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建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林磊明:以科技重修金融“水利工程”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正走向纵深。资金投入和人才数量,往往是衡量一家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硬指标。中国建设银行公布的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末,该行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3104人,占集团人数的3.51%。2020年金融科技投入为221.09亿元,较上年增长25.38%。作为建行三大战略之一,金融科技战略的地位可见一斑。
建行是如何实施金融科技战略的?又是如何打造金融科技优势的?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又有哪些布局?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记者日前独家采访了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林磊明,听他分享建行金融科技发展之道。
林磊明
《中国金融家》:金融科技战略是建行三大战略之一。目前,建行在实施金融科技战略方面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为银行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带来了哪些突破?
林磊明:2018年,建设银行发布金融科技战略规划,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工程”,构建技术与数据双轮驱动的金融科技基础体系。对内打造协同进化型智慧金融,助力数字化经营;对外拓展开放共享型智慧生态,赋能社会治理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首先,金融科技核心能力基本建成。目前,“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工程”形成了以“四个一”为特征的企业级数字化转型建设方法和九大核心能力,为全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型打造了坚实的技术底座。同时,构建了企业级智慧型主动型的“安全即服务”架构,安全与客户体验的平衡有力支持业务创新。此外,还建成体系化、企业级的自动化运维平台,保障了建行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其次,赋能业务创新发展。建行筑牢新金融业务能力基石,形成赋能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科技利企普惠创新。建行聚焦场景应用,构建丰富的信贷产品体系。通过与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对接和数据直连,推出“云税贷”“云电贷”“政采云贷”“裕农快贷”等产品;与菜鸟供应链、满帮货运平台等重点企业深入合作推出“数链云贷”“满帮e贷”等区域性特色信贷产品。搭建企业智能撮合综合服务平台,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线上经营支持、贷款支持、创业辅导、商机撮合、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聚焦民营经济发展实际问题,提升金融服务能级,下沉金融服务重心。
二是科技惠民服务大众。建行运用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面向弱势群体、“三农”和偏远地区等提供金融惠民创新服务,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针对农民工讨薪难题,建行推出“民工惠”产品,服务农民工429万人,业务领域从建筑业延伸至制造业、采矿业等。推出“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以科技赋能搭建“裕农通+”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围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意等场景,提供监管许可范围内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三是科技慧政见成效。建行开展政务服务与金融服务的创新融合,助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打造智慧政务综合服务平台,优化政务服务体系。在政务服务层面,建行着力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一站式服务,达到“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效果。在公共服务领域,着力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缩短办理时限,实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腿”。目前,全国10省13市智慧系统成功上线,业务办理已超14亿笔。
《中国金融家》:头部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领域,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不小挑战。建行是如何打造自身科技优势的?
林磊明:静水潜流,银行一直在变,金融科技一直在创新。建设银行一方面加快新技术的布局,做新技术的创新应用者,在金融场景中先行先试,在应用中完善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综合运用科技的能力,自我革新、开放共享,让银行走出传统舒适区、走进经济社会活动的各环节。
一是主动布局新技术应用探索。积极开展ABCDMIX等技术储备工作,与行业领先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搭建实验室,开展专题研究。参与监管机构的科技课题研究,联合外部合作伙伴,开展相关技术应用探索工作。实现“刷脸能办事”,基于人脸识别、活体检测技术,实现了用户实名认证,让客户安全、快速地完成“我就是我”的证明过程。做到“开口能办事”,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允许客户以语音方式表达业务需求,实现一句话办事,显著提高办事效率。打造“办事像网购”体验,根据用户标签、用户行为数据、用户地理位置、用户关联事项等条件,为用户推送不同服务清单,方便客户定位想看的信息和想办的事项,大幅降低搜索时间。
二是大力推进数字化经营。基于大数据分析,从客户画像、营销、回馈到成效评估以及风险管控,建设数字化经营闭环,由数据决定对客户的经营策略、适合的产品投放,以及产品的上下架管理,提高运营质效。同时基于开放银行定位向合作方输出金融产品服务,让场景“走出去”,促进合作引流获客;通过自建企业级数字化运营综合生活金融服务平台“建行生活”,把场景“引进来”,依托存量建行商户,使用户拥有丰富的零售权益和福利。
三是与外部合作搭建生态场景,拓展客户接触银行的触点。这方面建行近年做了一些探索,例如住房租赁、校园、医疗、餐饮、出行等生态,其中有自建生态支持外部企业入驻,也有银行提供定制的金融服务融入合作方的生态。银行做生态,一方面留住客户,另一方面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履行大行担当赋能社会,包括服务中小企业、助力扶贫等。
《中国金融家》:中小微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建行是如何运用金融科技服务中小微企业的?
