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医院正面临着内镜中心的新建、改建、扩建工作,而如何规范其建筑布局和流程,成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医院内镜诊疗中心(室)应设立医护办公区、患者候诊区、诊疗区、清洗消毒区、麻醉复苏区等,其面积应与工作需要相匹配,布局、流线要做到洁污分明;第二,支气管镜诊疗过程中存在结核病传播风险,候诊区、治疗区和清洗消毒区应独立成区,尽可能安排在下风向或相对负压环境;第三,《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要求治疗内镜和手术内镜的诊疗环境应满足非洁净手术室要求,内镜中心的整体设计可参照普通手术室要求进行;第四,推荐对全院的消化内镜、支气管镜实行集中管理,规范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根据内镜诊疗项目设置相应诊室,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推荐每个诊疗单位分室设置,避免诊疗过程中的交叉污染。诊室的设计应便于内镜运送。为使内镜的外送以及消毒后内镜的送达方便,推荐在诊室后设置污染通道用于使用后软式内镜的转运,在诊室的清洁端有消毒灭菌后软式内镜的转运通道。如果没有条件设置转运通道,使用后软式内镜和消毒灭菌后软式内镜的转运要做到密封转运,避免交叉污染。每个诊室的面积应大于20m2,每个诊疗单位应包括诊查床1张、主机 ( 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软式内镜及附件数量应与诊疗工作量相匹配。应配备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配备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建议将消化系统内镜和呼吸系统内镜的清洗消毒室分开设置,以降低呼吸系统内镜清洗过程中的结核病传播风险。胃镜和肠镜的清洗消毒系统也建议分开;呼吸系统的内镜清洗消毒间如有条件可以考虑相对负压设计。清洗消毒室内部流程应做到由污到洁,污洁无交叉。清洗是污染操作,消毒是清洁操作,软式内镜的清洗和消毒要避免交叉污染。如使用内镜清洗工作站,要考虑使用后内镜从污染端进去,消毒、终末漂洗后从清洁端外送;如定制清洗消毒设施, 可考虑两侧分别是使用后胃镜、肠镜的清洗,把消毒、漂洗和干燥环节放在清洗消毒室中间,实现消毒灭菌后软式内镜都从中间清洁通道外送,避免清洗消毒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有条件的医院可考虑配置双开门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从而真正把软式内镜的清洗污染区和消毒清洁区分开。清洗消毒室应保持通风良好,如采用机械通风,宜采取“上送下排”的气流方式,换气次数建议≥10次/h,最小新风量应达到2次/h以上。手工清洗消毒操作应配备:清洗槽、漂洗槽、消毒槽、终末漂洗槽、干燥设备、全管道灌流器、各种内镜专用刷、压力水枪、压力气枪、测漏仪器、计时器、内镜及附件运送容器、低纤维絮且质地柔软的擦拭布及垫巾、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推荐配备动力泵(与全管道灌流器配合使用)、超声波清洗器及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应符合《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卫生要求》(GB 30689-2014)的规定,主要包括:应具备清洗、 消毒、漂洗、自身消毒功能;宜具备测漏、水过滤、干燥、数据打印等功能。《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要求治疗内镜和手术内镜必须灭菌,医院应配置软式内镜灭菌设备设施 , 如具备灭菌效果的内镜清洗消毒机。清洗用水的要求:软式内镜的清洗用水要求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 2 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 310.2-2016)是一致的。手工清洗用水至少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2006)的要求,如果有条件,建议使用电导率在200μS/cm以下的去离子水进行手工清洗,最好能控制水的硬度。对于用于清洗消毒机的清洗用水,不建议直接使用自来水,不然会因为积垢导致管道堵 塞,推荐使用电导率在 200μS/cm 以下并控制硬度的去离子水。终末漂洗用水要求:高水平消毒后软式内镜的终末漂洗水应保证细菌总数≤ 10CFU/100mL。