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讲义(51-60)

五一:「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太阳病,脉浮紧这代表伤寒,无汗发热,身疼痛,这就是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如果八九日后,

表证还在,还是冷得要死,必要发病人的汗,开「麻黄汤」给他吃了以后,微除,稍微除了一点。

开「麻黄汤」给病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医师的过失,一种是病人的过失,什么是医师的过失?

前面讲了,方子的剂量很重要,是「麻黄汤证」,开「麻黄汤」,病人吃下去发汗了,如果开太轻

了,发汗的力量不够,微除,就是一点点除掉了,还有症状在里面,这是一种情形。还有就是医生

的剂量开得很足,病人喝得不够,只喝了   一碗,这一种是病人的过失,就是剂量吃得不够,造成

病人发烦,目暝,突然感到情绪暴躁,头有点昏花,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有

这种状况是这病人本身体能很强,体能很强的人得到「麻黄汤证」,喝「麻黄汤」的剂量不够,

但「麻黄汤」已经带动血的奔腾,已经把免疫系统带出一部份,结果阳气整个往上冲,血往上冲,

冲到头部,结果昏弦,严重的血叛离经脉,造成流鼻血,汗和血是同源的,有的时候给病人发汗的

药,一发汗烧就退烧了,还有时给病人发汗的药,结果病人流鼻血烧就退掉了,所以小孩子发烧,

流鼻血烧就退了,小孩子阳气很重,有时候感冒,流鼻血烧就退了。这时候看到鼻血已经流出来

观其了,表脉示证病人已好了,再开「麻黄汤」就太过了。

临床上有一个案例,两个木工的兄弟,大热天把父亲用棉被包起来,带到诊所来看病,说已

经中风一个礼拜,结果我一看,麻黄汤证,照样用麻黄汤,心想仲景必不我欺;为了小心,隔天打

电话去求证,结果家人说,不在!原来是不在家里,出门去玩了;问家人说麻黄汤喝了几碗,回答

说只喝了一碗,药效就是这么快;而且吃了麻黄汤还是睡的很好,不因为麻黄而有失眠现象。

虽然 八逆九日不解,不管病名是中风还是感冒,只要还是麻黄汤证,就用麻黄汤,这就是辨症论治。

五二: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随证治这之因本身的体能比刚刚的更强,刚才的阳气还只是中级强,还需要「麻黄汤」来把寒发出来,这个不用「麻黄汤」,常见的是小孩子,而且是男孩子,很皮,跑来跑去,妈妈还在煮「麻黄汤」, 所以不用紧张,血会自己停掉,一般容易发生在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因为是纯阳之体,所以在针灸课程中讲过,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如果流鼻血,不需要治疗。

温度因衄血而降低,故中医谓之「红汗」。故多血家之有脑充血象征者,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内经】: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就是平常容易流鼻血的都不会有汗的,还有平常流汗很多的人,就不会流鼻血。

五三: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澈,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鬰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怫鬰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岀不澈,脉濇,故知也。

二阳并病,就是「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太阳病刚得到的时候,发病人

的汗,如杲发透了就好了,如果发得没有透,汗先出不澈,开处方的时候心软,药剂开得太少,病邪

没有去,慢慢的太阳证的时间过了以后,病的热邪转到阳明去了,续自微汗出,不恶寒,阳明证的

话,还会流汗,因为肠的津液还会往外走,但是阳明证没有寒都是热证,表证已经没有了,入到里

去了,如果这种情形的时候,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要先看病人到底在阳明还是在太阳,问

病人还有没有怕风?答有,有没有怕冷?答有,还有没有流汗?答有,就是表证还没有去,甚而

摸他的脉很浮,有表证的时候,绝对不要攻下,下之为逆。这种状况的时候,给他小发汗,就是「桂

枝汤加葛根」就可以了。用葛根把津液补一补,前面已然发过汗了,后面怕发汗发太多了。设

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鬰在表,脸色红赤的时候,代表胃的热气往上冲,阳气浮在皮肤表面上,

