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华|“全国历史教学2019年学术年会“参会纪实
“落实立德树人,推进历史教学”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9年学术年会参会纪实
江西省贵溪市第一中学 陈国华
2019年10月16-19日,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重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召开,来自全国的1000多位老师参加了会议。本届年会以“落实立德树人,推进历史教学”为主题,开展了学术报告,以及学业评价论坛、教研员论坛、名师论坛、青年教师论坛四个专业论坛活动,邀请了张海鹏先生、杨宁一先生、叶小兵先生、黄牧航先生等学术大家以及束鹏芳老师、戴羽明老师、徐贵亮老师、贺现峰老师等中学一线教学名师和教研员;还把《历史教学》编辑部主任王雅贞老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李月琴老师、《中学历史教学》主编王继平老师、《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教材教学》历史学科负责人李洁老师等业内权威期刊的主编请到会议现场与一线历史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把参会的经历和部分感想写成参会纪实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张海鹏先生学术报告综述
已经八十高龄的张海鹏先生精神矍铄,中气十足,为我们做了三个半小时的报告,谈了他许多对历史的思考,对于我们中学一线教师很有意义。
张海鹏先生学术报告的题目是:有关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的几点认识。
张海鹏先生谈了他近十几年对于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的三个方面的思考,有些观点发过论文,有些观点是首次公开提出。
1、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历史发展机遇问题。
中国有句老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把这句中国老古话用在中国
近代史的发展机遇问题上是很适合的。一个国家的发展机遇期也差不多是以三十年为界(大家可以去考证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和世界史,也可以发现同样的规律)。
以中国近代历史为例,我们也差不多可以用30年为界来划分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是第一次机遇,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能深刻反思,积极进取,就能抓住改变国家命运的机会,但是,清王朝为两对战争的败局有任何实质性的反思(我曾经在2012年鹰潭市高三模考时出过一道题,清政府刻意的减少战争的影响,把《南京条约》藏起来,说明清政府对战争的败局未进行理性的反思),只有少数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鸦片战争的惨败中惊醒,他们至少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觉得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于是就有了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人。但是,他们的群体是很小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阶级中的精英分子)在鸦片战争之后的思想认识并未有什么变化(战争结束后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甚至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也相信,英国人如果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一位御史提出,只要击中了它们的脚就能致其死命,而耆英则报称这些夷人在夜里视力很差。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败局并未对中国产生思想上的实质性触动,依然生活在自我编织的太平盛世之中。倒是中国的农民阶级被迫在思考国家的出路,搞起来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一些理想(对于张海鹏先生的这个提法,我个人觉得值得商榷,太平天国运动是否是在主动思考国家的出路?)。
第二次鸦片战败对清王朝刺激较大,从1858年开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要到北京进行换约,本来清政府是划定了英法代表进京路线的,而且要求英法官员进京不得带武器,只能各带20名随从,但是英法却要带着军舰从大沽登陆带军队进北京,遭到大沽守军的顽强的抵抗,战争规模扩大,最后,北京被占领,咸丰皇帝逃到承德,留下恭亲王奕欣在北京和英法议和。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进行了自强运动,学界对于这个自强运动看法不一,洋务运动本身不是一个全国性的运动,一些洋务官员支持这个自强运动,而反对的官员更多(大学士倭仁为代表),慈禧是支持洋务运动的,但是并没有在全国推行这个运动。由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奕欣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主要的推动者。(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向英国订了全套的冶铁机器,但是机器尚未运到中国张之洞就调任湖广总督,机器运到广州,新任的两广总督不要这些机器,张之洞只能把这些机器运到武汉,建立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冶铁工厂------汉阳铁厂),洋务官员尽管很努力的想要自强,后面又打出求富旗号,但是甲午惨败,自强求富的目的均未实现。这场并非全国性的自强运动,建立了少量的近代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很少。(与之相仿,差不都同时代的日本明治维新,全国性的自强运动取得近代化的重大成功),据统计,1861-1894年,共建立军事企业79个,民用企业41个,共120个近代企业,总投资5800万两白银,平均每个企业不到50万两白银,而日本办了5600个企业,平均投资额也远高于中国,日本企业完全按西方制度,天皇本人就是强有力的近代化的推动者,个人出资建立近代企业。中国这第二个三十年的机遇也没有抓住,未改变中国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的轨迹。甲午以后,康有为等人上书呈国家危局,但晚清依旧未能把握机会,包括以后的辛亥革命,袁世凯未能推进革命的成果。列举这些例子张海鹏先生主要想说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不平静,一次一次丧失改变国家命运的机遇,其深刻原因是什么?值得所有人去思考。
2、 关于近代中国的沉沦与上升问题。
近代中国既有沉沦也有上升,张海鹏先生认为,列强侵略使中国走向沉沦,
沉沦的谷底是《辛丑条约》到20年代,1921年随着我党的成立,中国发展有了上升的趋势。
