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纪事 | 平常心,非常力,自娱自乐遣我涯

章少辉博士
广东揭西人,暨南大学法学学士,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国际法法学博士。

卢森堡和比利时执业律师。现为大成-Dentons卢森堡欧洲区合伙人、中国客户部负责人,欧洲华人律师协会发起人兼第一任、第二任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卢森堡大公国大使馆文化中心法律顾问,卢森堡政府外国人理事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暨南大学法学院特聘实践导师,卢森堡大学兼职教授,暨大欧洲(荷比卢)校友会副会长。

文字 配图 | 章少辉

编辑 | weiping

审校 | 混沌 包子

北美四海书院约稿写一篇《学书自叙》,回顾自己学习书法的历程和感想。

说来惭愧,书法的学习,如果不算前期的“毛笔字”和“涂鸦”,而从1994年幸运地在暨南大学遇到曹宝麟老师并幸运地得到他的指点,正规地临写颜楷,断断续续也有接近27个年头,可是我还是没有达到自由的临帖和创作的层次,遑论自成一格。可见学习书法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或者,我生性是多么愚钝。

学书历程

我出生于潮汕地区,自小喜欢文学和书画。但是由于没有明师指点,一直都没有入门,大学以前写出来的都是一些花俏的“毛笔字”和“涂鸦”。可是还是一直被老师和同学夸奖,说我的字写得“漂亮”。

我1991年考入暨南大学法律系。1994年初很高兴看到曹宝麟老师开的书法选修课。马上报名,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从安徽师大调入暨大的第一门课。真是无比幸运!

记得第一个书法班的学生不多,20来个人左右。曹老师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体和字帖临习。他都一一指点和解释。我当时其实对曹老师并不了解,只知道他写米芾很有名。为了不被曹老师的书体影响,我选择了临写颜真卿的《勤礼碑》,作为我学习楷书的启蒙和入门字帖。

作者临《勤礼碑》局部

曹老师教导学生临帖要很慢很慢地一比一对临。要尽最大限度写到与原帖一模一样。之后才可以加快速度,从形似提升到神似。记得我刚开始临20个颜楷需要花2个小时,还写得头重脚轻,真是惭愧。可是一直坚持,到后来熟悉之后,临或者创70字左右的颜楷,也就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就是熟能生巧吧。

作者临《勤礼碑》局部

跟曹老师学了一个学期之后,我继续报名他的书法选修课。但是第二个班的人数居然有120多人。曹老师一个人每节课是无法辅导所有学生的。我就自告奋勇,向曹老师自荐帮忙辅导一半的学生,同时帮忙批改作业。曹老师很高兴地同意了。还在大课上很正式地介绍了我,让我又引以为豪,又惴惴不安。之后,我每次上课都帮忙辅导学生基本笔画,收集作业,批改之后送给曹老师。曹老师每次都很高兴,但是经常提醒我不要太严格。

作者临《勤礼碑》局部

记得有一次,学生的作业里面有两页临习赵孟頫的《胆巴碑》,临得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我看了特别惊喜。当晚把学生的作业送给曹老师的时候,特别拿给曹老师看。说这个学生水平特别高。曹老师看了,微微一笑,说:“这是我给学生示范的字”。后来深入了解曹老师的学书经历,才知道他早年对赵孟頫下的功夫是多么深厚。

1995年毕业季饯别曹老师合影

1995年6月,我和几位跟随曹老师学习书法的朋友毕业,和曹老师在暨大南门的南苑酒家饯别。曹老师还即兴赋诗一首:“南来万里忽经年,矻矻耕耘但砚田。最慰诸生不吾弃,临岐欢尽亦凄然。”

我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一边办理留学签证。期间和曹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

1996年中秋节前后,经过曹老师介绍,我趁在北京申请留学签证的机会,专程到天津拜访了孙伯翔先生。那时我特别佩服他的魏碑楷书。觉得特别厚重和大气。

孙先生很和蔼可亲,他接待了我近半天,那天中午还请我吃天津“狗不理”包子。和他谈论书法,真是受益匪浅。他很高兴我从颜楷入门,说:“路子走得很正”,至今还仿如昨天。还送我他的书法集,还有一副横幅“抱朴守拙”。

1997年9月我到比利时留学之后,与曹老师的联系就逐渐减少了。期间我还是断断续续临写颜楷和《集字圣教序》。但是在半工半读的节奏里,学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少,理所当然地退步了。

2006年我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系写完博士论文,之后开始从事律师工作。2008年初到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客座讲授《国际合同法》课程。想到多年没有联系的曹老师,给他写了一封信。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他的电话,邀请我隔天去暨大参加“暨大书法社”的剪彩仪式。我很兴奋地见到多年不见的曹老师,当时参加活动的,还有张铁林,蒋述卓等社会名流,可惜我离开大陆时间太长,居然一个也不认识,竟然无动于衷地擦肩而过。

