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给恩人写信,提笔时惊出一身冷汗,立刻停笔救了自己一命【一点资讯】

1858年,清军精锐在三河镇被太平天国军大败,此次胜利给予清朝政府一次非常沉重的打击。同时,天平天国的义军得到了很大的鼓舞。为了帮助曾国藩恢复实力,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赶紧组织6000多人的湘军前往支援。

也许是新鲜血液的加入给了曾国藩更多的运气,他所带领的湘军竟然接连打了几次胜仗。此时,太平天国的常胜将军石达开开始转战四川,咸丰皇帝慌忙调曾国藩去阻止,以防起义的火焰越烧越广。

一场大败带来一个新的两江总督

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曾国藩分析局势后,决定直接进攻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咸丰无奈,只好认同曾国藩的进攻计划。

也就在曾国藩抓紧部署的时候,清军的江南大营却遭到天平天国军队的袭击。这次袭击直接暴露出“正规军”战斗力的薄弱,当起义军进攻过来的时候,整个大营竟然陷入混乱。一时间,这些平日精心打造的清军竟然突然溃散,而镇守大营的两江总督何桂清也趁乱逃跑。

这个消息传回朝廷,上下朝臣无不震惊,咸丰帝更是急得火烧眉毛。一旦天平天国持续壮大,清朝完全可能被起义军颠覆。

朝廷立刻下旨,逮捕逃跑的何桂清,以稳住军心。同时,命令正在积极作战的曾国藩为两江总督。

其实,何桂清的临战脱逃是给曾国藩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虽然当时正是战时,可是清朝军队中也隐隐分为多个派系。何桂清率领的是正规的“绿营军”,曾国藩则带领着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团练——“湘军”。

“绿营军”本就是除了清朝贵族八旗子弟兵以外的汉人士兵组成,在平时虽然训练有素,但是待遇却不高,在面对同样是农民出身的起义军时,战心非常不足。同时,绿营军中军官们一门心思贪污腐败,甚至疏于对士兵的管理,这也是导致江南大营一触即溃的主要原因。

在此次的江南大营溃败之后,曾国藩心中多少有些高兴。因为相比之下,自己的湘军战斗力十足,而且关系紧密、团结,有一种上阵“父子兵”的感觉。这种军队战斗力的对比也给曾国藩等人隐隐提高了地位上的优势,甚至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也开始增加。

不过,在接到“两江总督”的任命后,曾国藩还是赶紧向朝廷发了“奏折”,在其中对咸丰帝千恩万谢,感恩涕零,还重申了为大清舍身赴死的决心。

一封密信带来的波折

这时,作为湖北巡抚的胡林翼却突然找到自己的上级,统领湘军的曾国藩,说有要事相告。

原来,胡林翼也是湘军一派,他向曾国藩展示了肃顺的一封亲笔信。肃顺是满清皇族中有名的朝廷重臣,也是深受咸丰帝信任的亲近之人,他所写的亲笔信肯定重要非凡。

在信中,肃顺表明了对胡林翼的夸奖和对湘军的认可,同时却好似“无意”的提起一件事,那就是,咸丰在选两江总督的时候,问了问肃顺的意见,而肃顺却极力推荐曾国藩。

这封信是肃顺写给胡林翼的,而信中却暗示了“肃顺举荐了曾国藩”,这种“绕道而来的”信息让曾国藩很是激动,他也这才知道,自己可以当上两江总督,最应该感谢肃顺。

曾国藩决定也写一封亲笔信,对肃顺这位“大恩人”表示感谢。这天晚上,曾国藩摊开上好的信纸,慢慢研墨,在书房中细细思量该如何写这一封“感谢信”。他环顾书房中的众多书籍,稳定心神,可就在提笔的时刻,曾国藩突然停住了,他立刻放下笔,竟然惊出一身冷汗。

曾国藩的智慧

原来曾国藩想起了一件事,这封本来写给胡林翼的信为何自己会看到呢?肃顺为什么要举荐后要写信给胡林翼呢?

其实,肃顺这一招也很高明,他给胡林翼写信的同时还透漏了自己“举荐”的功劳,这样一封信很好的笼络了胡林翼和曾国藩两个人。如果单写给曾国藩,明显的“邀功”太过浮夸,而这一绕路,还让胡林翼对肃顺也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和暗示:

如果以后想要继续发展,可以选择投靠在肃顺身边,他不但会积极举荐自己的亲信,而且所发表的意见在咸丰帝面前是非常管用的。

曾国藩明白,自己和胡林翼都是汉臣,而肃顺这些年来一直积极提拔和推荐汉臣做官。这种态势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和党羽。

满汉之争的危险

在大清朝廷,满汉之争一直都有,甚至满臣与汉臣之间已经逐渐的产生很多矛盾。这个问题从清军入关开始其实就一直存在,在外来的统治势力入主朝堂之后,满臣的优越感无时无刻不在突显出来。而有能力的汉臣在骨子里也从未真正的屈服于满臣的自傲。

对此,历代清朝皇帝都为满汉大臣之间的和睦做出过很多努力。可是,封建的思想和局限性终归在限制着大清,而皇帝身边的权臣们也无时无刻不陷入到满汉之争中。

肃顺虽然是皇帝近臣,他却没有自己的势力,在得到咸丰宠信之后,他可以培养汉臣势力,为将来的朝堂之路打好基础。在见惯了满清贵族的腐败和无能之后,肃顺培养汉臣的另外一个目的其实也是在另辟蹊径的帮助大清。

曾国藩要写“感谢信”的时候,想到满汉之争,额头不免直冒冷汗。他深知肃顺的贤明和智慧,同时也感谢肃顺对自己的大力推荐。可是如今的朝廷正在风雨飘摇,太平军起义带来的巨大动荡还不知道前路如何。

将来咸丰帝一旦去世,新上位的皇帝必定会给肃顺这种“亲汉臣”的行为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讲,朝廷之中,满清大臣的势力还是最大的,汉臣无论多么努力,在权利的中心,必定还会是一位满族的皇帝。

在思量很久以后,曾国藩决定对此事不做任何表示,默默记在心中,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反正肃顺的信是写给胡林翼的,自己没有直接回复,也在常理之中。

曾国藩的智慧确实发挥了作用。

1861年,咸丰帝于承德避暑山庄去世,年仅31岁。而咸丰的去世立刻引发朝中权力斗争,咸丰临终前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与两位太后发生剧烈冲突。慈禧与慈安两位太后发动政变,作为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直接被牵扯其中。

1861年10月2日,肃顺在护送咸丰帝的棺椁回京时,在密云被抓。不久后在菜市口被当众斩首。知道此事后,曾国藩曾扼腕叹息:“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

《清史稿·肃顺传》:肃顺方护文宗梓宫在途,命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枻往逮,遇诸密云,夜就行馆捕之,咆哮不服,械系。下宗人府狱。谳上,罪皆凌迟。赐载垣、端华自尽,斩肃顺於市。

命运虽然不能注定,却在曾国藩手里变成了可以“预测”。如果当初曾国藩写出感谢信,那么他一定会被划归为肃顺一党。仅仅几年之后的政变中,曾国藩同样会深陷其中。在朝廷的严厉镇压下,别说做官,就是活命都是一件未知数。

仅仅从一封信中,曾国藩就分析出如此多的信息,做出了正确的判定,可谓真切的“救了自己一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