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铎草书
家櫪(艺术家 考古研究者 )
---原创作品
醉花阴 观王铎草书有感
少保孟津书不俗,飞动均入木。
如夏云奇峰,锥画平沙,宗法天然逐。
似钗股折漏痕屋。草法原非速。
缠老蔓青藤,石走飞沙,宣泄惊涛曲。
明清之交,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这个动荡的时代即成就了王铎,也毁了王铎。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人称“王孟津”,工诗文,嗜博古,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得力于遍临古贴,取法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怀素、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尤为难得。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在他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超迈雄奇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拟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如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
图1:黄山谷与文征明用字对比
正所谓马宗霍所言:“...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也就是说,要有气势,既能宣泄而又能收敛,非使尽全力而气败。就如王季迁所说的黄山谷书,写字有很大的力,只用了三分,而仍有七分内涵,文征明笔中的肌肉已经暴露六七成了,最后一笔提笔时已是精疲力竭了。这就是收与放之别,看一幅字的用笔就知道功底。
图2:王铎草书诗段
看看王铎的亭字这一笔,似风中枯藤,老辣遒劲,这是何等的功夫啊。傅山谓“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惆怅,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正是在此基础上,王铎方能完成“五十自化”(黄道周语),铸成自己面貌。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
图3:王铎草书诗段
这个闻字最后一笔似老梅枯枝,挺拔傲骨,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五十五岁的《唐诗十首》草书卷,笔力厚拙稳健,点画遒劲婉转,古意甚浓。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相互参差,书风奇崛,运锋抑扬,顿挫且极富变化。墨色浓淡多变,起伏跌宕,有很强的旋律感。其书蘸墨之浓度早已超过其他人的可控范围之内,别人怎么也不能驾驭,可偏偏他书写起来却能得心应手,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下面我们来欣赏王铎的代表作:《草书诗卷》片段
图4:1-1 蓝箭头为转笔,红箭头为折笔
释文:志吾两人相缔契好之意。乙丑秋日,王铎。
《野寺有思》深秋仍逆旅,每
图4:1-2 蓝箭头为转笔,红箭头为折笔
饭在家山,斸药堪治病,翻经可闭关。鸟嫌
图4:1-3 蓝箭头为转笔,红箭头为折笔
行客躁,云爱故吾闲,流水多情甚,相窥为解颜。
图4:1-4 蓝箭头为转笔,红箭头为折笔
《香山寺》细经微初入,幽幽疏亦稀,虚潭
图4:1-5 蓝箭头为转笔,红箭头为折笔
留幻色,闇谷发清机。人淡听松去,僧闲洗药归,
图4:1-6 蓝箭头为转笔,红箭头为折笔
莫窥灵景外,漠漠一鸥飞。 《入黄盖峰后
图4:1-7 蓝箭头为转笔,红箭头为折笔
山》记得欲题处,潇然众壑音,绿云
图4-18:蓝箭头转笔,红箭头折笔
开旷荡,履斗据高深。异鸟寻灵木,贞华
图4:1-9 蓝箭头为转笔,红箭头为折笔
就古岑,樵青催客兴,余绿远沉沉。
孙过庭论书云:“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方圆之间,使转回折,使转以畅,回折以滞,方圆兼备,虚实相生,乃自然天成之妙也。王铎的草书既痛快淋漓,以排山倒海之力、横扫千军之势、雄强豪迈之书风,恣肆狂野,挥洒自如,又运笔纵横跌宕,纵而能敛,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
图5:焦墨与蝉翼
王铎尊羲献、溯篆棣、取唐宋,各代书法精华无不纳。融二王、颜、柳,到张旭、怀素、米芾、黄庭坚诸家而极大成,开拓性地善用焦墨、涨墨、兼之以蝉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能不说这是他对书法形式夸张对比的一大功绩。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能象他那样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
图6:涨墨
他在笔墨上的创新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以及他的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时而以浓、淡甚至宿墨,大胆创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旋律节奏,成就了一首起伏跌宕的交响曲。
图7: 1-1 节王铎草书的取势
译文:野风侮卉木,鸦路助人愁,丧乱须臾险,妻孥灯
图7: 1-2 节王铎草书的取势
火投。鼍鸣潭水沸,虎叫石门遒,独有
图7: 1-3 节王铎草书的取势
斋,于姜一章二公至。同饮酒间,学古作草书一卷,书俚作,
图7: 1-4 节王铎草书的取势
有一人知,可以不憾,况外棺如麦舟之义乎。知因书
图7: 1-5 节王铎草书的取势
怜诗,因诗怜吾,好友官丈是在。漆水老父,顿首哉,
图7: 1-6 节王铎草书的取势
顿首,顿首!孟津友弟王铎五十八岁笔。钤印:王铎之印。
王铎深入钻研,再广博历代诸家法书并刻意求新。沙孟海风趣地称其“一生吃着'二王’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颇、董其昌的末流之失,于明季书坛可谓中兴之主”。如果说从张芝、张旭、怀素、黄山谷直到徐渭,草书的发展是以用笔的丰富顿挫为准矩,而在结构处理上则一放再放,抒泄无遗的话,那么王铎则成功地阻遏住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静的理性把这匹脱缰的野马笼住,纵横取势,变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我们可以注意到,王铎的草书取势常有倾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行气上有逆时针的倾斜度。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觉斯书法,出于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怀素后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辈所能抗手。”并不为过。林老自持敢于与才高的祝枝山颉颃。对王觉斯低头!
王铎行草书的特点是技巧熟练、功力非凡;笔沉墨实、笔力刚劲;墨法独到,善用“涨墨”;结字奇险,章法节奏多变。王铎学书甚勤,平生一日临帖,一日应酬,日书万字,其笔墨功夫实实超过了许多长寿书家。其功力之深,几乎达到了一无败笔的程度。
图8:节王铎草书手卷
尽管包世臣在其《艺舟双辑》中将王铎草书列入能品,而且是能品下,就像乾隆将他列为贰臣,而且是贰臣乙一样。也有人说王铎的书法作品中,几乎找不到败笔,他的作品在技法上可以说是尽善尽美的,与他做人的乱无章法、一塌糊涂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这种对照恰好说明,他是极力在用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掩盖他做人的拙劣丑陋。
图9:节王铎草书手卷
然而,不得不承认王铎的行草书,以惊人的笔力,奇矫怪伟的体格,浑厚淋漓的笔墨,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他的书法线条形成是极富个人特色的。他既不雷同于历史上各名家,也异于同时代各家。他那霸悍雄强,扛山举鼎的笔力是数百年来无与抗行的。正如倪后瞻在《倪氏杂著笔法》中云:“其字以力为主,淋漓满志,所谓能解章法者是也。北京及山东、西、秦、豫五省,凡学书者以为宗主。”
王铎在回溯降清后的第二年,某日,内心苦闷的王铎一口气草书了十首唐诗,长卷末端,他写下这样一段话:
丙戌三月十五日,戏书于北畿,为天政贤坦。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王铎五十五。
作为书法史上杰出的革新人物,王铎对中国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对日本书坛影响颇深。他靠自己天才的能力,扭转董其昌以来帖学衰微的状况。吴昌硕说王铎:有明书法推第一;林散之评价其曰:觉斯书法,出于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怀素后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辈所能抗手;近代启功也曾用七言绝句盛赞王铎:“笔阵声威四海闻,敢移旧句策殊勋。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醉花间 释王铎
少壮慧聪乡里闻。诗文书画震。
书圣鲁公传,唐宋均不逊。
降清成悔恨。枉费豪年振。老来名誉损。
应酬临帖酒中归,慰余生,疏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