2008年暨大书法社成立仪式照片

2008年作者与曹老师合影

从暨大书法社回来欧洲之后,我决定重拾书法学习。大概临写了一段时间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后来觉得难度太大,又回到颜真卿的楷书。从此基本上把颜真卿的楷书名碑都遍临过起码一次。其中《勤礼碑》,《颜家庙碑》《大唐中兴颂》《八关斋会报德记》和《麻姑仙坛记》等碑临得多些。

作者临《颜家庙碑》局部

作者临《大唐中兴颂》局部

2016年夏天,我把《勤礼碑》又临了一次,作为学习楷书的小结,打算从此上追篆隶,旁通行草。后来还临写了一通《颜家庙碑》。2018年底才开始正式地临习苏轼的全集。

作者临苏东坡《李太白仙诗卷》局部

2019年底开始临习米芾全集。2020年初临到米芾的《杭州方圆庵记》。觉得接近《集字圣教序》而有所发挥,便决心深入临习,到现在还觉得不得要领,举步维艰。再次觉得学习书法使一件多么难的事,而我生性是多么愚钝。

作者临《杭州方圆庵记》局部

我学书法虽然断断续续,其实一开始就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的。我受于右任和林散之两位先生学书历程的启发,坚信书法学习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打好非常扎实的楷书基础。于右任和林散之两位近代和当代的大家,在45岁之前都主攻楷书。之后才学习行草。后来都成为行草大家。

作者颜体楷书创作

确定这个目标之后,我随后锁定了颜楷作为楷书的书体。因为颜楷宽博,疏朗,大气,厚重。陆游说得好,学书当学颜。目前看来,这个选择是对的。这对以后上追篆隶,旁通行草,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颜体楷书创作

学书感想

学习书法,最基本是要多写,其次要多看,最后要多读书。但是否能够在书法领域有所作为,首先取决于天赋,其次是胸次和眼光,最后才是学力。

学书贵弄翰

书法家的学书经历自叙帖,首推米芾。他快言快语,不作堆砌和迂回之词。他的《自叙帖》,直是真知灼见,字字珠玑。有必要全部抄录如下:

“学书贵弄翰, 谓把笔轻, 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书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浑然天成,如蓴丝是也。

又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 ;不得笔,虽粗如椽亦褊。此虽心得亦可学,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

余初学颜(颜真卿)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柳公权)《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欧阳询)。久之,如印板排笇,乃慕褚(褚遂良)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序)》,遂并看《(淳化阁)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文)》、《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

他开宗明义,第一句就道出学习书法的最基本道理:学书贵弄翰。就是说,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是要提笔多练多写。任何只看说明书而不操作,或者先看说明书再去操作,都是纸上谈兵。这个道理就像学游泳,非得亲身到水里学习不可。

在勤写的基础上,逐渐要注意怎么写,怎么执笔,怎么运笔,怎么搭建构架,怎么谋篇布局。

老米在这里提出一个很有见地的执笔原则:“谓把笔轻, 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这与苏东坡所提倡的 “执笔无定法,要在虚与宽”的观点是一致的。其实现在流行的 “五指执笔法”,虽然也有道理,但是只适用于端坐的写字姿势。站起来写字,就不便利了。

老米在这里还提出一个很精到的用语“得笔”。得笔的含义颇有争议,老米认为得笔之后,就可以“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 “又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褊。” 我的理解,得笔就是熟练掌握笔法,无论中锋还是侧锋,都运用自如,笔为我用,达到心手相忘的状态。

老米还提出了不作“奴书”的观点。这是非常精辟的概括。就是说书法家必须有自己的独立风格。如果只是沿袭古人的风格,没有自己的创新,就是奴书。这是很有见地的,只要我们审视一下书法史上的代表性书法家,就可以明白,没有创新,绝对不可能在书法史上面留下一笔。

米芾的《自叙帖》还透露了他的师法各家的历程。此外,我们可以看到,他每吃透一家之后,都能够领悟出各家的书法渊源,从而往上探索。这是很善于学习和思考的。

总的来说,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是多写,然后逐渐思考,逐渐提高鉴赏能力,也就是眼力。

作者2019年在卢大孔院讲授书法课

眼高手低是好事

学习书法虽然要多写,但是接下来要弄明白怎么写。这个问题除了包括要弄明白怎么执笔,怎么运笔,怎么搭建构架,怎么谋篇布局,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是老老实实,兀兀穷年地临帖。临帖,是从古人经典作品里面吸取养料和灵感。也是书法创作的源泉。没有临帖的创作,除了天才,必无可观。

临帖的基本原则,就是孙过庭所说的“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前面提到的,曹老师教导学生临帖要很慢很慢地一比一对临。要尽最大限度写到与原帖一模一样。就是在践行这个原则。

任何还没有写像就扬言学七分弃三分的说法,不但自欺欺人,还贻害无穷。随着临帖练习的深入,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刚刚开始学习书法,常常会特别喜欢写得规规矩矩,工工整整的作品。觉得特别美。记得我以前中学时候,特别喜欢庞中华,杨再春,任政,周慧珺,甚至黄自元等书法家的作品。而不喜欢祝枝山,徐渭,甚至米芾等名家和大家的作品。

