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湖严氏宗祠

清湖严氏宗祠

宗祠概况

清湖严氏宗祠,位于孝顺镇严店村西侧,建于清代,占地面积804平方米,堂号敦伦堂(敦伦:真诚和顺之意,与现代的和谐可持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清湖严氏宗祠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创建,于崇祯八年(1635年)建成,途中多次进行大修,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维修寝室,康熙十二年(1673年)维修正厅、门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维修门楼,雍正十年(1732年)维修寝室,道光十一年(1831年)正厅、门楼,道光十二年(1832年)维修寝室, 2003年维修门楼。严氏宗祠虽历经风霜雨雪,但能坚强傲立经久不衰,依旧在诉说着严氏的辉煌成就。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严氏宗祠大门)

(祠堂敦本堂)

(严氏宗祠匾额)

 建筑特色

宗祠坐北朝南,平面布局长方形,前后分为三进,沿中轴线第一进为大门,第二进为中厅,第三进为后堂,建筑两侧做回廊连接,二进中厅与三进后堂明间之间做穿廊。每进建筑面阔均为五间,硬山两坡顶,盖阴阳合瓦屋面。建筑梁架结构为石柱木梁做法,牛腿、斗拱、雀替、花板等木结构雕刻飞禽走兽,鱼虫花草和各种纹饰,工艺精致。整体建筑格局保存基本完整。

宗祠楹联

夏舞虞韶声腾天水

金敲玉戛响彻清湖

富贵功名倏成泡影

喜怒笑骂却似真诚

家族历史

源自东汉始有严姓氏之始祖子陵公,传第四十九代再一公严正,于元至正元年即公元一三四一年系水患由睦州(建德)严家滩迁徙定居清湖严店村始,于畦六公发迹白水塘车客村、晨六公仁峰迁入紫江塘村、景四公迁入黑龙潭琐园村和湖北村、景二百三十一公良科迁入黄固塘村、汪宅村,遂形成金华清湖严姓氏的五色水文化村落。

代表人物

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汉族,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 。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其后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后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富春山。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

