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进化-读《腾讯传》

我记得2000年刚上大学那会,一个学姐带我去网吧上网,我的QQ就是那时候注册的;

通过这个QQ,还交了几个网友,有学文学的,有画漫画的,还有一个网友给我写了好几封信;

2004年,毕业前我和两位同学到深圳联系实习单位,在南头住了2个月,住的地方离腾讯大厦不到几公里;

还有,腾讯刚刚推出QQ空间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使用了,上传了一些照片,记录了一些感想;

再后来,腾讯推出了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现在微信已经成为了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我记得几年前,腾讯的口碑还并不太好。身边很多人一边用着腾讯的产品一边在骂他们。说他们又抄袭了谁,靠着游戏挣着不道德的钱,等等。

看完吴晓波写的《腾讯传》,我发现腾讯是一家超级自我进化的公司,如果我们只是把腾讯的成功归因于简单的因素,那一定是我们思维的缺陷或懒惰导致。以下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收获。

创始人的性格-马化腾

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一家公司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创始人的一些性格投射其上。

马化腾的中学及大学同学、老师都认为他「羞涩文静」,不可能经营得了一家这么大的企业。但马化腾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深圳是中国第三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城市,而马化腾是全国最早的几百名网民中的一位,并且管理过一个名气不小的站点。可以说完全是兴趣驱使马化腾投身于信息产业。

上大学的时候,马化腾就努力钻研自己的编程技术,他是大学机房里的病毒高手。他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了解自己的优势:做应用比较强,知道如何把一个产品实现出来,擅长图形化界面的程序编写。在大四实习阶段,他就开发了一款软件,最终卖给了实习的公司,价格是5万元。

不可否认,马化腾带给了腾讯一种技术和产品基因,他能关注到腾讯超长产品线中几乎所有迭代的细节。书中有几个故事很有代表性。

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郑志昊告诉我,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2007年,张小龙主刀QQ邮箱的改版,这在当时的腾讯体系内是一个非常边缘的产品,而马化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与他的团队来往了1300多份邮件。

18年来,他由一个连前同事都不太记得名字的普通程序员,成为中国互联网不可替代的领导者和最富有的人之一。不过,他的生活状态似乎没有太多变化,他仍然不喜交际,专注于每一个新产品,他的部下们仍然会在午夜时分收到他对某个细节的挑剔和建议。

创新的动力-产品力

在QQ还是OICQ的时候,其被很多人嘲笑是仿ICQ,其实当时国内有好几个类似的交流工具,如CICQ、PICQ、网际精灵等,但为什么最后只有腾讯的OICQ留存下来了呢?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腾讯就是一个被工程师文化统治着的企业,马化腾、张志东们迷信技术的驱动力,几乎所有精力都投注于研发和迭代。

在OICQ这款产品上,腾讯就充分展示了「技术创新」的这一点。首先是增加了后台服务器,将用户内容和朋友列表从前端搬到了云端,这样用户的朋友列表以及聊天信息都会永久保存,这特别适应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

其次,当时的ICQ体积很大,在当时的网速条件下,下载一个软件需要几十分钟。而OICQ则将软件体积压缩到220KB,用户下载只需5分钟左右,相对于其他的ICQ产品,无疑是杀手级的。

在OICQ成长为QQ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微创新,比如:设计了离线消息功能,提供个性化头像选择,增加了消息提示音。

腾讯的OICQ是一款看上去源自ICQ,其实更属于中国用户的产品。它们的思考出发点均非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而是客户的点滴体验。在本土化改造上,进行了无数的应用性创新,根据实际的用户场景,快速迭代。

我想,这才是创新的动力,来自站在客户角度思考的产品力。

扩大版图的方法-以点带面

可以说最早腾讯是靠QQ起家的,而这就是腾讯的核心能力。腾讯后期的大部分产品,有很多都是基于QQ展开的。包括超级QQ、手机移动QQ、手机QQ游戏、手机腾讯网、手机QQ浏览器、手机安全管家等。

基于QQ,腾讯形成了一个成体系的移动门户矩阵。马化腾认识到,腾讯唯一的核心能力是掌握了人际关系网络,由此出发,向用户提供各种在线生活服务或许就是一条最佳的道路。

在多年之后,腾讯又一次复制了这条成功路径,这次是更为人熟知的微信。现在基于微信的公众平台、互联网金融、小程序、以及各种商业生态链条,如微店、有赞等,都是围绕着微信而开展。

也许腾讯的成功不可复制,但这种深扎一点然后引领出以点带面的效果,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一种比较好的产品模式-自下而上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在马化腾他们几个创始人折腾出OICQ之后,在腾讯的发展史上,决定其命运的几次重大产品创新,如QQ秀、QQ空间及微信,都不是最高层调研决策的结果,而来自中基层的自主突破。

话虽然这么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中基层,那也都是行业里非常厉害的人物。比如QQ秀和QQ空间的团队负责人许良,他199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此前创办过一家软件公司,失败后加入腾讯,成为产品经理,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团队给腾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源以及互联网流量入口;而微信负责人张小龙,更是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产品经理」,独立开发出了Foxmail,然后又负责了QQ邮箱的改进,最后做出了伟大的产品微信。

在腾讯,就是这样的一批产品经理形成了公司的「核心能力」。产品的核心功能,其宗旨就是能帮助到用户,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如节省时间、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等。核心能力要做到极致。要多想如何通过技术实现差异化,让人家做不到,或通过一年半载才能追上。

马化腾在谈到这一段时说:

产品的更新和升级需要产品经理来配合,但我们产品经理做研发出身的不多。而产品和服务是需要大量技术背景支持的,我们希望的产品经理是非常资深的,最好是由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好的产品最好交到一个有技术能力、有经验的人员手上,这样会让大家更加放心。如果产品经理不合格,让很多兄弟陪着干,结果发现方向错误,这是非常浪费和挫伤团队士气的。

现在的我,其实也肩负着很大一部分「产品经理」的职责,但看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无论是技术能力还是对产品的感受,确实还差得比较多。

最后

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中国早期互联网的波澜壮阔。阿里巴巴、腾讯、四大门户网站、人人网等公司轮番登场,腾讯与MSN之战,腾讯与360之战,腾讯与淘宝之战,腾讯与51之战。

看来,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道路上也许尸首满地。但整本书看下来,印象最深的还是腾讯的「产品哲学」,我想这可能是做产品最好的「自我进化」。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产业链的上游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说,你拥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拥有什么样的一个渠道。

要营造独特的体验,制造稀缺性。比如苹果的iPhone,通过一种整合方式把很多技术整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独特体验。其中它的每一个技术在其他的厂商看来都不是什么高精端的技术,关键是把它整合成一个体验,这就是一个稀缺性。

“云”是未来社会的形态,以释放人的价值为着眼点,以个人资源为立足点,以云组织来凝聚,以云创新来推动。

成功的秘诀,在于把自己的脚放入他人的鞋子里,进而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事物,服务就是这样的精神,站在客人的立场去看整个世界。

“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如果产品上线的时候产品经理能坚持使用三个月,一定会发现不少问题。而问题是有限的,一天发现一个,解决掉,你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不要因为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就不去做,很多好的产品都是靠这个方法做出来的。”

大部分的创新都不是调研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己反复体验的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