发又发不出来,当解之熏之,熏为古人用一种药草熬水,蒸其水气以取汗之法。就是用煮药草,

病人坐在旁边,熏病人,让病人流一点汗,因为怕喝药喝太多,而病人津液已经不够,因为有阳明

证表示津液不够了,肠胃的津液再伤到的话,大便一旦堵到了,就变成承气汤证,如果是血里面

的水不够的话,就变成白虎汤证,怕吃药吃太多不好控制,所以用药去熏他,用外在的方法使病

人流一点汗,这是比较浅的方法。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怫鬰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

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这条辩讲的是,如果

病刚好介在阳明和太阳之间,无法分辩,就问病人大便正不正常?如果还很正常,就不用管阳

观其明,脉先解证表再攻里,解表的同时,如果怕太重伤到津液,可以同时采用增加津液的药,吃稀饭或杏仁多加一点,或吃完「麻黄汤」以后,多吃些水梨,把肺的津液补回去。

刚刚讲的就是汗发得不够透澈,所以在太阳证的时候,给病人多一点发汗不会有事,因为

「桂枝汤」里面有甘草、大枣,「麻黄汤」里面有杏仁,张仲景设计的方子不会伤到津液的,

所以「麻黄汤」里面麻黄开到五钱,杏仁也要开到五钱,如果吃了「麻黄汤」,因发汗发太过造

成贫 血逆,就是杏仁用太少了。所有的症状都是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为什么知道汗出不

澈呢?脉濇,濇脉,摸到的脉是扁的,所以脉迟而细就是濇脉。汗出不澈,从脉可以看得出来,还

有病人的陈述也可以看得出来,皮肤痒痒就是汗出不澈,最明显就是皮肤痒,风吹得很难过,这

也是汗出不澈,汗发不透的时候,有时候是皮肤痒,有时候是皮肤有很紧的感觉,整个脸色是红

润的,眼睛两边红红赤赤的,因为汗是从胃里面的津液来的,要发发不出来,胃气一直往上跑,整个冲在脸上,所以脸就会红红的,可是又流不出汗来。

如果要很重的透发,太阳证的时候,就桂枝汤加重一些。如果表束到了,没有汗了,加「麻黄

汤」进去。如果病人全部是热证,脉洪大、燥渴,用白虎汤,病人吃石膏的时候,也是得汗则解, 因此不单单只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才有流汗的现象。

五四: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

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脉浮数者,浮就是表,一息跳六七下,数代表热,发烧了,法当汗出而愈,看到表热,汗一出就解

掉了,若下之,应该发表,结果攻下,这病人身重心悸,因为攻下得太厉害了,造成病人气血两虚,

为什么身重?因为所有好的食物营养,本来是血的源头,通通攻掉了,造成血不够了,所以到四

肢肌肉关节的营养不足,就会有身重,心赃缺血就会有心悸的现象,这时候病人已经血虚,就不

要再发汗了,当自汗出乃解,遇到这种情形,让他慢慢的自己恢复,自己流汗,胃气慢慢恢复就好

了,为什么?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尺脉的地方,讲男人的精宫,

女人的子宫,也就是胞中,胞中是下焦阳聚的地方,也就是精的来源,摸到尺脉很虚很弱,重按就

没有了,就是下焦虚掉了,血化成热,到下焦后成为精,就是我们的体力,所以精血是同源的,因此

要确定病人里面津液很足的时候,才可以发表。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让他肠胃功能慢慢恢复,

