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火烧,葡萄,我身边的乡村振兴
宋小黄,能否“辉煌”
走在店埠镇的乡间小路上,路边的“宋小黄”三个字格外醒目,工作的机会进入店埠镇宋村,了解了了“宋小黄”。
宋村不算大,几十户人家,历史上就有在小菜园种植白菜的习惯,后来引进了黄心白菜后,软糯清脆的宋村黄心白菜在当地小有知名度,而周边村镇的白菜就没有宋村白菜的软糯清脆。前几年村里来了“第一书记”xxx,了解了宋村白菜后帮助宋村注册了“宋小黄”品牌,并帮忙联系客商收购,可当时种植面积太少,无法满足客商的胃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于是村委会牵头,成立了属于宋村自己的合作社,开始带领宋村人大面积种植黄心白菜。合作社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制定了比较严格的质量标准,还在网上直播了白菜种植过程。“第一书记”帮村合作社申请到了上级的支持,为合作社建了冷库,冷库的外墙上就有醒目的“宋小黄”三个字。
合作社属于全体村民,每个村民免费参股,根据每年白菜的销量和价格分成,村委会只提取少许管理费用。为了满足参展,样品,和客情的需要,合作社流转了7亩多地,按照高标准种植了白菜,还专门为宋小黄印制了箱子。合作社还想在不久的将来,完善自己的产品体系,发展“宋小红”红壤地瓜,“宋小青”绿萝卜,等一系列属于宋村人的品牌农副产品,为村民增加收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几年,“宋小黄”参加过多次展会,也通过多种形式对外展示,有了一定的客户群体,但由于价格偏高,又缺少胶州大白菜这样的品牌知名度,所以销售很一般。合作社的社长说:“目前的销售情况勉强能维持参加展会等相关活动的费用,村民没有分到钱,合作社也没有实力溢价收购村民的白菜,有的村民把自己的白菜市场价卖给收购的商贩,我们一直在努力,但能力实在有限”。
总的来说“宋小黄”无论初心还是起点都比较不错,但缺少合理的准入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更缺少明晰的产权制度。村民的参与度挺高但缺少粘性,很难形成合力,合作社本身也缺少企业化运营思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总结
“宋小黄”的未来能否“辉煌”,还要看合作社能否拓宽思路,未来能否走得更远,则要看是否有清晰明确合理的准入制度,产权制度,分配制度。
火烧会不会再“火一把”
五子埠后火烧的历史
日庄镇五子埠后火烧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解放前村里就有烤火烧的传统,解放后生产队帮饭店代工火烧记工分,改革开放时村民开始烤火烧赶集卖或者往饭店送,一直延续到现在。
最初是纯面火烧,豆秸烤制,豆秸含有少许的蛋白质,在细粮匮乏的年代,白面本身就比较奢侈,白面火烧混合着焦香的蛋白质是那个年代让五子埠后火烧的招牌。割瓣之后的火烧干燥耐存可以当干粮,实在太干了咬不动就烩着吃,五个瓣和中间的面各有各的味道。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后来大豆种植的少了,村民开始用玉米棒烤火烧,村民徐华开始用果树枝烤火烧,村民徐芝泉尝试用烤箱烤,口味各有不同,但都没有了原有的蛋白质的焦香,也让那份情怀逐渐淡去。
上世纪90年代末,村民徐华(已过世)开了村外村火烧店,徐华改进工艺,烤出了加了面、油和鸡蛋的点心火烧,山东省电视台做过专题。村民徐芝泉也尝试申请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的这些努力让五子埠后火烧再次小有名气,外村的村民前来学习火烧加工工艺,本村村民孙顺和徐辉在县城开火烧铺子,但烤出来的火烧口感都不如意,或酸,或粘,或涩,或苦,没见有成功的案例,据村里的老人说,村里用的是老井的水,大约是水质的问题吧,但都没有去做过相关检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五子埠后火烧现状
短暂的繁荣后,五子埠后火烧再没有大的发展,目前外地市场销量一般,莱西当地市场不温不火,目前村里有四家有商标的火烧作坊,分别是村外村的孙京芳,徐芝泉火烧的徐芝泉,于氏火烧的赵安来,永南火烧的刘永南。这些名字大都没有让人记住,日庄人还是习惯叫五子埠后火烧,出了日庄镇大都叫日庄火烧。
目前村里烤火烧是一台鏊子两个人,每天能出1000多个火烧,原味火烧和加了糖蛋油的各占一半;火烧也从以前的一斤干面四个火烧,到现在的一斤干面十一二个火烧;销售方面莱西当地和外地各占一半,对于火烧作坊来说,多的年收入20万上下,少的年收入2--3万,都没有形成产业,更谈不上带动村民致富。对于打工的村民来说,每天也就赚100左右,收入不多不少不用出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分析一下五子埠后火烧
五子埠后火烧最初只在当地叫得响,后来经过电视台的宣传和村民的努力有了短暂的春天,小有名气一段时间后再没有大的发展,逐渐成为赚小钱的小作坊,这个过程似曾相识,其实这也是其他农村老手艺同样存在的问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粉丝群体的保护和培育
