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衍洋作品 || 运河人家


文/种衍洋  图/种晓靖 种衍台

????

运河吟 韩磊 - 神秘者娱乐发行作品精选集

运河人家

文◆种衍洋

老家住在运河岸边,是一个因运河而兴起的古老村庄,也是著名的济宁段十八口之一“种口”。种氏于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因居住河口,种姓居多,故名种口村。

  运河两岸,红墙黛瓦依水而建,黑红重叠交错,炊烟轻袅地飘起。水面上白帆点点,粗犷的船工号子悠扬动听。远远地依稀看到垂柳轻拂,小桥潺潺流水,鸭子成群在水中畅游,透着无尽的水乡气息。
  村西头有禹王庙,村东头有大王庙,还有横跨在运河之上的彭口闸(村境内),和古老的种口双孔减水闸,它们都有几百年之久。一颗古树,一处院落,这里的每个物件都是有着历史的包浆。
  几百年来,这条运河如一位慈爱的老母亲用自己的乳汁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两岸的百姓。
  古老的运河,像一条巨龙,经夏镇而流过种口村,奔腾不息,一往无前。老运河成了粮食、木材、布匹等南北货物互通有无的重要传递渠道。沿岸城镇的经济也随之而兴起,特别是清朝时期运河上穿梭的商船,货物的一来一回把南北文化完美地融汇贯通。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才孕育出了运河上扬州、镇江、夏镇、南阳四大名镇。
  种口村虽然不是什么名镇,但因有了运河,这个村渐渐成了运河上的一个码头——种家渡口码头。到乾隆年间,运河繁忙兴盛起来,种家渡口码头四方通衢,航运业得到快速发展。商贾云集,有铁匠铺、茶馆、当铺、旅店、钱庄等,热闹非凡。
  大运河的繁荣延续了几百年,惠及了运河两岸的百姓。到了清末,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逐渐湮废,上千年的漕运历史由此终结,并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抗日战争时期,驻临城日军拆掉村里破旧的庙宇用以修建石坝村、西万村两座炮楼。就这样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两座庙宇,一时间荡然无存了。
  而今,禹王庙遗址还仅存两块清代石碑。一块是重修禹王庙碑记,另一块是善信们捐款的功德碑。
  种口运河段因是沙土地,每年都要清淤。长此下去两岸形成八座高30余米的沙山,是运河几百年来堆积而成,延绵几公里,蔚为壮观。
  八十年代,当地群众为生存糊口,建窑烧砖或者挖河沙用货船运往江苏沛县出售,至九十年代末期,八座沙山也消失殆尽。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是沙山养活了运河两岸的百姓。

  村里民风淳朴,左邻右舍相处融洽。记得母亲出门下湖劳作经常不锁门,即便锁门了,也是把钥匙放到门槛下。我问母亲为何不把钥匙带在身上,母亲说“左邻右舍谁家要是缺点嘛了,进不去门找不到想要的东西会耽误事”。

  运河上的人家,谁都知道邻居家放钥匙的地方。老李儿子相亲想借老张家自行车充当一下门面,也不用给主人打招呼,直接去老张家门槛下取钥匙,推自行车就走,就像拿自家东西一样。人际之间关系是相互的,信任是基础,因此,铁锁在村子里就成了摆设。
  后来我明白了,这种做法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他们今天借你家渔网去湖里撒网捕鱼,明天我家借你半瓶酱油,炖好的糖醋鲤鱼也不忘把美味给你送一盘享用。村头古朴的运河深处,古老的船闸残垣断壁,无不萦绕在厨房飘出的香气里,将这个现代文明和运河古迹渲染出了一种和谐、朴质的气质,这朴实的民风也被传为了佳话。
  生活在水上的人家,常年居住船上,以捕鱼为生,以船为家叫渔民。
  居住在运河岸边的人家,他们有自己的土地,一边种地一边打渔,被山里人戏称二湖沿(yai)人。
  有一次村里的老薛去山亭集市买鱼,因价格发生了争执,山亭人就说“你看看二湖沿的人红脸汉子,说急眼就急眼”,其实他们不明白这就是运河人独特的耿直。
  这里的人懂得水,懂得品质,懂得生活。男人耕田种地,撒网捕鱼;女人缝缝补补,撑船摇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
  清晨,当放蜂人在湿地旁开箱收蜂蜜的时候,运河上的渔家人早已在水上摇橹撒网了。古人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看来,勤劳的世界,没有最勤劳,只有更勤劳……
  夜幕降临,捕鱼归来的小船整整齐齐停靠在了种家渡口。把打捞上来的鱼虾送到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运河,以水为邻,可以从水里得到食物,也是运河人家赖以生存的根源。
  听父亲讲,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周边村庄都饿死很多人,唯独我们这里没有一个人是被饿死的。这里物产丰富,水里的鱼、虾、藕、莲蓬、苲草都能充饥。
  灵性的水,养育了灵性的人,他们拿出捕鱼的各类工具,如罩、须笼、迷魂阵等,不需要多少含金量高的技术活,足以让勤劳的人过上基本的温饱的生活。
  这片水域给了这里的人们很多恩惠,人们也对大自然怀有一颗感恩和敬畏之心。
  生于斯,长于斯,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运河人家的文章。只因太熟悉、太热爱,超越了对文字的驾驭,我也无法用文字来赞美她,有时候她就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有时候她像母亲临别的眼睛。不管我走到哪里,总感觉耳边她在呼唤我,我仿佛又看到了那条日夜流经家乡的母亲河。
  后来工作了,住进了城里,偶尔回趟老家,见到家乡运河仍然是倍感亲切。
  这次回老家,在村里行走偶遇我的长辈,他亲切地叫我的乳名,乳名涌进我的耳朵里,一下子让我眼眶湿润,久违的乳名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和悠悠往事。递上一根香烟,给长辈点上。一支烟的工夫,从我祖辈的名号,再到我幼时的趣事都能娓娓道来,就如同打开记忆的闸门,遥远又亲切。
  记得小时候,太阳刚刚爬上枝头,母亲就抱着铁盆拿着棒槌去河边洗衣服。他们用棒槌拍打衣服的声音打破了这个村子的宁静,慢悠悠地搓洗着衣服,有说有笑聊着家常。男孩子在河里戏水,捉小鱼小虾,女孩子则坐在岸边加油喝彩,串串欢声笑语随着哗啦啦的河水向下游流去。那时的河水,流淌的又岂止是自然的精华,她流淌的,还有运河水乡的温情脉脉。
  到了傍晚,皎洁的月光被一团金辉托出水面。水乡的月亮不同于高山和草原,这里的月亮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里。月色泼洒在水面,浮光潋滟,玉壶冰镜。运河岸边清风拂柳,细浪轻拍。天上月与水中月交相辉映,水生光,月更明,恍若置身仙境。
  那时,村里没有通上电,更谈不上空调了。傍晚喝过了汤,父亲就带着我和哥哥,拉个席子,到运河旁的河堤上,月光下,大家三五成群凑在一处。大人们围坐在一起,摇着一把大蒲扇,乘凉,拉家常。我们小孩们则在月亮光下打闹嬉戏,玩藏猫呼、指天星过天河等五花八门的乡土游戏。
  有时候在孩子堆里,还会传来熟悉的童谣“月朗娘,八丈高;骑白马,跨大刀;大刀快,割白菜;白菜老,割红袄;红袄绵,割紫莲;紫莲紫,割麻子;麻子麻,割豆芽;豆芽豆,切腊肉;腊肉腊,切苦瓜;苦瓜苦,切老虎;老虎一瞪眼,七个盘子八个碗。”一首童谣,打破了运河古村的单调,也给童年增添了无限欢乐,一切都是那样简单、淳朴与祥和。
作者简介
  种衍洋,字归堂 。军人出身,供职于微山县税务局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微山湖》文学杂志副主编。微山县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常有诗歌,散文,小说出现于报端,曾多次获奖,著有散文集《窗外》。
—END—
(0)