林磊明:通过构建平台和生态,将消费者、企业和政府连接在一起,不断积累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为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农民等群体提供广泛的普惠金融服务。
首先,通过大数据分析,打造普惠金融新模式。资信不完整和评价方式效果差是传统模式下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两大痛点,建设银行应用大数据技术,打造以“五化”为特征的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建立了服务小微企业的新模式。一是批量化获客。通过内外部数据分析,甄别出信用较好的小微企业,形成“正面清单”,批量化推送小微企业目标客户,变“等客户上门”为“主动服务”。二是精准化画像。通过数据集成和多维交叉验证,对小微企业进行立体式的基础画像,包括信用画像、场景画像、风险画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自动化审批。客户提出贷款申请后,在客户授权的前提下,系统自动调取客户数据、调用模型,自动审批,一分钟给出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结果。四是智能化风控。综合大数据、行为评分卡技术和风控专家经验,建立风险监控预警平台,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测。五是综合化服务。针对小微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和需求,提供信贷和非信贷、金融和非金融综合服务。
其次,聚焦场景应用,构建丰富的信贷产品体系。针对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缺抵押、缺担保的问题,在大数据“画像”基础上,建行从小微企业交易、结算、纳税等场景切入,根据获取数据的种类,设计个性化产品,形成丰富的“小微快贷”信用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企业需求。
再次,探索平台化移动运营,提升服务便捷性和覆盖度。建行利用线上服务渠道,随时随地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小微企业可以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专属APP、小程序等线上渠道,进行贷款申请、支用和自主还款等一站式办理,不需要到银行柜台,不需要见客户经理,效率极大提升,大大增强了建行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此外,面向小微企业推出“惠懂你”APP手机移动客户端融资平台,汇聚海量外部数据和行内交易数据,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精准画像,充分发掘小微企业的信誉曲线,解决风控难题。
《中国金融家》:您认为,传统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好创新与风控之间的关系?
林磊明:新的技术需在不断试错中演进成熟,配套的管理流程需完善更新,新技术风险评估及风控需同步建设,防控的关键在于知风险知威胁的程度、有相应的应对能力。
一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对各类风险的主动预判能力。建行制定风险评估办法,从机构、产品、业务条线、区域多维度开展风险评估,对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状况和风险管控水平进行客观评价,绘制不同维度的风险热力图。推进产品风险评估机制持续完善,健全全流程产品风险管理体系。同时,明确“新产品”的判断标准,持续优化完善新产品风险评估方法,建立对新产品开发、应用、后评估一体化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
二是开展压力测试,充分识别潜在风险和极端风险。从经济发展长周期和全球政治经济大背景出发,主动对标中央政策要求,持续跟踪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综合内外部机构研究成果,优化宏观情景生成器,做好压力情景设计工作,提升对重要经济金融指标的预测能力,做好极端风险的压力测试,提升风险前瞻性预判水平特别是极端风险的识别和预判能力,做好风险的预防预控。
三是持续提升主动智慧风控能力。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动式安全态势感知模型,提前、主动发现和应对安全威胁。持续优化风控大脑,精准判别账户所有者,基于历史数据对账户所有者建立立体化的识别方式,让账户后台根据账户、设备、位置、行为、关系以及偏好等形成一个具有判断力、识别力的大脑,实现更加智能灵活的安全防护。
四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生态圈。互联网环境下,每个企业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与外部力量形成合力,防控金融科技创新安全风险。建行将加大与公安机关、监管部门、电信运营商、银行同业等之间的沟通协作,完善网络金融案件联合协查和快速响应机制,共筑金融科技创新安全防控生态圈。
《中国金融家》:面向未来,建行将如何发挥技术优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建行今后在金融科技方面又有哪些布局?
林磊明: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新金融就是要以科技重修金融“水利工程”,使金融“活水”能够流入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每一处需要的地方,畅通经济社会的微循环,以金融“温柔的手术刀”纾解政府难点、社会堵点和百姓痛点,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续势升级业务支持能力。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专业能力,将金融场景与经济形态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推动数字技术、大数据在各个领域和产业的应用,让科技成果惠及社会,助力政府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实体经济融资的同时实现融智,深耕智慧金融、智慧政务、智慧出行、智慧医疗、智慧乡村等垂直领域,提供系统、好用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二是打造新金融数字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系列科技推进技术中台建设,进一步夯实科技底座,促进金融对外开放。加强前沿技术布局,加强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场景应用研究。三是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发挥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渠道优势,为客户提供更有温度的体验。坚持产品设计围绕客户需求,把简洁交给客户,把复杂留给自己,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赢得客户认可,打造建行品牌。四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运营能力。做好产品运营保障,坚持用户思维,打破数据壁垒,构建产品运营的生态闭环,持续做好迭代升级和运营保障,保证业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五是筑牢安全底线,保障安全稳定运行。构建智慧协同、敏捷高效、开放共享的企业级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实现终端安全接入、数据安全防护、网络通讯安全、云端资源权限细粒度控制、安全监控等安全服务,全面覆盖用户接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使用场景,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制作:隗晨阳
中国金融家杂志
CHINA FINANCIALYST
主管:中国人民银行 主办:金融时报社
金融业智慧解读 金融家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