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原型儿子决定留在养父母身边:生恩养恩哪个更重?
儿子被拐走24年后,电影《失孤》的原型、骑着摩托车跑遍31个省寻子的郭刚堂,终于找到了亲生儿子。7月11日,公安机关为郭刚堂、郭新振一家人举行认亲仪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互联网上好久没有这么正能量、影响范围那么大的“瓜”了。全国人民都为这个终获团圆的家庭送上祝福。
可是,当前几天媒体报道郭新振决定留在养父母身边的时候,很多网友把祝福换成了质疑、贬低,甚至是人身攻击和辱骂。
网友的意见基本分为两派。一派非常理解郭新振的选择,认为他跟养父母的感情更深,而且工作和社交圈子都已经当地(林州)了,突然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反而会非常不适应。
另一派则表示严重不理解,甚至指责。他们认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养父母当初的收买行为相对于是拐卖犯罪的共犯,对亲生父母造成了极大伤害;如今郭新振还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无异于“认贼作父”。
在法律上,郭新振确实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是合法的。但他的这个决定到底是否合理、合情?说得更直接一些,他的选择是对的吗?
社会大众对拐卖儿童深恶痛觉,国家对拐卖犯罪分子的打击也越来越严厉。一个家庭失去了孩子,这对父母来说是巨大的心理创伤。我们支持国家对拐卖儿童犯罪分子进行严惩,这是毋庸置疑的!
基于这个前提,很多人对收买拐卖儿童的一方也产生了强烈的愤怒,理由是“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要不是这些人有需求,怎么会有那么多拐卖儿童犯罪分子铤而走险?
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里。我们还要看到过去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过去国内社会的互联网信息不发达,公安机关缺乏高精尖的犯罪打击和防范手段,大部分地区又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种种因素下,很多农村、乡镇甚至是城市里都滋生了儿童买卖的土壤。
幸好,随着现在社会大众的思想更开明,国家的相关管理和打击越来越严厉,家长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儿童拐卖和交易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所以,对于20年前收买拐卖孩子的家庭,我们不能单纯地用指责、愤怒的态度去对待,更关键的是看他们当时收买儿童的主观意图是什么,以及是否对收买的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郭新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时他被犯罪分子拐走了,先卖给了一个家庭,但因为该家庭迟迟没给钱,犯罪分子又把他抱回来了,继续寻找下家,最终卖给了他现在的养父母。
根据养父母的大伯和同村村民说,当时根本不知道郭新振是被拐卖的,以为是穷苦人家生了养不起才送人的。这显然是拐卖犯罪分子没有把真相告诉收买家庭,怕影响“出手”。
从主观上来说,郭新振的养父母从未意识到收买这个孩子会对其亲生父母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据当地居民说,在10多20年前,林州市还是个山区,当时的抱养孩子风气比较重。不过最近几年,这个风气基本消失了。
所以在郭新振养父母的主观意识里,他们想要一儿子,便随了当地的风气,抱养了一个别人家养不起的、不要了的孩子,而不是收买拐卖儿童。他们也受到了蒙骗,没有主观上的恶意。
再说了,根据媒体报道,这对养父母对郭新振好得不得了。据养父的大哥说,他们是把郭新振“当做小公主”养的,没打过他一根手指头,有活都是使唤两个亲生女儿,不会使唤郭新振,“可以说,比有些家庭亲生父母对孩子还好”。
在这么好的成长环境下,郭新振心身健康地成长了,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从这个角度来看,养父母对他有很大的养育之恩。
因此,有的网友指责郭新振的养父母是拐卖儿童的共犯、是收买拐卖儿童的犯罪分子,这是不妥当的。涉及到法律如何判定的事,应该交由国家法律去处理。
部分网友的愤怒和不解可能还有另一个因素。他们可能以为郭新振早就知道自己是被拐卖的,或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另有其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郭新振更应该回到父母身边,寻宗认祖。