临床上通常使用孔径≤0.2μm的滤膜进行过滤;滤膜的更换时间跟水源水质和处理的水量有关,医院要通过检测来确定更换时间。化学浸泡灭菌的软式内镜 要使用经过灭菌工艺处理的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要求软式内镜应使用清洁压缩空气进行干燥。目前医院内镜中心使用的气泵多为普通气泵,气枪没有配置过滤器,不少医院在监测中发现,内镜清洗工作台气枪吹出气体中的霉菌和细菌严重超标。因此,医院的医用气体管理要按照《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 范》(GB 50751-2012)和《医院医用气体系统运行管理》(WS 435-2013)来落实,配置使用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专业医用空气压缩机组。可以根据软式内镜数量选择镜库或镜柜,其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和消毒。不建议配置紫外线和臭氧消毒设施,因为容易损坏内镜表面。储存环境强调保持整洁和温湿度控制,建议将环境温度控制在 24℃左右,相对湿度维持在 70% 以下。如果使用低温灭菌设备灭菌的软式内镜有规范包装,在整洁、符合上述温湿度要求的镜柜储存即可。如果是采用化学浸泡灭菌的,就须要配置专业的无菌储镜柜,有洁净的干燥空气和内镜的内腔连接,确保储存过程的干燥。宜安排在门诊或离门诊较近的地方。因内镜中心多为门诊患者,离门诊近可以方便患者就诊,避免长时间等待电梯。应选择较低的楼层或与药房和收费处较近的楼层。内镜检查过程中可能须要进行 一些治疗或使用一定的药物 , 距离药房和收费处较 近,可方便患者。整合胃肠镜诊疗资源单独设立消化内镜中心,整合支气管镜和喉镜诊疗资源单独设立呼吸内镜中心等。整合消化内镜、呼吸内镜、宫腔镜等内镜诊疗资源,建立综合性的内镜中心。借鉴和整合洁净手术部的诊疗管理模式和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管理模式,建立诊疗+消毒供应为 一体的集中管理模式。候诊区面积占比为15%~19%,用于患者及家属的等候、排号。办公生活区面积占比为15%~17%,用于医生、护士的办公和休息。清洗消毒区面积占比为 6%~8%,用于内镜的清洗、消毒、干燥和储存。麻醉复苏区面积占比为 5%~8%,用于患者的麻醉准备和诊疗后的复苏,麻醉复苏床位与诊疗间的比例为 1:2~1:3。诊疗区面积占比为53%~56%,完成内镜的诊断和治疗,内镜检查间的面积为 20~25m2左右,内镜治疗间的面积为30m2左右,ERCP诊疗间面积为40m2左右。
洗消区效仿CSSD模式,分污洗区、干燥储存区、发放区。
某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床位设置 2000 张,综合 内镜中心(消化内镜、呼吸内镜、宫腔镜、膀胱镜) 面积为 1500m2。
第二,不同系统内镜的诊疗区域相互交叉,未分开设置;第四,未考虑支气管镜诊疗过程中的结核病传播风险,候诊区、治疗区和清洗消毒区未独立成区;第五,卫生间与肠镜诊疗间相通,影响诊疗间的空气环境;第六,复苏间面积不够,设置位置不合理,不便于患者复苏。第一,男更、女更应紧邻医务人员通道入口处,医厕、沐浴融入更衣室内;依次安排医生办公室(医护办 公合用)、主任办公室;将资料室整合至医护生活区;第三,为使内镜的外送以及消毒后内镜的送达方便,建议在诊室后设置通道用于使用后软式内镜的转运,在诊室的清洁端有消毒灭菌后软式内镜的转运通道;第四,患者准备区域(更衣、卫生间)在患者入口处集中设置和管理;第六,考虑支气管镜诊疗过程中的结核病传播风险,候诊区、治疗区和清洗消毒区应独立成区;第七,《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要求治疗内镜和手术内镜的诊疗环境应满足普通手术室要求,建议内镜中心的整体设计可参照普通手术室要求进行。某三级甲等医疗机构设置床位3000张,综合内镜中心(消化内镜、呼吸内镜)面积为2000m2。
第一,ERCP 诊疗间和清洗消毒区位置互换,缩短内镜周转路径;第二,考虑支气管镜诊疗过程中的结核病传播风险,候诊区、治疗区、复苏区和清洗消毒区应独立成区,并配置排风设施形成相对负压环境;第三,内镜预留间改成医护办公室,支气管镜诊疗区加常闭门,确保支气管诊疗区与医护生活区有实际物理屏障;第五,不需设专门的污物通道,医疗废物密闭运送即可。
内镜中心建设须遵循其建筑布局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其组合形式可以多样,各医疗机构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以规范、合理的布局、流程为实现安全、有效的内镜检查及治疗保 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