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又倒霉的手抄本作家|诗坛轶事
文学史有时候与其他历史一样,实在是个嫌贫爱富、人云亦云的无脑婆娘。比如上一篇《1374年的铡刀》中那个在14世纪被朱元璋一分为二给腰斩了的高启,要等到十八世纪才能被有眼光的人重新认识。
高启还是在生前就“全国著名”了的。
不知大家还记得不?高启被杀的直接导火索是一篇《郡治上梁文》的应景文章。其实在前脚后脚,在元朝写就、明初开始在民间流传的一个手抄本《曼娜回忆录》,哦!不对,是手抄本《剪灯新话》,一开篇就写到了上梁文。
那是说南海龙王自惭形秽、自感贫寒,觉得自己的宫殿实在太简陋了,跟不上“王”的时潮,于是用鱼鳞作瓦、龙骨为梁,建造一宫。
上龙骨的时候,将当时学富五车的儒生名叫余善文的强行请进龙宫做“上梁文”。
这篇上梁文出现时,高启的那篇《郡治上梁文》还没一点影儿呢,他至少还能再活个7、8年以上。
民间还有一句话的大意是,要是人生不逢时,再怎么加小心都会摔跟头。
畅销手抄本《剪灯新话》的作者、才华横淌的元明之交的大才子瞿佑,用87岁的一生证明了这一道理诚不虚我也。
由于瞿佑才华多得实在是汩汩外流,很早就小荷尖尖了,于是,连元末的数一数二的文坛大佬杨维桢都赞美他。
可他偏偏不幸生在一个由好变坏的年代,也偏偏早就看透了新生代皇帝的心里有一大片不详的阴影。
瞿佑比朱元璋小19岁,按说本应该错过去龙颜常怒的那些年才是,就像一个80后和一个60后,一不小心就擦边而过了。但是别忘了,朱元璋属于大器晚成型,40岁才创办大明王朝。
更何况,家风也会是有遗传的。
刚刚坐上龙椅的老朱张眼一看:好家伙么?一帮被元朝人放纵得无法无天的文人,又牛逼,又泡妞,又讲究吃穿……这还了得?不符合老朱家勤俭持家的风格,于是乎,老朱头动了杀心,文人秋高粱一般成片倒下。
到了朱棣从他侄子手里夺下皇位之后,这个喜欢吃涮羊肉的异类虽说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孤寒刻薄地对待穿衣吃饭,却对同父的诸多兄弟们噩梦连连,没办法,抢来的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踏实。
其实哪一个不是抢来的?朱棣还是有点迂。
此时,畅销书作家瞿佑,已经在洪武朝的基层进行了几年锻炼,最后做了周王府长史,相当于周王的秘书长,也就是幕僚。
事情坏就坏在这里了,周王朱橚就是那个让明成祖朱棣不放心的人之一,虽说后来被记载的瞿佑获罪缘由语焉不详,但是被发配边关十几年却是个事实。
瞿佑似乎早就看破了世道,所以和那时候其他活着的文人一样,常“吾日三省吾身”,自查、自省、自删,就差自宫了。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他的带有志怪传统却开创了现实叙事和写实描写先河的《剪灯新话》,最初只在好朋友间的小圈子里流传,并没有用宋以来很先进的印刷技术刻印传播。
他怕招来杀身之祸。
即便如此,他的朋友中还是有人嘴欠手欠,把这本书传了出去,幸好是传到南越、朝鲜这样的边缘之地,在那边的书房里和油灯下,被一遍一遍地品咂不已,尤其是涉及房中术的片段。
不过这位或这几位朋友还算厚道,没有在第二页上把自己的名字写上,或者像百多年后的冯梦龙,把《剪灯新话》当成自己的素材包,随便剪切粘贴,也不鸣谢老瞿先生。
好在,作为肉身的瞿佑总算战战兢兢经历了八十多年风雨,没有被身首异处,也没有饿死他乡,最后还是遇赦返回,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
较新的文学史在评价瞿佑时是这样的:“由于作者抱有明确的“劝善惩恶”(《剪灯新话》自序)目的,所以绝大多数故事充斥着因果报应的说教,带有较浓厚的迷信色彩。其中少数篇章表现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主的愿望,从侧面反映了元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不幸遭遇。”
倘若往前推200年以上,对于一直喜欢“回头看”传统的中国文人,瞿佑可能受到的评价不会戴上“迷信”的帽子,因为与鬼神巫山云雨的习惯在屈原时代就开始了。也唯有与鬼神天地交欢才大悲大喜,才能达到升天入地的绝对自由。这在飞机、火箭还没有发明的时代,其实也是在人文领域对自由的向往路径之一。
是为意淫也。
另外,万物有灵,那时候人们是真相信的。
唯其相信,才有所顾忌,包括被传成是混血儿的朱棣,最后也没有把周王朱橚砍了头,在朱橚“顿首谢死罪”后放归原封地,说明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畏惧和规矩。
朱棣这一放,给大明留下了一位医学家兼诗人,《救荒本草》就是朱橚担任第一主编。
这让我们有理由猜测,私底下朱橚很可能是瞿佑的铁杆儿粉丝,不信你看看,瞿佑的诗写的有多牛逼吧。
《师师檀板》
【瞿佑】
千金一曲擅歌场,曾把新腔动帝王。
老大可怜人事改,缕衣檀板过湖湘。
如何?过湖湘,这跨度!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了吗?
对了,现在买《剪灯新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还要搭上《剪灯余话》,那是一个叫李昌褀蹭热度的作品,写得也不赖。
李也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