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那些关于人性的研究

1. 我们从四岁开始就会幸灾乐祸

尽管我们认为孩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研究表明四岁甚至更小的孩子就会因为看到他人被惩罚而感到快乐(Schulz et al., 2013)。特别是当他们认为这些人“值得”受到惩罚时,这样幸灾乐祸的情绪也会更加强烈,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儿童在看到动画片时反派被折磨时而忍不住哈哈大笑。另一个相关的研究也表明,一个六岁的孩子宁愿付钱去看“坏”小丑被打,也不愿意把钱花在购买新贴纸上。

2. 我们认为坏结果是别人应得的

同样的,人们也很容易陷入“正义世界谬误('just-world' fallacy),倾向于认为那些遭受苦难的人是“受到了报应”。在Lerner和Simmons一项1966年的研究中,被试者被要求观察一位学习者并对其做出评价。当这位学习者给出错误答案时,会遭受到电击作为惩罚。研究者发现,在被试们知道这位被观察者将会遭受到第二轮电击、且自己对其境况无能为力时,他们对这位被观察者的评价更低,认为ta更不受欢迎和值得尊敬。研究者指出,人们需要坚信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维持正义的平衡,来逃避时刻可能遭到威胁的危机感,就像人们在害怕鬼魂时,会潜意识地说出“我没做什么亏心事”一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想法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根深蒂固,这也是为什么大众有时会倾向于指责强奸受害者“不检点”,从而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3. 我们很难改变自己的成见

同时,我们也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固执己见。如果人们是理性开明的,那么最好的纠正别人错误想法的方式就是去给他们看一些相关的证据。然而,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研究表明,对死刑抱有不同看法的被试,在被展示两边的证据时,会完全忽略对他们不利的信息,甚至,他们比原来还更坚信他们自己的观点(Lord et al., 1979)。这些相反的想法,似乎都是在削弱我们的权威感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让我们不愿意去接受甚至选择逃避。

4. 我们都是“伪君子”

在评判一件事时,双标似乎是无法避免的。越是那些迅速且情绪激烈地指责别人过失的人,就越可能忽略自己的过失。当人们评价相同一件自私行为时(如给自己分配相对轻松的工作),会认为自己做出来更加正当,而别人做出来则没那么正当。同样地,我们倾向于把他人地过失归罪于他们的品格,如在恋人出轨时认为是他们的人品有问题;而当自己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则会把过失归罪于外界,如自己的恋人太有控制欲,另一方太主动等等(Thompson & O'Sullivan, 2017)。

5. 我们都有可能成为键盘侠

事实上,当我们心情不好,被他人在网上抬杠,或是讨论的内容刺激到了我们时,我们都有可能成为键盘侠(Cheng et al., 2017)。一少部分的消极留言便会带来雪球效应,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反感和跟风。对CNN网站的讨论区的研究发现,近年来,键盘侠的行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或许,有时我们在线上评头论足、谈笑风生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和键盘侠的别无出入。

6. 我们从两岁开始就会撒谎

电影《狩猎》中,心地善良的卢卡斯在一家托儿所工作,可因为一次委婉拒绝了其中一位小女孩的示好,小女孩的内心感受到了创伤,于是报复性地告诉镇子里的人卢卡斯“性侵”了她,让卢卡斯百口莫辩,被全镇子的居民排挤攻击。大家的逻辑出发点只有一个——孩子是单纯的,不可能无缘无故撒出这样的谎。

可是事实是,孩子们经常撒谎。两岁时孩子们开始撒谎,三岁时撒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Evans & Lee, 2013)。甚至,我们从婴儿时期就会利用“假哭”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Nakayama, 2013)。

7. 我们更容易被“渣男/女”吸引

虽然“渣”这个词把复杂的人性过度简化了,但不能否认有时我们确实会被那些自私、不负责任、控制欲强、一味索取的人所吸引。特别是女性,更容易被这一类人在短时间内所吸引(Carter et al., 2013)。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被我们潜意识里视为更有男性特征或更愿意承担风险的人,而我们从基因的角度来讲更容易被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所吸引。

尽管这些黑暗面是事实存在的,但承认这些黑暗远比压抑否认这些黑暗来得好。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开始遵守了社会不成文的道德准则,我们也会逐渐对自己的本能有越来越多的控制。更何况,很多人指出,以往的研究更多将关注点放在了人性的弱点上,而对人性的很多光明面却忽视了。

让我们对人性多一点宽容,认清生活后仍然热爱生活吧~

(0)

相关推荐

  • 卢卡斯数和平方数

    卢卡斯数有:1, 3, 4, 7, 11, 18, 29, 47, 76, 123, ...... 平方数有:

  • 十万个冷知识(三百四十五)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简称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简言之,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 ...

  • 心理学视域中的王阳明心学研究

    李承贵教授 摘 要 王阳明心学能否从心理学角度展开研究?学界向来十分谨慎.不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王阳明心学的心理学性质.内容.特点与价值还是得到了部分学者的密切关注,并推出了系列令人爽心悦目的成果!以 ...

  • 对话作家叶兆言 | 在文学中,体验人性的至善与至痛

    作家张爱玲有一部名篇<金锁记>,脍炙人口,夏志清教授甚至说,这部小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故事很压抑.年轻的曹七巧嫁给大户人家的残疾儿子作妻子,欲爱而不 ...

  • 干货|在论文中如何交代你的“研究方法”?

    在论文中,「研究方法」一节必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资料是如何搜集到或者衍生出来的,二是资料是如何分析的.换句话说,你要告诉读者你是怎样得到你的研究结果的. 但是为什么你须要解释你怎样得到你的研究结果 ...

  • 齐树洁、王晖晖:证据法中的推定问题研究

    [摘 要]推定是证据法中一项重要制度.它建立在真实的.具有盖然性效力的证据的基础之上,而免除了原告对推定事实的举证责任,是证明事实的一种特殊方法.推定制度对于实现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和解决证明中的困 ...

  • 45条深刻的心理学语录,洞察人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 ...

  • 在论文中如何交代你的“研究方法”?

    在论文中,「研究方法」一节必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资料是如何搜集到或者衍生出来的,二是资料是如何分析的.换句话说,你要告诉读者你是怎样得到你的研究结果的. 但是为什么你需要解释你怎样得到你的研究结果 ...

  • 对鲁中警备团的跟踪研究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转载自天涯论坛著名军史专家"本老夫子"先生18年7月22日大作,"本老夫子"先生是我关注我军军史的领路人,因近期天涯博客在封禁,特地将先生文 ...

  • 翻译研究 || 耿强:翻译中的副文本及研究——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

    翻译中的副文本及研究: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 Paratext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Perspectives, Methods, Issue ...

  • 杨志明—— 三角形的四心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解题研究)

    (5)本公众号对优秀作者和名师一般会附上"作者简介",以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和方向,以便进一步学习作者的相关数学思想或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