可惜,这很可能是部分网友的一厢情愿的臆测。媒体报道中提及郭新振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再加上家人、亲戚刻意回避这个话题,他真的以为养父母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郭刚堂父子相认,图片来源于网络
郭新振被拐走时2岁半,在第一个收买家庭中生活了近半年,后来又被拐卖犯罪人员呼某吉抱回,转卖给现在林州的养父母。
据媒体报道,当时他已经会走、会说话了。当时年幼的他肯定意识到自己被人带走了,离开了家和亲生父母,感到非常害怕、焦虑。被拐卖的经历肯定会对他造成了心理创伤。媒体报道他小时候性格内向,可能就与这个创伤有关。
可是,对于2、3岁以前发生过的事,我们很多人都会遗忘,包括心理创伤,也就是在外显记忆层面上想不起来了。就算个别事情有印象,但也非常模糊。所以,郭新振不记得这段经历是很正常的。
再加上养父母对他宠爱有加,其成长过程中以正性而积极的情绪体验为主,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就更容易淡忘了。
不过,他被拐卖的经历很有可能还储藏在他的内隐记忆层面,可以在深度催眠的状态下、结合一些语言引导而回想起来。
我们曾接触过另一个寻亲个案。这个个案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在他3、4岁时,养父母在街上发现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帮他报警寻亲,但没有结果,便通过合法的手续领养了他。
这个个案一直想不起来当时发生了什么,怀疑是亲生父母抛弃了自己。这是他的一大心结,一直希望找到原来的老家和亲生父母,问个明白。
后来他通过寻亲志愿者和媒体记者找到我们,希望通过深度催眠找到一些记忆线索。在深度催眠下,他想起了老家房子的楼梯画面,还想起来3、4岁时他曾被人绑起来,他在大哭,后来逃到大街上,被养父母发现。
他一下恍然大悟,意识到很可能不是亲生父母抛弃了自己,而是他被拐走了!
所以,对于郭新振来说,他在外显记忆层面不记得这段经历是完全正常的。他本来跟养父母生活得平凡而幸福,工作稳定,买了房子准备结婚。可突然被告知其实他的亲生父母另有其人,而且是电影《失孤》主人公原型郭刚堂。面对全国人民的关注,家庭关系的巨变,这个心理冲击是非常大的。
当然,也有些被拐卖的孩子记得这段经历,往往是被拐卖时比较年龄比较大了,不容易在外显记忆层面遗忘。
又或者他们后来从别人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养父母没有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其造成过不少伤害,令他们在这个家庭中感到痛苦,所以萌生了一定要找到亲生父母、甚至回到他们身边的想法。
很多人对“父母”这个角色的理解并不全面、深入。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个人的父母都应该有两重角色。一个是血缘上的父母角色;另一个是给予孩子养育和情感滋养的父母角色。
很多人只意识到前一个父母角色,认为孩子孝敬亲生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其实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能给予养育和情感滋养的父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在临床上接触过很多被诊断重度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他们的父母都是血缘关系上的父母。但因为无知、愚昧,采取了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他们的父母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很多孩子对父母恨之入骨,甚至有杀了父母的冲动。在情感上,他们根本没有把亲生父母当父母。青岛女律师被女儿勒死、北大弑母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将年幼的孩子送给老人家照顾。如果老人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当了部分父母的角色,那么孩子对老人的感情是极深的,比对亲生父母的还深。
所以很多父母说后来把孩子接回来后,孩子对自己非常陌生,甚至抗拒、敌对。这一方面可能是父母以往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另一方面是亲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断裂了。孩子知道这是亲生父母,但没有感觉。这样的关系需要父母要花很长的时间、耐心和科学的教育方式去修复。