自己会流汗就好了。有的人身体很虚,回来得比较慢,这样等不是办法,过去经方家在里虚很盛

的时候,用「小建中汤加黄耆」,为什么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就是「桂技汤」加饴

糖,这饴糖就是麦芽糖,如果饴糖太麻烦,用普通的方糖也可以,这是专门治疗肠比较冷的状况,

有的小孩喜欢吃冰,吃冰后,饭就不吃了,因为吃冰后肠胃都冷掉了,肠胃都不蠕动了,当然不喜

欢吃钣,吃了「小建中汤」以后,看到冰就没兴趣,「小建中汤」在经方是拿来作补药的,「小建

中汤」加黄耆让它固表,黄耆这药是固表,属于气药,气不足的时候,用来补气的。例:孕妇,怀

孕正常的状祝是血旺气衰,如果流产的时候,就是气旺血衰,所以怀孕的人不可能开黄耆给她

吃的,但是如果要下胎就要把黄耆加重。黄耆本身是走表的,走皮肤表面上,所以皮肤病的药,

都要加黄耆。所以遇到这种情形,看他有表证,又不可以发表,因为里虚,所以先去把里扶正,再让他发一点表,所以用「小建中汤」加黄耆。

如果是有脉浮有汗的桂技汤证,而且尺脉微、舌苔白而厚,我们知道里虚而且中湿很盛,

五五: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紧就是寒,法当身疼痛,他应该感觉到全身痛,宜以汗解之,要用汗来解他,假令尺中迟

观其者,脉尺中证脉很迟的时候,就是血不足了,血里面有百分之六十的水,血不够代表血里面的津液不

足了,道时候不可以发汗,所以在开麻黄汤之前,要确定病人有没有足够的津液来发汗,张仲景

提供一个方法,就是摸一摸尺脉,平常开麻黄汤,病人的尺脉都很大,又浮又紧,摸寸脉是『阳』,

也就是胸、肺、皮肤表面、上焦,摸关脉就是肝、胆、脾、胃、中焦,尺脉是『阴』,就是肾、

膀胱 、逆下焦,平常开麻黄汤给病人发汗的时候,一定是寸、关、尺三脉都浮在上面的,才用麻黄汤,这是用脉证来确定病人的身体虚不虚,如果吃了麻黄汤会手脚厥逆,就是病人变成甘草干姜汤证了。一般来说,如果吃了麻黄,不会感觉到心悸的人,都是心脏比较好的。

五六: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条是在尺脉很壮盛的时候会用得到。如果是下针给病人发汗,就下「合谷」,「合谷」

下针的时候要「飞针引气」,起针的时候转针,一边起针一边转,下去的时候直直的下,引到   三 次的时候,病人就冒汗了。

头痛、印堂痛用「承气汤」;偏头痛就是「小柴胡汤」;整个头痛、头顶最痛用「葛根汤」。

五七: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发汗,有它必要的条件,如果说病人已经在发汗了,不会开麻黄汤的,因为病人的表已经开

了,病人的症状除了脉浮数以外,一定兼有恶寒和无汗,所以麻黄汤和桂技汤最简单的区分就

是一个无汗,一个有汗。麻黄汤证一般发烧温度比较高,无汗,怕冷比较严重。

五八: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

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技汤」。

中医对营卫的观念,营就是血,卫就是气,营在肌肉里面,营的路线,从动脉血管到小血管到

孙络,中医讲的孙络就是微血管的部份;气就是我们的动能,所以气虚掉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力

气,讲话都懒得讲,卫气的路线就从腑,往往这个气从肠胃吸收营养后从淋巴系统一直走,走在

皮肤毛孔;所以有流汗和流血两种,在血管里面看到的是血,血管的外面有一层薄膜圈到了,

这层网膜就是中医讲的气的走向,网膜的力量很强,常见心脏的动脉血管破掉的时候,网膜会

把它包到,在没有完全破裂之前,还有一段时间可以急救,而且在破掉之前会有症状,病人的症

状就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口绞痛、刺痛。五六十岁的人常常在副主动脉上面破裂,在心