五子埠后火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出的名,也就是五零后和六零后成长的阶段,所以五子埠后火烧的最初粉丝群体是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这一代人成为社会消费的中流砥柱,承载着他们童年和少年情怀的火烧真的火一把也顺理成章。
当这一代人年龄越来越大,五子埠后火烧没有预知到70后,80后甚至9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没有针对新消费群体设计个性化的产品,更没有抓住新消费群体的情怀。目前在70后和80后眼里,五子埠后火烧只是一种小食品,在众多主食和零食中是不起眼的存在。
2.传统老手艺的传承
老手艺的五子埠后火烧是用杠子面做的,面在木杠竹杠的调教下硬实而筋道,如今这千压百锤的工艺被和面机取代,火烧里原有的灵气和内劲也荡然无存。
老手艺的火烧是豆秸烤制的,蛋白质的焦香混合着面的香气,现在的玉米棒和树枝很难烤出那个年代的味道。
目前的五子埠后火烧至少是省了工了。
3.质量标准的改进和把控
传统的火烧用的是没有加化肥的天然小麦,产量虽低但口感原汁原味,现在的小麦品种不断地更新,五子埠后火烧既没有坚持用传统的小麦,又没有选用先进的优质专用小麦,从市场是买普通面粉让五子埠后火烧在原料上泯然于众,也失去了越来越注重健康和品质的市民的心。
老手艺的火烧是一斤干面四个,现在是一斤干面十几个,小火烧在烤制时省工,也比较省面,没有统一的标准,让市民不再信任和喜欢五子埠后火烧,只是把它当做普通的食品之一。
4.销售方式的创新
五子埠后火烧目前的销售方式依然是代工,零售,批发。这样的销售方式缺少销量爆发性增长的必要条件。
做了电视广告后曾经有过短暂的起色,但广告热度消退后,少有粘性十足的后续销售,低廉的价格无法支撑高昂的广告成本,后劲不足也不足为奇。
这几年自媒体行业兴起,全村也没有愿意通过自媒体,通过直播卖火烧的年轻人,几个小作坊也对网络不感冒,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想有起色更难。
5.企业文化运作
小作坊毕竟不是企业,很难做出专业的市场可行性报告和对市场前景的评估,更不可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品牌运作,各自为战,内耗严重限制了五子埠后火烧的发展,目前这样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只能让一部分村民有稳定的收入,很难具备产业振兴的要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总结
品牌溢价,质量规范,粉丝群体,将是未来五子埠后火烧发展的“梗”,火烧能不能再火一把,要看这些“梗”的解决程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山后葡萄,有多“厚道”
沽河街道办事处董家山后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这里有全国最贵的大棚藤稔,“个大,色好”,很有知名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每年四月底到七月底,周边村,周边乡镇的葡萄都到这里卖,全国各地的客商络绎不绝,不大的村庄居然有四家银行网点(齐鲁银行,农商银行,河北银行,邮政银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山后葡萄的带头人董吉泰说:“种葡萄得有标准,山后葡萄有今天也是以前吃亏吃出来的,收购标准高,葡萄质量好,到了市场上能拉住客,能站住脚,这才是山后葡萄。”
下图是董吉泰先生的修穗疏果标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代办小董说:“有人所谓的好客户是收购标准松,价格可以让步,但别剩的太多;俺村说的好客户是量大,不怕价高,标准严点不要紧,你能提出来我们就能种出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客商老刘说:“这里的货好,有量;人好,省心。”
司机小张说:“我来这拉货好几年了,每天扔下箱子去睡觉,醒了开车就走。老板一年来不了几次,代办也从没提钱,别的地方老板得天天盯着收货,天天打唧唧!”
小餐馆老板说:“这里的人卖葡萄时想来定几个菜,看到外地人在等菜都会先让给客商,让他们先吃了赶路,夏天葡萄不抗槽蹬,不能耽误人家的时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农户老董说:“光我的葡萄好,没用;光俺村的葡萄好,也没用;葡萄都种好了,客儿就多了,价就高了,伙计们子都挣钱。”
河北的老王说:“家里藤稔一级果卖五块五,这里的一级果九块,真不服;今天来看了,真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办事处主任说:“要给山后葡萄最大力度的支持和最严格的监管,让市民吃着放心,客商收购放心,农民种地挣钱,这样产业就有了生命力,就能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产业兴旺,就是乡村振兴!”
环卫工董大爷说:“俺村有本事的种个葡萄,能交际的收个葡萄,没有地的开个饭店、打个炉包,没本事的帮着搬葡萄、装车也能挣一两百,老辈都没听说全村都过这样儿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