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认为“我把孩子生出来我就是他们的父母,他们就该亲近我、孝顺我”,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把孩子生下来后,我们还得努力付出、陪伴、养育,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担当起情感上的父母角色。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郭新振的养父母跟他没有血缘关系,但其实充当了养育和情感滋养上的父母角色。这对郭新振的正面意义和积极影响更大。
郭新振跟养父母的感情更深,希望侍奉其左右,这是非常正常的,甚至也是应该的。我们经常说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养父母对郭新振的恩情,他应该真诚地报答。
其实在这件事上,郭新振的生父郭刚堂看得比谁都通透。而且在他找到儿子之前他就意识到了。
2011年,郭刚堂获得消息,山东有一个被拐卖的孩子跟儿子年龄相仿,身体特征也有相似之处,可最后DNA比对不符合。他和妻子非常失望,可仍不死心,决定去见见这个孩子。
他见到这个孩子时心情非常急切,上前想脱下孩子的鞋,看看孩子左脚上的疤痕跟儿子的是否一样。但这个孩子被他的动作惹怒了,用力把他推倒在地上。
郭刚堂突然明白,即便真的找到了孩子,结局也未必是温情的。孩子跟他已经陌生了,缺乏感情了。
最后他和妻子给这个孩子的养母下跪,感谢她把孩子养大。他说自己也恨买孩子的人,但他心里明白,从客观上来说,这些收买儿童的人养育了这些孩子,让他们有了家、有饭吃,“也许其中有一个就是我家郭新振,所以我跪了。”
所以,郭新振早就做好了跟孩子相认、但无法恢复真正亲子关系的心理准备。24年了,他和妻子只想知道儿子的下落,看到儿子过得好,便心满意足了。
如果儿子真的回到他们身边,很容易因为双方生活习惯、观念的不同而发生矛盾,不断激活他和妻子因儿子被拐的巨大心理创伤,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如意。正如他所说的,温情的结局未必会发生。
郭新振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亲生父母完全尊重、理解儿子的选择,两家人不时走动,维持良好的关系,这就是最圆满的结局。
既然他们当事人都对此理解、接受、无异议,网友们就不用“皇帝不急太监急”了。我们应该为这个大团圆结局送上祝福,为这家人苦难的结束而感到欣慰。
经过了24年,我相信郭刚堂夫妻的内心已经非常强大了,他们不容易被部分网友的意见带偏,受到负面影响。
不过,他们经历过儿子被拐卖的巨痛,当时肯定出现了创伤应激障碍(PTSD)的表现,并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日后照料孙辈时非常着紧,过度保护,这是日后要注意的隐患。
更令人担心的是现时在漩涡当中的郭新振。部分网友的评论和不理性攻击可能会对他带来心理压力,不过这还是次要的。
更关键的是,郭新振在林州当地已经是个“名人”了。他身边人都知道他的身世。不排除有一些亲戚、同事、朋友也不理解他的选择,明里暗里对他挖苦、打击;甚至对他的养父母也有偏见和攻击。这很容易对他的生活、工作形成直接的困扰,甚至形成心理创伤。
希望郭新振面对这些声音时,能理解这些偏见的根源,及时心理隔离。甚至可以将压力化为动力,更好地工作、生活,维系好与亲生父母、养父母的关系,修复亲生父母的心理创伤,不断令自己和两边的家人获得幸福感。
到了那时候,别人的评论和恶意都是过眼云烟,反而帮助他塑造出了越挫越勇的高逆商。
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需要自我反省。互联网当然有发声、评论的自由,但不代表我们可以随意对别人进行辱骂和人身攻击。
那些指责、攻击郭新振的网友,更应该深刻地反省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和观点,是不是有一些不理性的执念,这种执念是否已经对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郭刚堂一家亲子相认的是大众乐于看见的。对比起明星绯闻、娱乐八卦,我们希望这样的“瓜”能再多爆出几个。希望“天下无拐”,寻亲的父母都能找到自己的孩子;希望天下的父母都充当起孩子的理想父母角色。
晴
日
推
荐
家长怎么帮助抑郁、双相孩子加快康复?
扫码加入“晴日知识课堂”
热门文章:
- 当孩子仇视父母时,就是在提醒父母们该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了!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