”

又《太平御览·服用部》云:“阳遂取火于日,阴遂取水于月,并铜作镜,名曰阴阳之镜。”可见取水火之器均为镜。

《说文》:“鑑,一曰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段注:“'鑑诸’当作'鑑,方诸也’,转写夺字耳。”

“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文》。徐灏曰:“鑑,古祇作堅,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鑑,声转为镜。”

祭祀取明水火所用阳燧、阴鉴,古代学者多认为属于镜子一类器物。所以“方诸”与“鉴”同为一物。

-----

服玉屑发热,以月华水解之

《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汉·郑玄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取日之火月之水,欲得阴阳之洁气也。在月下用铜镜收取露水,以示明洁之义。”。

这是因为用明水火可“得阴阳之洁气”,明火明水的运用。

《淮南子·天文训》说:“阳燧见日则然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

《淮南子·览冥训》说“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高诱注:“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清·孙诒让正义:“高氏云'金杯无缘’,即窐镜之形,非真用杯也。”

北宋时期《太平御览》中说得更明白:“阳燧取火于日,……阴燧取水于月,并以铜作镜,名曰水火之镜。”(见卷七一七引魏·高堂隆奏)

《大唐开元礼》卷二十二〈吉礼.斋戒〉提及:“致斋之日,给酒食及明衣,各习礼于斋所,光禄卿监取明水火。太官令取水于阴鉴,取火于阳燧,火以供爨,水以实樽前。”对日聚光取火,月下用铜镜收取露水,为祭祀的礼仪。

西汉时,汉武帝作“承露盘”就是应用“阴燧”(方诸)取水的原理!

《资治通鉴》卷20《汉纪十二》云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春,起柏梁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其后柏梁台遭火焚毁,汉武帝又命建造建章宫。《郊祀志》“太初元年(前104)建建章宫,宫中有铜柱,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之所以要用方诸接月之精华,即太阴之精的露水,是为了解食玉之热。那么,这到底说的对不对呢?

何为珠玉呢?

一般认为,玉是天地之精,阳精之纯者,纯阳之精。

在《周礼正义》引郑注曰,“货,天地所化生,谓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 《白虎通德论·考黜》云:“玉者,德美之至也,故为阳精之纯者。”

《财货流源》日:“玉,天地之精也。有山元文者,有水苍文者,有自如截肪,赤如冠、黑如纯漆,黄如蒸粟者。”《玉纪》日:“玉为阳气之纯精体,属金,性畏火。”

不过,在《管子·侈靡第三十五》中提到的“珠玉”解释有些相反:“故贱粟米而如敬珠玉,好礼乐而如贱事业,本之始也。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阴之阴也、故胜水。”

“珠,蚌之阴精。”——《说文》。按,水精也,或生于蚌,阴精所凝。引申之亦可指似珠的宝石。

《正字通·玉部》:“珠,历山楚水多白珠;蜀郡平泽出青珠,左思云'青珠黄环’;西国琅玕碧珠;皆宝石名之以珠者也。”引申之又可指珠状的物品。

因此,在世间万物当中,玉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则非寻常之物可比,《荀子·天论篇》有一番论证:“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到了汉代,天地之精说在《周易》理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论述较完备的有《淮南子》,书中说:“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

《淮南子》在论述天地成因和解释天地之精成玉等方面远较《周易》为详。它是这样说的:

“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濁濁,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生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所包,阴阳所呕,雨露所濡,化生万物。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采明朗,润泽若濡。摩而不玩,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旅,鲁班不能造,此之谓大巧。”

从《周易》到《淮南子》,阐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对玉的成因做出了解释。在今天的西式“科学”影响下,可能不以为然,认为是无稽之谈,但是,若是明白了古人所说的天地万物是如何生成演变的,那么也就能够理解古人为何如此说了。

不过在论述天地和玉的关系上,却也讲了事物间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天地之精化生而为玉石;另一方面认为玉因被人为地赋予神异力量和美德,反过来又通过人的主动精神反馈再作用于天地万物。

