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入美 以画说话:岭南派名家张际才的山水艺术

2016-07-26 16:26

《山色有无中》2005年 248x129cm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宋代。传统山水画在笔墨形式、技法和图式方面,甚至在表现主题、营造意境的方法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式和符号,特别是文人画的兴盛,文人士大夫的出世隐逸,追求世外桃源般的小桥流水人家、可游可居的一种出世境界,一直影响着山水画在新的意境营造方面的发展。千百年来大部分画家都是在这些程式与符号的法则下做大同小异的翻新,特别是清代的“四王”,将摹古僵化的画风推到了极致,左右了清代数百年的画坛,这种巨大的惯性一直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近现代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为此做出了艰苦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笔墨如何与时俱进,国画如何跳出传统樊篱,至今仍是中国画创新的一个热门话题。

从当代山水画家张际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画笔墨精神的传承,但你几乎看不见那些传统的、程式化和符号化的东西对他的影响,作品中完全没有摹古僵化、抄袭前人的程式化元素,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一个善于消化古人、注重写生、也善于吸纳外来绘画经验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受岭南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革新精神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经过几十年的执着追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鲜明的时代风格。

在技法运用方面,张际才笔墨的运用已经十分娴熟,了然以胸,既有浓、淡、干、湿、泼、破等不同墨趣,也有勾、皴、点、染等不同笔意,同时也接受、融合了现代绘画中色彩、透视、立体感等技法影响,不拘泥于传统技法中笔墨法则,在线条的应用、水墨的渲染、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阳岭初雪》2008年 68x68cm

丰富多样的笔墨语言

中国画十分讲究“以线造型”,中国画线条经过宋、元、明、清众多画家的创造,达到新的高度,然而艺无止境,张际才坚守笔墨这一中国画的基本造型手法,线条以书入画,老辣而赋有张力,讲究“骨法”、“骨气”,重视用笔之法,以求线条之美。关于用笔之法,黄宾虹曾说:“用笔宜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容针,疏可行舟。然要密中能疏,疏中有密,密不相犯,疏而不离,不粘不脱,是画家之拔镫法”,这一点在张际才画的树上表现特别突出,他十分善于用线条表现树木的纵横交错、层层叠叠,或干裂如秋风,或苍翠如春山,或繁密、或疏简、或纠葛,均显得生机勃勃,疏密有致。如作品《峥嵘岁月》,他就用散锋、枯墨,用如银勾铁线般的线条,力透纸背,一气叹成,表现了老松的虬然遒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作品《老屋》中的线条圆润松脱,树技苍劲有力却春意盎然,表现出了老树焕发的生命力。

中国画的核心在笔墨。唐代王维《山水诀》言:“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清代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 国画大师潘天寿特别重视用墨,他说: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又说,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张际才用墨深谙其味,特别善用水墨的渲染来表现南方独有的润湿、蓊郁、氲氤之气,在笔墨的“气”(墨气)和“度”(厚度)上不断地摸索和下功夫,在中国画的根基——本色墨上作着高难度的实践和把握。

张际才通过长期观察、探索,善用叉笔散点皴法和线条、渲染去表现南方山林的郁郁葱葱,林海茫茫。他的这种画法繁而不乱,密中见虚,虚中见实,浓淡相宜,层层积墨,使墨韵纯粹而浑厚。其代表作《秋野》是一幅典型南方仲秋时节的风景,作品中融各种技法于其中,让水、墨、色三者水乳相融,通过墨色的渗透、冲撞,水破色,色破墨,使水墨色相互交融,尤其是其对虚处的渲染恰到好处,使画面看似无、实则有,达到独具一格的美之境界。其10米手轴长卷《赣乡情》,完全用纯泼墨和线条完成,铺、陈、渲、染、皴、擦、点、线、面以及局部整体构成,均细微而精致,整幅作品墨气淋漓,峰回路转,传统山水画中那种游动式的时空表现方法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随着手卷的徐徐展开,边展边看,观者与画家同游、互动,同感四季交替、空间交叠,让人留恋忘返,整幅画面充满流动之美和神秘之美。

为追求画面语言的多样性,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十分大胆,这得益于他早年深厚的水彩和油画功底,他的一系列表现南方风物的春景、秋色图,或点、或染,辅以明亮的红、黄、绿,画面艳丽而不入俗,既有李可染、关山月的遗韵,更有自己的笔墨趣味,极俱观赏性和装饰性,可谓雅俗共赏。如作品《秋山》,连绵莽山,秋色浓郁,山间水影波光,层林尽染,整幅作品基本上是用传统线墨构成,前景大胆点缀以大红,更显秋色之耀眼,读之感到山林间有气韵流动。