相关推荐

  • 山东莘县 | 艾文章:稻草人(4首)

    杏花开了 雨水过后,忽然发现 小村里的杏花开了 粉嘟嘟的杏花 如一个个粉嘟嘟的美人儿 阳光下格外惹眼 那一年,也是在杏花盛开时节 村里一个叫杏花的女孩儿 随一个后生走进了山里 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多少 ...

  • 白来勤丨庙后头

    我的故乡西王村,也叫白家堡子,位于西安东北郊的灞渭三角洲上.村西头大队部保管室西边.饲养室北边有块地空地叫"庙后头",距我家也就不到一百米,在我的记忆中根本没有庙,也没有人告诉我庙 ...

  • 六月初一“扛阿公”,“库区人家”曲江区曹角湾祈福节 ,欢天喜地闹小年

    7月的骄阳,把豪放的炽热挥洒大地,把热闹欢腾的气氛带到"库区人家"曲江区小坑镇曹角湾村.16日清晨,由曲江区小坑镇人民政府.曲江区旅游局主办的曹角湾祈福节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正如火如 ...

  • 西枝江上最后的渡船

    平潭新圩村渡船 西枝江是东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紫金县竹坳,流经惠东县.惠阳区.惠城区,在惠城区东新桥汇入东江,干流全长176公里.它是惠东县人民的母亲河,也是惠阳区.惠城区部分乡镇的母亲河. 俗话说& ...

  • 诵读:【周纪合散文】老梅经霜终芬芳(上) ——忆苦难的母亲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梅经霜终芬芳(上) --忆苦难的母亲 儿维友口述  孙纪合执笔 纷纷扬扬的大雪,把世界妆扮得玉雕粉琢.院内的腊梅花儿迎着凛冽的寒风怒放,一阵阵清香扑鼻而 ...

  • 家乡美|会宫土地岭记

    土  地  岭  记 作者:吴根福 土地庙在我们乡下极常见.会宫镇建设村土地岭下的土地庙亦平常:一间窄窄的砖石结构矮房子,四角翘檐,攒顶,呈亭子状.上覆赭色琉璃瓦.门洞开,内供土地公公.土地嬷嬷及五方 ...

  • 郭天部:毕原上的小张村

    毕原上的小张村 文/郭天部 长安毕原上有一村,名曰小张村,它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小张村的方位,鸡叫鸣三社.正南是甘河公社的北雷村,正西是祝村公社的羊原村,小张村归郭杜公社管辖. 一九六四年,西万公 ...

  • 最近老家盖房子的人家特别多,村里年轻人大...

    最近老家盖房子的人家特别多,村里年轻人大都在外面打工,可父辈们还是给他们盖,大部分的年轻人出去奋斗的不错,都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老家很少回来,只有些留守老人了,可他们从不闲着,地里的庄稼种着,家里的房 ...

  • 大河记忆

    大河记忆 文/熊曙光 我的老家白水环抱,如爸爸的船泊在水上,她的东北两面恰好是大运河的弧弯,南是小李河,西是淮沭河.东边运河上新老两个船闸是我们去市里的必经之路,我们日常购物逛街多去淮沭河西岸三里外的 ...

  • 我的家乡, 南滩!(一)

    本文作者:刘文斌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好多人怀揣梦想,背起行囊,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进入城市打拼.我也是抱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来到了城市.可当你来到了灯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