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硝烟尚未散尽
40年,硝烟尚未散尽……
作者:周碧华
40年前的今天,数十万中华儿女正在为民族尊严而浴血奋战,每时每刻,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倒下。
对于今天坐在高三或大学教室里的年轻人来说,对于今天低头玩着手机穿着名牌吃着美食听着音乐的青年人来说,40年前的今天,与他们年龄相近的人正在与死神一搏。
40年,对于人生来说,相当于半程;而对于历史来说,只是一瞬,因此,只要没有麻木,那场战争犹在昨日。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所以让笔者感触良多,是因为我接触过一些亲历者,而不仅仅是从《高山下的花环》《铁甲008》《芳华》等影片中去获得印象。
大约是在1978年12份吧,我还在读中学,教我语文课的汤老师是才从部队转业的干部,他自豪地宣称他已接到老部队的命令,随时做好“归队”的准备。于是,每节课上课前,他都要向我们讲述中越边境的“秘闻”,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我们,陡然间感到了一些莫名的恐惧或兴奋。有一天,同班同学龙新贵上课时却哭了起来,汤老师问其原因,才知他家收到了哥哥从部队寄来的包裹,里面是钥匙、一封给父母的信,还有几元钱。汤老师解读说,这意味着龙新贵的哥哥快要上战场了。一时间,教室里的空气像凝固了,只有龙新贵抽泣的声音。
次年2月17日,战争终于打响了,那时通讯不发达,只能通过广播去收听有关新闻。那时的新闻,当然全是胜利的消息。这年暑假,我去县城走亲戚,在县委会围墙上的宣传栏里看到自卫反击战的图片集锦,但是,喜欢独立思考的我面对其中一张图片,内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是战士从凯旋门经过时的场景,边境群众舞着鲜花欢迎作战归来的将士,奇怪的是,车上的战士很少有露出笑容的,有的甚至神情凝重。
上了大学,获取的信息多了,才知那场战争属于惨胜,落后的武器、落后的战术、未经过良好训练的战士,面对的是复杂的丛林地形和打了几十年仗的越军,幸亏以50后60后为主体的战士是在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下成长的,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力量弥补了战争硬件的不足。
1988年夏,我参加桃花源笔会时,获悉在桃源县某乡政府工作的李祖新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便主动与他同住一个房间,晚上缠着他讲述战场亲历到凌晨三四点。他是连长身边的通讯兵,他背的报话机还是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背的那种报话机,有长长的天线。李祖新告诉我,因为有天线,他就是敌人攻击的目标,因此,他九死一生,复员时好多东西没带回,就带回了一件血衣当永久的纪念。当然,他还告诉了我一些不便在此披露的战场秘闻。
20多年后,笔者与李祖新重逢于万羊山
后来我在报社当编辑时,常德市交警支队的翦定国向我投稿,这是他悼念战友的一篇文章,编辑此文时,我边读边感叹嘘唏,翦的汉寿籍战友,上战场前收到了女友断交的信,上战场后的一个晚上,这个失恋的战友烦闷地点燃了香烟,就是这黑暗中的一点火光引来了越军的炮弹,一个班的战士大部阵亡。稿件中,翦还附了一张照片,这是张在后方医院的战友合影,四个战士搀扶着,总共四条腿、三只胳膊!当时,我拿着照片的手直颤抖。
这就是战争,战争意味着牺牲,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但人类历史永远也绕不过战争这道坎。尽管中越之间已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但别忘了,越南至今占有南海最多的岛礁,开采最多的石油,该国不惜血本购买的6艘先进的基洛级潜艇就是专为猎杀我南海舰队的。就在春节前,该国高调纪念反击清军胜利,2月15日即前天,又高调纪念“北部战役胜利”(指1979年中越之战),其政治含义不言自明。
和平的时代当然美好,但忘战必危,40年前的那场战争应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并在思考中不断壮大国防实力,数万将士的鲜血才不会白流……
向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及其家属致敬!
笔者收藏的《瓦解越军图片选集》,从中可见当时的战争思维还停留在国内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