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登封:中岳庙“十一重进深,集东汉石翁仲北魏石碑宋代铁人金代铁狮清帝御匾于一身”
道教第六洞天的嵩山中岳庙,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庙宇,为中国古代帝王祭祀中岳嵩山之所,也是道教全真道圣地,还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北天师道的发祥地。
北天师道由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形成,其道场主要建立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传《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宣大道清虚之道;重视醮仪,提倡礼度;改变了过去以符水疗病及注重炼形的教义,加以服食闭练。具体做法有:取消以师为治的管理体制,改革三张祖孙世袭天师位传统;道民只需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修表救度之用;除去男女合气之术;提倡礼法,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增订道教戒律和斋仪;吸收佛教“轮回”教义,宣讲善恶报应;将服饵修炼之术与方技、符水、医药、卜筮、谶纬等符水禁咒之术合而为一;改道徒诵习道经的“直诵”为用音乐伴奏下的“乐诵”等。天师道鼎盛时期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因泰常八年(423年)寇谦之以师从老子玄孙道士李谱文所传的《录图真经》等醮仪感动过太武帝,这一年他亲临道坛,受道教符录,天师道一跃成为国教。后因北齐文宣帝高洋崇佛,道教在北齐被视为异教,尤其在天宝六年(555年)的道佛论争中道教失败,帝下令废除道教,于是寇谦之的北天师道教团,至此销声匿迹了。不过,北魏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对道教教义和仪轨等发面影响深远。
中岳庙作为中国古代礼制文化、道教文化的代表,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遗产点之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岳庙历史上溯至秦汉时期建的太室祠。寺屡经兴废,唐时选定现址重建,清乾隆时,中岳庙迎来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形成现在格局。中岳庙规模宏大,南起中华门,历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峻极殿、寝殿至御书楼,凡十一进。此外,中岳庙内有碑刻众多,尤以北魏时镌的《中岳嵩山高灵庙之碑》为最。另外,崇圣门东北铸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铸的镇库铁人;中岳大殿南月台下的两只金代铁狮;遍布庙宇内的汉、唐、宋时期所植古柏;各殿门额所悬清代匾额及中华门外两身东汉石翁仲,都是游中岳庙必看之处。
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年间。据说,古神库里供奉着华夏先祖: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和夏禹。
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守护着华夏先祖们。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高约三米,重三吨许。高大威猛,目光凛凛,威严无比。
↓化三门至峻极门甬道两旁为四岳殿,顺时针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化三门西北侧,有一通清代“无字碑”,碑身素面。据先哲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的解释,因为中岳岳神功德无量,没法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纪念。
↓碑文内容为宣元惠帝的圣旨,要求庙内外官民人等,对于庙宇要严加保护,不得以任何名义而行破坏之实,否则将受严惩。这通石碑的碑文,汉语行文中夹杂着很多蒙古语词,读起来很有意思。与之并立还有北魏名碑《中岳嵩高灵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又名《寇君碑》,乃北魏太武帝颂扬道士寇谦之的碑刻,从现存的碑文拓本残存文字中未见有立碑年月及撰书者姓名。
↓《中岳嵩高灵庙碑》(下图右)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额篆书阳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摘自360文档)
↓峻极门东西掖门内和其南侧碑刻最为集中。
↓峻极门东南侧碑刻
↓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九月立八角幢形《中岳庙碑》(下图左),乾隆丁未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诗碑(下图右)。
↓峻极门西南侧碑刻。大清乾隆二十五年河南分巡河陕汝三府州兼管水利道前掌京畿道监察御史陈大復撰书《告成碑》。
↓《嵩高行》诗碑。
↓东西掖门内碑刻
↓唐《府尹王侍郎准制拜岳、因状嵩高灵胜,寄呈三十韵》碑(下组图下)。
↓金《中岳庙全图碑》
↓峻极门南台阶下东侧,还有一通《五岳真形图碑》。与东掖门外的明万历甲辰岁立的《五岳真形图碑》内容一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的特点雕刻的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
↓《四状元碑》,三宋一金。它们的撰文者为宋金四状元王曾、陈致微、卢多逊和黄久约。碑文内容记叙中岳庙变迁兴衰,是研究宋金时期中岳庙维修扩建等有关事情的重要文献。
↓金正大二年(1225年)铸造的铁狮。
↓陛石为垂带式,石雕三层内容,上雕的是“独龙盘踞”,中是“双龙戏珠”,下是“群鹤戏莲”。
↓峻极殿,也称“中岳大殿”,是中岳庙,也是嵩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
殿外悬挂的颜体“峻极殿”匾额据说是宋代遗存。
↓柱础石花纹为龙纹。
好像鲁迅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根底全在道教”。可是中岳庙走一走,实在是五味杂陈。作为道教的重要场所,与相距不远的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相比,一言难尽。尽管它的宗教地位并不低,尽管它的历史价值也不低。这是一种现实投影。因为今天,无论是道教的活动还是道观数量和信众人数,无法与佛教、佛寺的数量和规模相比。都说“佛修来世,道修今生”。道教的神学体系,在先秦道家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更加注重个体生命质量,追求得道成仙。它的养生理论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提供了一系列实践基础,成为国人特有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的满足一度被认为是消极的,故而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被许多学者攻讦。然而,一个民族的形成有其文化心理的认同,而这种文化心理的核心在于哲学。道教继承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易经学说以及老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这些学说和思想数千年来深深烙印在国人的认知体系当中,并影响整个中国人的思维。式微不等于消沉,更不是衰亡!
欢迎来访,顺致冬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