脏的上方有一副主动脉,血出来很多,往往有网膜包到,就是被气包到了,病人不会马上死,可是

很危险,病人不能动,一动就喷出来了,中医的方法是让血急速的流回去,加强网膜的力量,让血

管愈合,西医的方法就是把这一段割掉,接个血管上去,在接的时候,把动脉导到维生机上面,很

快的接完血管再导回来,接个人工血管这样没有网膜了,就没有   二次机会了。往往再发病的

时候,血已经喷出来了,所以中医讲的气血同源,讲的就是血管外面的网膜。

病人常常自汗出,病人本身平常就在流汗。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人的

气血要两和,血管的网膜和淋巴系统的气是相通的,如果血管里面的水少了,它会自动供应水,

观其如果脉血证管里面的水太多,水自然会出来,给淋巴系统传到皮肤毛孔,发汗发掉了,互相有协调作

用,所以两者的管路是通的,当气和血不协调的时候,「桂枝汤」最大的功能就是「调和营卫」,

汤剂下去后,本来不协调的变得协调了,本来淋巴系统里面的水份要进入血管里面的,如果气

太旺了,水太过了发到皮肤表面,这水原本应进入血的,结果跑出去,就代表营卫不协调,所以平

常没事流汗的人,气候又没变化,突然流虚汗,就是代表「营卫不协调」,这时候没有病无所谓,

有症 状逆就可以吃桂枝汤,让它协调。中风证是伤到卫分,只需要用到桂枝;而伤寒是营卫两伤,因此麻黄与桂枝必须并用。

新药物学知道麻黄素有刺激中枢神经的效能,是作用于交感神经兴奋药,我们用作发汗

药。麻黄素,西医用在急救、兴奋上面,也知道麻黄会发汗,但是西医只用单味的麻黄,用麻黄素发汗和安

非他命造成很多的问题吃单味的麻黄素并不能发汗

如果麻黄素没有桂技只是个

宣肺的药,不能得到真的汗,因为麻黄素是阳药,能把气管打开来,性轻而且升,一下就跑到脑部去了,头部阳气很盛,当然会睡不着觉,所以张仲景在汤剂用麻黄的时候,一定把麻黄素先煮掉。中药讲「气」和「味」,所以【神农本草经】上面一定讲「气」和「味」,药有的时候要

取药的「气」,有的时候要取药的「味」,例:大黄用来泻头面五官的热,大黄是寒凉的药,是消

炎的药,如果牙齿痛、头上的病、眼睛红肿,取大黄的性就要用开水烫,所以麻沸汤就是用滚水

烫下去,这消炎的药就走上面,就是取它的气。如果把大黄煮两个小时,药味都煮出来了,这是取

它的味,这时候大黄是往下走,而不是走到头上,所以大承气汤就一定是取它的味,因为要攻下。

所以麻黄煮过以后,就不取它的气,取它的味了,麻黄直接进入肺,用麻黄发表流汗的时候,

一定加桂枝在里面,因为没有桂枝,麻黄不会流汗,麻黄进入肺让气管打开来,不论寒证热证都用得到麻黄,所以小青龙大青龙都有麻黄。

五九: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这就是说平常没有桂枝汤证,如果营卫气血不和的时侯,都可以吃桂枝汤,像这种时发热自

汗出的人,常常觉得一阵水管,常常有水就不容易坏,放在太阳下没水,很快就干掉破了,所以容

易没事发发热流一点汗的人,就吃桂枝汤,把桂枝汤当作补药来吃,北派的补药不是注重滋补,

而是注重调理,调整得很好,吃下去的食物才是真正的营养。桂枝汤名为发汗之剂,实为补气益血之剂。所以对气血很有帮助,非常的好,草枣亦为补养

之品,加以缀粥补养津液,所以在早餐之前,先吃个几勺桂枝汤,再吃稀饭,可以让气血调得很

好。

六十:「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脉浮紧,不发汗,就知道是麻黄汤证,表寒很盛了,因致衄者,如果得到了流鼻血,一般来说,鼻