《辛丑条约》是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沉沦到谷底。(《辛丑条约》是这样签订的,8国代表先讨论,达成对华一致后中国签约就可以了。8国达成了如下共识:①要惩罚凶手。认为慈禧是凶手,后来发现不能惩罚慈禧,杀了慈禧中国无人能替他们统治,那就惩罚其他的大臣,一共杀了十多位大臣,地方官更多。②赔款。开始8国提出了巨额赔款,但是发现中国根本无力承担,当时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提出4亿5000万两的赔款数额,每个中国人赔1两白银,这也是对中国人民的普遍惩罚。由于没有惩罚自己,慈禧欣然签订了条约。③东交民巷为专门的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有各国自行派兵驻守,拆毁大沽炮台,北京外围也被列强武装控制。④华北等地义和团发生地停止科举考试五年,以惩罚他们。⑤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⑥中国要向全体国民公布《辛丑条约》,各地要张贴。⑦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洋务官员过去地位很低,现在地位很高,对于中国人之后形成的恐洋,媚洋,崇洋心理产生极大影响,到现在都未能完全改变这种国民心理。)
沉沦时期中国人的救国努力都未见成效,但是中共1921年成立后,中国
的面貌有较大变化,1924年国共合作,大革命兴起,中共壮大了自己的力量,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革命进入低谷。之后中共独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上升时期(宏观),虽有沉沦迹象(国共内战,日本侵华),但是中国人奋起(有强劲的上升动力,中共的努力),社会风气,人民的意识,国家发展都在进步。
3、 关于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
对于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抗战由国民党领导(人家是合法政府),第二种看法认识抗战由共产党领导(因为国民党抗战态度不坚决),第三种看法认为抗战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刘大年同志认为抗战有两个领导,两个中心。抗战有两个战场构成,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两个战场战略上互相配合。1937年7月—1938年10月,正面战场有国民党组织,但是1938年10月随着广州和武汉的失守,日本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基本停止,由于其战线拉的过长,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正面进攻。抗战的主战场转移到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日军投入了其在华的三分之二的兵力在敌后战场上。统一战线由中共发起成立,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抗战中,我党态度最坚决,有力的抵制了国民党的投降倾向,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个人感悟:张海鹏先生的这些历史思考有的已经在高考中有所体现,有的可能会体现在未来的高考中,总的说来这些中国近代史的宏观思考对于指导我们的教学和高考是有着方向性的东西的,在价值取向上我们应该向这里靠拢,在问题的思考方向上往这个宏观理解方向上靠拢。
二、杨宁一先生学术报告综述
杨宁一先生的报告题目是:新课标下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
杨宁一先生首先提醒大家不要把新课标中的试题样题作为新课标命题的方向,应该是在大课改的大环境下去考虑,与现行高考比思想有转换。
1、 新课标下学业水平考试的意义
杨宁一先生认为新课标学业水平考试的意义有四个方面 :立德树人,学
业评价,引导教学,服务选拔。前两次课程改革尽管有成绩,但也暴露出问题: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未纳入高考评价体系,历史学科高考是重要的,但是学业水平考试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清楚,没有起到衡量学生的高中毕业水平。所以新课标学业水平考试的意义就在于这四个方面,中学历史教育一定要贯彻国家意志。
2、 新课标下学业水平考试的主题
杨宁一先生认为,新课标下的学业水平考试应该有这四方面的命题内容作为
主题。
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题者会把这个作为价值取向。
②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上四点将作为新课标下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内容。(请大家思考现行高考,已经把这四个方面都体现出来了。)
3、 新课标下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
新课标下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有两个维度,一是作为衡量学生毕业的标准,
二是作为高校选拔升学的依据,毕业是合格性考试,升学是等级性考试,毕业考试达到课标水平2就行,升学考试就要达到课标水平4的要求了,比如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就是水平4的要求。无论是毕业考试还是升学考试,价值取向是新课标下学业水平考试的灵魂。教育目标转化为考试目标,一体四层四翼,核心素养达成就是考试主要目标,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在教育测量方面的落实,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历史的能力三个层次。必备知识(主干知识)是考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必要载体。(关于必备知识,新课标教材内容极为复杂,容量极大,怎么确定哪些是必备知识,哪些是非必备知识?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哪些是必备知识。)
4、新课标下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
关于新课标下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会有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
是命题思路的转换,我们高考的命题经历了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新课标下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将会向素养立意的方向转换;二是多维命题细目表的编制,多维包括知识,能力,难度,题型,素养及水平等方面考试测量的关键数据;三是试题题型设置的变化,考试大的题型是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但是客观题会引入新的题型,比如分级赋分(选A得4分,选B得2分,选C得1分,选D得0分),选择题主观化发展,主观题会有新的尝试。四是试题的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过去是知识综合,现在要体现在素养综合上,探究性要学生整合现有知识后得出新的结论,开放性要求学生多维度回答,答案不再唯一。
4、 新课标下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编制