  严万龄:明末清初严店村中还出过一位同样高风亮节的人物严万龄,他与朱大典、李汝斌等名士在金华抗清三月后以身殉城,传为佳话。

 家规家训

  一、心吉百事皆吉。

  二、不善之心起,则一身不及安,一家不及安。

  三、奢则财散,俭则财聚,此理也。用度当俭不当奢,亦理也。

  四、贪则有害于子孙,而人且以此为子孙计,不胜其误矣。

  五、吾家子弟当急亲贤。

  六、广置田园,不如教子为善。

  七、怒人而人不畏,以其失理也;未怒而人已畏,以其得理也。

  八、学者或未见道,从实改过。

  九、颜子单瓢,人知其贫,谁知其富,此单瓢中万事皆足。

  十、人之大患在乎自满而以己为贤,故终其身学无所成。

  十一、学者行已足矣,无求于外,此学者之要说。

  十二、近来学者多伪,至于临死亦安排。

  十三、慈爱恭敬,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安富尊荣,由此而出。

  十四、吾家子弟或添科甲,未可遽入仕,必待所学开明,从而自试,上不误君上任委之心,下不失民人依赖之意,九泉乃祖于无恨矣。

  十五、贤者德重,则服人也众;德轻,则服人也寡。观服人众寡,知己德之重轻。

  十六、凡事不可深信。凡得失,奉天命也。动心,则逆天命,祸将至矣。

  十七、大人君子,圣言立教,皆有天命,岂有己意哉。

  十八、君子有所养,处富不娇,处贫不忧,无得失,无逆顺,其心常一。

  十九、应酬不乱,无所不容。

廿十、圣贤重教训,合使人求之己也。

廿一、人贫贱则忽之,事细微则不谨,若此者,人以为常。君子于此战战兢兢,敬心无二。

廿二、处事取法于贤者,则不费力。一事贤则取法,事积则成功,不必问细大。

廿三、图利名即富贵崇高之事,贪则为利名,不贪则为富贵崇高。

廿四、此身乃天地间一物,不必兜揽为己。

廿五、处高堂则气宽,居茅屋则气隘,对风月则气清,当晦味则不爽。类皆如此,以其有我也。

廿六、对耐之语,一起于心,已失道矣。

廿七、人生一世只忙迫一场,便休。

廿八、学欲得要,则学不劳而成。

廿九、立家不在求富,求富则家贫,立国不欲求富,求富则国贫,至于学道或务高,求大则道愈远。

三十、财物太多,反害子孙,人罕知之。

三一、娶妻生子,学周公孔子,衣服饮食,学周公孔子。

三二、不贪则百祥集,贪则众祸生。

三三、人惟颠倒故多忧,不颠倒故常乐。

三四、人心至灵,惜乎错用却。

三五、君子无所欲,亦无所不欲,第由理而行耳。

三六、好学之心,人皆有之。其间有所不成就者,有待来年之失也。

三七、大中至正之道,近在日用,见于动静语默,不必他求。

三八、凡有家者,或栋宇可以居,禾粟可以食,更有园蔬足用,若此则已属于富矣。惜乎人有所不知也,是以人间得知足之乐者鲜。

三九、学有进时,如龙换骨,如鹤脱毛,身与心皆轻,安享福无已。

四十、立家有法度,人不敢慢易。

四一、君子以国为先,祖宗次之;居官以民为先,子孙次之。

四二、善治国者,必以德教;德教行,则治道成矣。

四三、实心无所往而不可,和实心一也,可以应天下之万变。

四四、家庭处置了则休,不必留滞在心。

四五、君子仕宦,或有升擢,自顾其材不足,则辞之。于义为当,于身则荣,才不称职,君子耻之。

四六、治人不在威,得理则人敬服如四三伯,临事通变寡怒,人自不犯,死之日邻里下泪。

四七、道无大小,何处非道,当于日用中求之。

四八、智我所自有,不患无智,此心不动,日用常情,物至自明,事至自应,如明镜止水,毫发无差。

四九、有家者,起不可不早,食不可不齐,于此可以观家之兴衰,吾今之乐不可量也。

五十、贤者干事谨终如始,一事未毕,彼事不为,功虽倍,亦不顾,十百千万皆本于一。一事辨,则十百千万存乎其中。

五一、万事无非天命,不达则止。见人为处世劳苦,孟子曰【臧(Zāng)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五二、凡有家者,当行七事;好善、平直、谦虚、容物、长厚、质朴、俭约。此可以成身,可以成家,而道在其中。

五三、闻过而意不逆,百无一二,千无一二。喜于闻过,岂非君子之人?所亲者君子,吾即君子,所亲者小人,吾即小人也。

五四、君子处心尚怒,不怒则与小人一间耳。

五五、吾遇事则审而求其理,不敢遽(ju)以私见定其去处,故少过误。

五六、损人即损己也,爱人即自爱也。乐人之凶,彼未必凶,而己已凶矣。

(0)

相关推荐

  • 各地何氏宗祠合集(二)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马铺乡枧河村后厝 何氏宗祠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熟溪街道郭洞村 何氏宗祠

  • ​各地金氏宗祠合集(一)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溪下乡溪下村 金氏宗祠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新洲村 金氏家祠

  • 走进清湖老村,这里遗留的瓦房,巷子不足一米宽

    走进清湖老村,这片破旧的瓦房住宅区,虽说房子十分破旧,但因为房租比那些楼房要低的多,所以还是有人租住 这里遗留下来的这种低矮的小瓦房,估计至少三十年历史 有些还是由土砌成的,因为外层剥落,可以明显看得 ...

  • 考略|金华市严店 祠堂与戏台

    图一:严店村<清湖严氏宗谱>(2011-4-9) 清同治甲戌年(1874年)重修的<清湖严氏宗谱>告诉我们,元末明初,严店村的始迁祖严正(1326-1401年)因为水患由睦州严 ...

  • 打卡清湖古村,这里有廖氏宗祠、三界庙,和700余年的老榕树

    最近才知道龙华清湖是一个有着700年历史的古村落,而且这里还流传着一个美好的故事,也就是三界庙的传说: 明朝中期,清湖出生了一位能人叫廖继祖,他自幼生性聪明,在少年时练就一身好本领,文武兼备,被明帝点 ...

  • ​各地金氏宗祠合集(三)

    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同心村荷巷桥 金氏宗祠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花园乡南溪村 金氏宗祠

  • 车客村白水严氏宗祠

    车客村白水严氏宗祠 宗祠概况 白水严氏宗祠位于孝顺镇车客村,与太祖庙毗邻,是1999年公布的金华县文物保护单位.据<白水严氏宗谱>记载,该祠堂始建于清乾隆甲申年(1764年),清嘉庆庚辰年 ...

  • 紫江塘严氏宗祠

    紫江塘严氏宗祠 宗祠概况 紫江塘严氏宗祠位于孝顺镇紫江塘村,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四合院建筑,石头圆青石柱子,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八年,第十一世孙乾馀公为首倡议自建宗祠,与严店分开,并开始筹资,据<严 ...

  • 琐园严氏宗祠

    琐园严氏宗祠 宗祠概况 严氏宗祠位于(大祠堂)位于村西北角,是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堂号敦伦堂,始建于乾隆25年(1760),于乾隆30年(1765)落成. (严氏宗祠·敦伦堂) 建筑特色 该建筑坐北朝南 ...

  • 汪宅严氏宗祠

    汪宅严氏宗祠 宗祠概况 汪宅严氏宗祠,原位于村西笈山脚下,坐北朝南,占地580平方米.严氏宗祠建于明朝天聪五年(1644年).祠堂分为门厅.正厅(正伦堂).后厅.三进,纵深57.5米,各进之间设有天井 ...

  • 各地严氏宗祠合集(一)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女埠街道殿前村严氏宗祠

  • 各地严氏宗祠合集(二)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严氏宗祠

  • 潮安塘东方氏宗祠崇德堂

    位于潮安龙湖镇的塘东村,旧属登隆都,由上蔡.下蔡.方厝.上舒.下舒.土头.陈陀.曾厝等自然村组成,有蔡.方.舒.陈.曾等姓聚居,因村地处塘畔之东,故名塘东.资料上介绍,塘东系为明代创村,其先祖来自福建 ...

  • 潮安浮洋徐陇的徐氏宗祠

    潮安浮洋镇有徐陇村,据资料讲,该村于宋末便已创置,有杨.毛.柯.石等诸姓杂居,到了明代中叶,徐氏古陇公从福建莆田乌分门楼石榴花丛脚迁此,随着后世发展,徐族渐旺,而其他姓氏逐渐外迁,徐氏一族为纪念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