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辨别文字优劣的『对联专家』,别随便讲对联、评对联
昨天情人节,《百家讲坛》那位讲“孟昶和花蕊夫人的爱情故事把对联带到了开封”的宝藏教授又来到了“迎春话名联”节目!不过这次他没有讲太多民间故事,所以这次的笑点不多,但他暴露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最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这可能比讲不靠谱的民间故事更严重。
其实不仅是这位教授,很多“对联专家”都有这个问题,或者不懂对联的基本知识,或者无法鉴别文字的优劣。前者还可以弥补,毕竟对联的基本知识实在太简单;后者则是硬伤,简直无药可救。
在吐槽之前,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从下面两组对联中,选出当代人创作的作品——
第一组:
周秦汉唐,泱泱中华情常忆;
曲赋诗文,历历经典语更新。
古文仰作家,论周孔神灵,也当瞻拜门墙,于此同来问字;
大笔惊雄鬼,除梵卢伯仲,可以别开径术,其他未敢抗衡。
第二组:
杰阁临波,晴色遥连青嶂外;
大观醒目,长联高挂彩云南。
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
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垒,何日能消。
第一组中,前面是某知名文化学者的“对联”,后面是清人陈逢元题仓颉庙的对联,都与中华文化相关。这是很好判断的,因为前者根本不符合对联规则,“唐”和“文”都是平声,“泱”和“华”都是平声、“历”和“典”是仄声,在双数字位置的平仄没有交替。古人的诗词对联往往自带“纠错”能力,很少有严重不合格律的作品。当然,用格律判断只是初级办法,古人也有不合律的作品,合律的作品也有大量不堪入目的。最直观的是看用词,像“历历经典语更新”这种半通不通又毫无内涵的语言,几乎可以立刻断定是当代人的作品。
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前者是完全合乎对联格律的,后者却有可以商榷的地方,这种时候怎么判断呢?还是看文字。前一副上联还好,下联就完全露馅了。当代人写诗词对联,往往喜欢这种直白无味、貌似大气的干嚎式表达,不会通过形象将言外之意寄托于文字之间。如果说大海,就是“大海啊,真的大”;如果说高楼,就是“高楼啊,真的高”;如果说长联,就是“长联啊,真的长”;就像脑白金广告一样,生怕读者不被洗脑。这两副都是名楼对联,后者是清代或民国人题湖南岳阳楼的作品,前者是题云南大观楼,由某国家级楹联组织的一批“对联专家”选出的最佳作品之一,文学审美能力实在太不靠谱。
下面我们来说宝藏教授讲到的两副对联。
第一副是少林寺的对联——
除暴安良救秦王,义昭千古;
保国卫民平倭寇,威振边庭。
从格律来看,上联“秦”字出律,下联重要位置几乎都出律,这么严重的问题可以认为作者根本不懂对联格律。当然前面说了,不能仅仅从格律判断,从文字来感受是最直观的。这种口号式的干嚎表达,往往是当代“对联专家”的最爱。
第二副是嵩阳书院的对联——
师道尊严,肃立程门三尺雪;
嵩阳幽雅,继兴儒学九州风。
客观地说,这副对联不算差,格律没有问题,遣词造句也基本通顺,但仍然一眼就能看出是当代人的作品。原因仍然是我之前所说,遣词造句过于现代而直白,既没有古雅的韵味,也缺乏回旋的空间。我们对比下联的“继兴儒学九州风”和之前测试题里的“长联高挂彩云南”,这种表达手法是不是如出一辙?
其实,少林寺也好,嵩阳书院也好,留下的对联数不胜数,为什么不找几副翔实可考的古代对联呢?即使一时找不到相关资料,也可以凭借基本的对联知识和文学审美,找几副更可能是古人的作品;即使一定要找当代人的对联,也应该找一些相对更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最后说说文学审美。虽说“文无第一”,而且每种文学体裁的风格各不相同,但几千年来古典文学的审美一直是有一定传承的。固然每个人的审美倾向不同,但是差别巨大的作品还是可以一眼分辨,当然这需要大量阅读做基础。当代通过征联活动选出“优秀”作品悬挂在风景名胜之上,传承的应该是对联的文学艺术之美,绝不应该是制造一批口号、导游词、广告语、景点说明,也绝不应该是某些“对联专家”方便关系户的大好平台。
说到底,讲对联、选对联、评对联离不开基本的审美能力,如果无法辨别文字的优劣,那应该考虑继续大量阅读,而不是将错就错,或者反过来要求他人创作的作品符合自己的文化素养。
最后放个宝藏教授的搞笑彩蛋——
阁主曰
一个
认真文艺的
公众号
公众号ID:baican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