血流出来之后,症状就没有了,热就退掉了,为什么?因为肺开窍在鼻,所以肺的血管直接进入

鼻,因为麻黄入肺,肺被寒束到了,肺的热没办法宣泄就往上走,所以就会流鼻血了,这条辨讲的

是,如果得衄还是没解的,可再用麻黄汤。所以如果小孩感冒流鼻血,不要急,这是因为小孩「阳」

比较亢,才流得出来。周禹载曰「夺汗无血也」;病人流鼻血的时候,一发表,鼻血就停掉了,为什么?血本来就在血管里面,一发汗以后,表没被束到,血液循环就会很流畅,血管里面有瓣膜不让血往回流,而且观其血管脉都证有一定的弹性,血过不去的时候,血管就会破裂,在鼻子上就是流鼻血,在脑里面就是脑中风,所以平常有不和的时候,常常吃桂枝汤,让营卫和就不会出血,所以北派预防脑中风的,除了灸「足三里」以外,就是吃「桂枝汤」了。桂枝、白芍让血管的弹性很好,遇到寒血管会收缩,遇到热血管会扩张,所以补血管的药都是两热药,因为西医没有分寒热的,西医治疗头痛的时候,开止痛药,就是血管舒张剂,舒张血管就是硬把血管撑开来,一撑开来血就流通了,当时抒解了 ,但逆是药效十二小时过了以后,痛回来了以后,血管会绷得更紧,头会更痛。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七)

    伤寒论第二十三条辨: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二)

    伤寒论第26条辨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说,服了桂枝汤后,出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症状的,为邪传阳明, ...

  • 海厦伤寒论笔记(六三)

    伤寒论第56条辨: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辨: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 ...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三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柔痉栝蒌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 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篓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

  • 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七)

    伤寒论第四十八条原文: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 ...

  • 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六)

    伤寒论第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原文解释:在太阳病还没有解除的时候,忽然尺寸部的脉搏都停止不动,这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81-397)

    二八一: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柴胡汤证」罢者,此为观其坏脉病证: ,以法救之. 本来是柴胡汤证,结果被吐.下.发汗.温针,就没有柴胡汤证了此为坏病: , 此为庸医误诊,造成病情传变,看他到什么阶段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61-280)

    二六一: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 芤脉代表脉是中空的.中空的脉又代表失血,所以病人开完刀或大量失血的时候,摸他的 脉,脉会变的很大,然后按下去中间是空的就是芤脉.脉浮为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41-260)

    二四一:「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这人本来津液就不够了,渴就代表津液不够了,猪苓汤是利水的,水再利掉会燥热.发烧, 因为汗多胃中燥,所以汗的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01-220)

    二〇一:「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就是太阳证,呕不能食,是少阳证,如果只有这样子就是「太阳」「少阳」 兼证,现在反而流汗出来很多,病人又感觉发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81-200)

    一八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随证气治上之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寸关尺所代表的脏腑(四圣:原文无,为了索引方便增加的.)寸上寸--喉咙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61-180)

    一六一:「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感冒六七曰以后,病人发热微恶寒,代表还有表证,支节烦疼,关节疼痛,心下支结,胃里面 梗到的感觉,吃不下东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51-160)

    一五一:「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重发汗.而复下之,就是用很强烈的发表药,津就伤到了,然后又攻下,好狠: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41-150)

    一四一:「太阳病」,以饮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太阳病本来表热很盛,病人会想喝水,但是太阳病是表热不是胃热,喝水太多没办法消化 掉,一部份小便排掉了,一部份水会停在胃上面,所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31-140)

    一三一: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对皮肤表面上的脓头,可以用火罐拔掉,有的脓头在肌肉很深的地方,在过去的脓疡科, 把针烧红了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21-130)

    一二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只有阳明证才会有发谵语的,谵语代表阳明证,阳明就是胃,太阴篇   一个主证就是腹满, 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