这很正常,因为学习书法的不同阶段,鉴赏能力和眼光都不同,而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作者应卢森堡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开书法讲座

书法鉴赏能力和眼光的提高,必须争取弄懂下面一些不同的层次。

形质,神采和境界

书法鉴赏,可以分为形质,神采和境界三个层次。

学习书法鉴赏的过程,一般都是从形质开始,逐渐提升到神采,最后到读懂书法家的意境,即境界。但是到后来熟能生巧,具有很高鉴赏眼光的行家,却是先看境界,再看神采,最后才看形质。

形质是最低的层次,主要看点画的质量,笔法的到位和丰富程度,线条的生命力和章法的谋篇布局。

点画的质量看点画是否饱满,运笔是否到位,笔法是否丰富多变。线条的生命力主要看线条是否饱满,富于律动感和厚度,却不凝滞,拖沓。点画和线条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作品是否成功的基础,但是不是全部。

形质层次的最后一个要素是章法,也就是谋篇布局。谋篇布局可以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避让,行与行之间的关联,以及整体的结构安排,还有印章的位置经营。是很微妙,很难领会,但是又必须掌握的本领。

这个层次的学习途径是多临帖,多思考,多读书,尤其是关于书法理论和评判的经典。慢慢地理解,融汇和贯通。没有捷径。

作者现场挥毫

学习书法鉴赏的第二个层次,是领会作品字里行间的气息和神采。

前面米芾将书法比作一个健康的人,说得笔的书法,“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 这是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

健康的人,都有精,气,神,成熟的书法作品,也有精、气、神,也就是作品字里行间的气息和神采。

学习书法鉴赏的最后一个层次, 是读懂书法家的意境,即境界。

刘熙载的《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 如其人而已。”

因此,一个成熟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就是他整个人生阅历,修养,道德学问和精神境界的真实体现。归根到底,就是他的意境,即境界。

举个例子,弘一法师出家前和出家后的意境和境界,就有非常明显的不同。他出家前的风格是勇猛精进,出家后却变得恬淡清净,而且意境更加平淡简远。

作者自运

俗与不俗

学习书法鉴赏,必须能够区别俗与不俗。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对很难区分,而且没有明显界限的概念。

学书法的人,首先得警惕自身不要染上“俗气”。具体来说,俗气可以表现在沽名钓誉,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唯利是图,趋炎附势。当然,这不是全部的列举。

黄庭坚说:“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其次,学书法的人,还得看懂“俗”与“不俗”。

这个判断很主观,它可以因为主体的审美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举个例子,王羲之的书法,在现在看来是经典式的高雅。但是唐朝的韩愈却说:“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话说回来,俗与不俗,还是有一些标准的。概括起来,我认为除了上面的几个为人处世的俗相,在书法上,下列的情况可以视为俗书:

  • 不学无术的书法,也就是江湖书法。

  • 没有入古的书法,任笔成形,没有法度。

  • 没有“得笔”的书法,也就是说即使入古,却没有领会书法的真谛,也没有创新。

  • 形而下和形而上

避免自身“俗书”的办法是读书。而区分他人“俗”与“不俗”的办法,也是多思考,多读帖,多读书。

作者自运

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技进乎道”,领悟“形而上”的意境。学习书法鉴赏,要努力达到能够看透“形而上”的境界。

刘熙载在《书概》中开宗明义的指出:“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也就是说,书法的形而下部分,是“象”,这是后天的存在,是书法的形质。而书法先天的存在,是“意”,是“道”,是形而上的意境。形而下的形质,不过是形而上的意境,通过“立象以尽意”来体现罢了。

宋代程颢的《秋日偶成》有很好的阐述: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个层次是书法的最高层次,需要一辈子的学习,思考和领悟,才可能看透和达到。

作者自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上面我说到:点画和线条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作品是否成功的基础,但是不是全部。那么还有什么因素决定书法的成败呢?

其实名家和大家的书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点画和线条质量等技法层面的苦功,而应该注意提高作者自身的学问,道德和文章,乃至个人修养的层次和境界。

刘熙载的《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 如其人而已。”

很难想象,一个肚子里面没有几滴墨水的人,能够写出满满的书卷气书法。也毫不奇怪,一些国学大师,尽管笔法和章法不很到位,却能够写出很有层次和意境的作品。区别就在于不同的学问,道德和文章,乃至个人修养的层次和境界。

作者自运

结语

书法学习的道路,不应该是化肥催生的豆芽,而应该是“平常心,非常力”心态下一辈子的修为。这条路当然很长很长,但是却充满愉悦和欢欣。因为学习书法的第一要义,在于自娱自乐。其次才是逐渐让别人感到愉悦,最后争取得到社会的认可。最高的层次,当然是名留青史。但是,这只是可遇不可求的境遇。

2021年7月4日

卢森堡异国庐灯下初稿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