这不但见于《淮南子》,还见于其他古代文献。比如:

“玉在山而草木润,川生珠而岸不枯。珠者阴之阳也,故胜水;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木。”——(《大藏礼》);

“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珠玉。”——(《管子·侈靡》)

因而,在《周礼正义》中有“王斋则共食玉”的说法,孙诒让注曰:“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读了上面几条资料,我们对天地之精的内容就比较清楚了。然而,究竟什么才是天地之精的精呢?这似可作三种解释,即这个“精”是指精华、精气、精灵。

古代认为玉屑、玉膏和玉浆等服之能长生。

《抱朴子.仙药》引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

据《本草经考注》玉泉(生蓝田山谷)为玉之精华,又名为玉札或玉屑,其服食功效是“治五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

只是,食玉的带来的后果是全身发热啊!《本草经集注·玉石三品》云“服玉者亦多乃发热”;在《抱朴子·仙药》中的解决办法是:“服玉屑者,宜十日辄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散发,洗沐寒水迎风而行,则不发热也。”

如此一来,岂不是恰好印证了古人所说的话吗?《玉纪》日:“玉为阳气之纯精体,属金,性畏火。”不过,要服用阴燧方诸之水才能抵御食玉带来的热量哦!

在《周礼·天官·玉府》中说到:“王齐(斋戒)当食玉屑。”郑玄认为“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由于露水为太阴之精,可解阳精之热,因此以“仙人掌”承露饮之。

-----

承露盘

承露盘是汉武帝建造的。在一根高二十丈的柱子上,用铜人托着铜盘,夜里可以承接露水,这露水称“甘露”,据说与玉石粉混合服下,可以益寿延年。

汉武帝时期的承露盘是看不到了,不过南越王墓出土了一件承盘高足杯,看来是用来承聚甘露的。

在南越王墓中出土有“五色药石”的实物,南越王墓墓内西耳室的西侧墙根,首次出土了五色药石的实物,包括紫水晶173.5克、硫磺193.4克、雄黄1130克、褚石219.5克和绿松石287.5克。

西汉南越王墓玉器是汉玉高峰。在琳琅满目的出土玉器中,南越王墓出土的5件玉容器——4件玉卮(即一种玉杯,主要用来盛酒)、1件玉盒,其中有一件“承盘高足玉杯”非常特别。这件承盘高足杯可能是南越王生前用来承聚甘露、服用长生不老药的器具。

图 南越王墓——铜承盘高足玉杯

玉容器中的这套承盘高足玉杯通高17厘米,出土时放在南越王棺椁的头端,由高足青玉杯、游龙衔花瓣玉托架、铜承盘三部分组成,造型呈三龙拱杯之势,底下本有一个木座,可惜已经朽坏。它共由金、银、玉、铜、木五种材料作成,工艺精巧,造型奇特。

后代帝王也在皇家御苑中建立承露台。今天在北京北海,还能见到石刻的遗物,一般认为应当是乾隆时期根据汉武帝承露台的故事而修建的。圆明园中本也有一座更大的承露台,但毁于英法联军之手。现在立于园中的,是1989年按照清代藏图重制的。

不过,看起来“方诸水”与露水似乎又是一回事。

《政和本草》中说:“方诸水,味甘寒,主明目定心,去小儿热烦止渴。方诸,大蚌也,向月取之,得二、三合水,亦如朝露。”看来阴燧取来的水还有药效,其样子也像“朝露”。

将方诸镜在月夜置于户外,经一夜后,便可得到凝聚露水。

古人认为这样的水是因为月亮与星星共同产生的,所以又称为“月华水”。

另外,古书中载有一趣说:“高南州云∶阴阳交合,造化之妙,无可伦比。因述一术士言,八月十五日夜半子时,俟月色正中,以方诸取月华水盈缸。俟来年五月五日午时,以阳燧置缸上。须臾,日照水中,缸中水奔腾翻涌而起。顷之,水尽涸矣。观其药候,以为服食。此丹家炼神水法也。服食虽未易卒得,然因此可以窥造化交合之妙。”(明代陈继儒《养生肤语》)