新课标下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编制要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情境设置的多样
性,试题的情境设置有简单情境,复杂情境,综合情境;二是试题设问的指向性,两条对立史料,有直接指向性,也有隐含指向性;三是赋分主要方式,正确的选项要体现素养,答案要体现素养,否则是无效的,主观题赋分要引入素养差异赋分,以后的主观题赋分应该是等级赋分+要素赋分。
个人感悟:杨宁一先生长期作为全国文综卷命题的历史学科秘书,有着丰富的命题经验和命题技巧,虽然他的很多话是原则性的话,但是从中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出未来高考命题的方向转型,这对于近几年的高考和新课标下的高考都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三、叶小兵先生的对新课标教学的现场点评
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夷萍老师上了初中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和来自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杨泽新老师上了高中新课标《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课后叶小兵先生做了现场点评。
叶小兵先生指出,无论是什么教材,我们老师要正确看待教材的地位,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我们希望一线老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新课程内容多,容量大,更需要我们把教材作为上课的资源,有所取舍的利用教材了。要合理的整合教材,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和构建,这两点今天我们上课的老师都做到了。
具体来夷萍老师讲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要紧紧抓住“巩固统一”这个要点上来,抓住这个关键的视角来设计,夷萍老师总体上是抓住了这个关键点的,围绕着“巩固统一”来设计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较好的课堂气氛。当然,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商榷,比如小目之间进行衔接的时候有些问题,金缕玉衣是汉制,王侯皆可用,并非是威胁中央集权的标志,应当选用其他史料。
杨泽新老师重新整合了教材,抓住了本课的主干线索“新变化”,把重点放在城市商业的新发展上,利用材料去引导学生,注重课程内部的知识联系,特别值得的肯定的是在每个教学环节上由学生归纳,教师再高度总结提升,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学生探究的方向是历史解释,探究历史背后的问题。
最后,叶小兵先生说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历史应该是由一个一个鲜活的人构成的,我们的历史课一定要讲好有温度的人的故事。
个人感悟:叶小兵先生是新课标和新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对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深入的研究,他对于课堂教学的意见应该是未来我们引入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的方向。
(作者在年会现场)
作者简介:陈国华,男,1978年11月生,中学历史高级教师,鹰潭市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鹰潭市市骨干教师、鹰潭市首届高中历史优秀授课教师、贵溪市首届名师、贵溪市优秀教师、贵溪市优秀班主任,现任教于江西省重点中学贵溪市第一中学。
2000年7月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学历,学士学位,2000年8月分配回家乡任教,2004年赴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学习,师从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
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和高考试题研究,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一二等奖,2009年8月《中国教育创新》第16期发表论文《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2010年7月华夏翰林出版社《2010高考总复习资料汇编 ·历史》任副主编,2011年11月《源流》11期发表《浅议目前高中历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2012年1月《教师博览》第1期发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012年6月《鹰潭教育》第57期发表《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之我见》;2018年5月主持的国家级科研课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结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研究》结项(课题编号:JKS81311);2018年有三篇文章在《知识窗》发表,2019年1月在国家级教育期刊《新教育时代》第2期发表论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教学和在高考实践中的体现》;2019年3月,所申报的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已经成功立项(课题编号:19YTYB105);论文《由《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说开去——与周小泉老师交流记》已经被中学历史教育的国家级期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用,于2019年第7或第8期发表。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记贵溪一中首届“象山杯”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已经被《中小学教学研究》刊用,于2019年9月发表。
2014年5月,在全市上了一堂“高考专题研究之宋明理学”的示范课,获得鹰潭市教研室及全市与会老师的高度评价, 2015年在全市高考研讨会上做了高考试题的解读报告,赢得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历史原创试题的命制成果颇丰,参加2019年《金考卷》试题命制工作,多次参加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模考命题和江西省五市八校高三模考命题工作,所命制的原创试题都获得一等奖;被鹰潭市教研室多次选调参加全市的联考和高考模考的命题工作,所名制的原创试题获得“优秀试卷”的荣誉。
2018年9月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历史教师论坛暨名师工作室年会,提交的论文获优秀奖,2018年10月参加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北京大学全国高中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