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好心情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一首好诗
昨晚临睡前,收到朋友圈信息:
欢欢:
亲,你是不是讲过这本书?
是
我
欢欢
团长安排我下下周讲,能分享一下么?
搜索之前做过的方案,找出一篇旧文。
这是Frost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原诗被认为是现代英文诗短诗的杰作。多次被选为100首最受欢迎的英文诗歌NO1。在共一百零八个单词中,八十九是单音节,所以即便孩子读来也是朗朗上口。书中的编排将原文与译文摆放在同一页,非常适合亲子共读时对照欣赏。
这是属于译者的书
本书的译者是余光中先生。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那一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先生与Frost的交往都记在随书的导读里面,这是读此书一定要看的导读,不同于简单重复内容的鸡肋。
我想我认得这座森林。林主的房子就在前村;
却看不见我在此歇马,看他林中飘满的雪景。我的小马一定很惊讶,周围望不见什么人家,
竟在一年最暗的黃昏,寒林和冰湖之间停下。马儿摇响身上的串铃,问我这地方该不停。
此外只有微风吹拂雪片,再也听不到其他声音。森林又暗又深真可羡,但是我已经有约在先,
还要赶多少路才安眠,还要赶多少路才安眠。正因为他有着对于Frost的深切理解与共鸣,所以此书的译文也几近贴切原文。但与此同时更有着余先生诗文的独特韵味。
这是属于插画家的一本书。
本书吸引人一读再读,不能不说插画有着极大的功劳。
喜爱绘本的读者应该对Susan Jeffers(苏珊·杰弗斯)的名字并不陌生,她为《西雅图酋长的宣言》所做的插画,曾深深打动过我们。
与生机盎然的印第安森林不同,在本书中她采用了大面积的黑白来烘托雪景,其中淡淡彩铅绘制的人物,愈显温暖与突出。
这一张图,立即唤醒了我们一家曾经冒雪驱车回奶奶家过年的经历,恍如穿越。即便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暴风雪的爸爸妈妈与孩子,也能体会到铺天盖地的寒冷,倾听出呼啸肆虐的风声。
书中的插图与译文相比,更多地加入了插画家对原诗的意会,比如林中隐藏的无数小动物,比如主人公在树林里喂食动物们的温馨画面,更让孩子们能感性地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这是和英文化的一本图画书。
先看书衣的设计:
半透明的书衣,将封面的雪景衬托得如梦如幻,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到诗中的意境。看到这本书我家大书虫就开始担心,如此高的制作成本,会不会引进简体版呢(已经有了,网店有售)。
给孩子的书,是应该十分考究的。因为孩子的眼睛和心灵都是水晶般透明的,任何杂质都会在其中投下阴影。而和英童书再一次在本书中体现了兢兢业业,甚至是战战兢兢,从选书到翻译、版式设计、直至印刷,最后的出品怎能不让人爱不释手。
提到和英出品,还意味着会附加一张精心录制的CD,中文与英文的朗读都可圈可点。
说到底,书,是属于读者的书。
作为读者,孩子与成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成人大部分是体验在先,而孩子的体验是延后。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从书中或多或少读到自己曾经经历的,而孩子们则是在今后的人生经历中,重温自己曾经读过的书。读者的个人体验与阅读之间的相互呼应,实在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
拿到此书正值晚餐前,我坐在地毯上不折不扣地把它翻了五遍,方才长出一口气,推荐给三三同学。
最后我把CD播放出来,跟着碟片再一遍重温,同时也是引诱正在自己房间做功课的三三同学。
这是属于每一个与TA相遇的人的图画书,是送给孩子与成人的诗意的礼物。感谢和英。
后记:去年某天,和英童书周逸芬老师找到我,想让我帮忙录制一篇“给孩子的十堂生命教育课”其中一本书的介绍音频。
交流过程中又说起这本书,她颇多感慨地介绍了这本书在设计上的精妙之处:
没与周老师打过交道的人有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和英每年只出那么几本?了解周老师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印象,她是个有精神洁癖的人。《绿笛》作者见面会时她曾说过一个生活上的小细节,与作者强烈共鸣:为了不为每天穿什么衣服花费心思,她会买同样款式的衣服和鞋子很多套,早上只要穿上干净的那套就可以了。她对于作品的苛求也让很多作者“吃不消”,她甚至会亲自下印刷厂监盯最后的环节,以防出错。这样的用心,怎么可能不出好作品?!顺便表扬一下自己,她要的稿子我从写到录制时间极短,中间只修订过一次,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使用,但还是小嘚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