先在八月十五日夜半子时用方诸收集好月华水装满水缸,待到来年五月五日午时,用阳燧照月华水缸,就会产生“缸中水奔腾翻涌而起”之现象。

后来又看到道教晋朝吴猛真人所传《铜符铁卷》一书的“水 火 直 义”部分也有类似的内容,解释的也很清楚,更有说其他方便之法:

“大丹用五会之真火。不用凡火。真火赖日生,黄帝将阳燧取火,阴燧难求,赤金亦可向日而取。大抵太阳乃天之真火,其精自有,其光自现。日日皆然,月月如是、若以木石凿拔而取,其性燥烈,非自然之意。

不若当正午火旺之时,以火镜向日取之。借日生火,亦曰真火,故云“日魂”,以象真汞,又为真种,以足神丹之用,何必拘拘于阳燧也。取水必赖方珠;方珠乃是月华升上,就水结形,性是纯阴。

八月十五夜,亥子二时,当月华旺盛而取之。除中秋之望,余月再不可取。倘德行未周,阴功未备,未习格天之诚,必多阴雨之晦,水何由得。纵得真水,一宵之取,能有凡何?养虚无神药,火在下,水有消折。

每一昼夜,抽添用水十斤之数,一年用二千五百余斤之水。中秋一岁,不过亥子二时,焉能注二千五百余斤之水。不得此水,不合正配日魂月魄之意,天水天火之宜。若用凡水,又非真种,学人绝路,岂不误哉!

今开方便之门,大显冲宵之径。盖水者,乃月华之阴精。天一之神水,流液俱出于神龙。每年纯阳之四月,乃神龙变化之时,其水有灵。大雨时行,多用磁器盛接,以物盖合,匆令尘投,以便一年之用。未有一月而全无雨者,此亦至人变通之妙,何必拘拘于方珠也。”

由于古人认为,太阳属阳之精,使用阳燧对准太阳可以取来阳之精华——太阳之火,此火称“明火”(现在也有用此法取火种点燃奥运圣火的做法);而月亮属阴之精,那么使用阴燧对准月亮当然也可以取来阴之精华——月亮之水,此水称“明水”。这种火和水集天地之精华,很难得,主要用于祭祀占卜。

所以,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20就写到阳燧方诸取得的火和水用于祭祀神明:

“东海方诸之间有巨蚌焉,长尺有二寸者,因名方诸。取其壳,以柔帛拭之良久,以月照之,以器承之,则得水焉。”、“古者祭法尚洁,必以方诸之水、阳燧之火荐于神明焉。”

早期的阴燧还有用“大蛤”砗磲做的,后世多用五石精炼的铜锡合金制成。

图 用作阴燧的大蛤

《淮南子·天文训》“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东汉高诱注“方诸谓阴燧,大蛤也。孰摩令热,月盛时以(方诸)向月下,则水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滴。”方诸是一种产于南海中的大蛤,属蚌类。“小曰蛤,大曰蜃。”

《周礼·地官·掌蜃》“祭祀共蜃器之蜃。”蜃器是以大蛤壳作的祭器,状如人掌,用以月下承露,以取祭祀之凈水。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车渠》:“车渠(砗磲),大蛤也。大者长二三尺,阔尺许,厚二三寸。壳外沟垄如蚶壳而深大,皆纵文如瓦沟,无横文也。壳内白皙如玉。”车渠乃海中大蛤,产于“东海方诸之间”,故名方诸。

《汉书.地理志》说南海诸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汉武帝所用承露之方诸,是南海诸国进贡的土特产。

看到这里,想起明郎瑛《七修类稿·眼镜》中的说法,说眼镜是由“乃活大车渠之珠囊制之者,常养之怀中,勿令干死,然后可照字。”,想必是出自“阴燧”(方诸)用大蛤的传说吧,而这的确是“凹凸面镜”在中国转为“凹凸透镜”一脉相承的证据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