10米长卷《乡情》局部

恣意的写意精神

中国山水画讲究构图造境,讲究意境之美,写意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灵魂。清沈德潜云:“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善千古之奇。”形象是躯体,意象是灵魂,笔墨如何随时代,每个画家笔下都有不同的表现。长期的写生带给张际才的不仅是山川树木、田间屋舍的外形和姿态,同时也让他感悟到自然实景中的透视、光影、灵动和生活之美。他钟情于中国画“写意精神”在山水中的体现与探索,也善于融入现代绘画表现手法,由美入真,由真入美,一图一景,生气盎然,恣意飞扬。所作均来自大自然,多是其生活所在地赣南山区和岭南风物之写意,寄托着对故乡山山水水的深爱之情,充满着生生不息之气。他将对赣南山水和岭南风物的体悟与人生感受,通过笔墨与构成语言的整合,将心中山水的内在张力及生命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成就了当代写意水墨山水的又一典型。

他的作品图式与韵味别俱一格,构图多以一种比较平实和自然的画面处理,突出写生中的自然性,由此区别于人们所熟识的传统山水画的构图程式。传统山水画多采用散点透视来表现高远、深远、平远,而他喜欢采用焦点透视,将自然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中国画的意象,转化为中国画的笔墨结构和意趣;作品多选取自然生活中的实景,但又不拘泥于一山一石、一技一叶的再现,而是通过意象的再造,通过线条勾勒和多层次的晕染,很好地表现了房舍的错落、溪涧的幽深、树木滕蔓的交错和山川的苍翠,黑白、虚实处理丰富,画面看似一张扑实的素描风景,但细看则会发现,它又与素描造型迥异,它是一幅地道的写意中国画,画面充溢着气韵流动之美。

他十分善于表现树丛与溪流的景深,“深”处画得很透很远,这种“深远”与传统山水画中的“深远”有明显区别,传统山水画中的景物是平面布置式的,所以古画的“深远”仍然是一种位置远近的关系,张际才却善于借鉴西画技法中的光与影、虚与实、藏与露的关系来处理“深远”,使画面显得真实、厚重、滋润而通透。这一点在他画的树上表现尤为明显,树是中国山水画造境的重要元素之一,但传统山水画中的“树”发展到近代基本已符号化和抽象化,树在画中更多是平面的、装饰性的,并多是作为人物、山水的陪衬,很少独立成画。张际才十分喜欢将南方的树木、丛林、藤蔓作为表现的主体,南方的树和北方的树有很大的不同,南方的树木杂乱无序而绵延不绝,用纯墨线很难表现它的丰富性,也很难把握,但张际才画的树看似纵横交错实则疏密有致、秩序井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亲切自然,毫无斧凿之痕,展现出其深厚功力。唐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张际才的作品,既有西画中静态具象的求“真”之美,又有传统山水画中的意象流动之美,没有为“形似”而刻意造型,照搬照写,更没有为了“立意”而“逸笔草草”,他的写意山水画体现了他的执着、悟境和追求。

《宿雨初收青山湿》2008年 68x68cm

鲜明的南方意境

张际才的山水画有一种鲜明的南方意境——湿润而充满勃勃生机,沉著而不失空灵,空灵而不失沉稳,这是一种意境、氛围的空灵,是中国水墨山水特有的想象的空、是岭南山水特有的生机勃郁的灵。这种“写意”,是一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意”,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生生不息之“意”,是立足于当代审美观的“意”,而不是立足于古人审美情趣的“意”。观赏其山水作品,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既有一种源自生活的和谐、真实之美,也有一种抒情写意之畅快,因为它是对自然、对生活情态的写意,是对美的提炼,是对“可观、可游、可居”的升华,是一种“入世”的审美意境。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外师造化、内得中源”得到了完美诠释。

绘画是给今人看的,或是给我们后一代人看的,因此,在审美的取向上要接近现代人的真实生活。在题材取景方面,张际才作品也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题材多取自南方风物,完全看不到传统山水画中的古阁庙宇、高人志士、仕女樵夫等元素,素材多是画家生活所在赣南和岭南山区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或幽涧草木、清泉飞瀑、老树丛林、竹林农舍、流水人家、烟雨渔筏、芭蕉新绿,或田间劳作、人勤春早、牧童放归、秋色满园、围屋人家、吊脚楼下,无不凝聚了画家强烈的故乡情结和对生活的感悟。他画的乡村风情系列和西樵山印象系列,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他也画北方的大山大水、画燕山、画长城、画泰山、画西藏,但在张际才的笔下,北方的山水也变得湿润而有生机,他的山水画已经超越了绘画固有的法则而赋予了自己特有的南方笔墨精神。经过几十年人生与艺术的积淀、砺炼、渐修与陶冶,张际才完成了由“岭南山水”(写生与摹写)向“山水岭南”(写意山水)的升华与跨越。文/风子

----------------------------------------------------------------------------------------

画家简介:张际才,1940生,江西赣南人,江西省美协会员,职业画家,当代岭南派山水画代表人物之一。

作品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