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学,尤其是进修生,在美院只能学一年时间,他们迫切要求一些老师谈谈自己艺术发展的经验,让我也讲一点我是怎样走过来的,就艺术的足迹而言,我在课堂上讲的,不过是我的一点实际体会,也很难清理出个头绪,只能提示一个线索。
贾又福 《明月乡思图》
50.5㎝X66.5㎝ 1998年
《关于“画眼”》
某些同学对此有偏差的理解,认为画面上的最打眼的地方就是画眼。以一眼看上去最突出的地方作为画眼来处理画面,是最常见最一般的处理手段。须领略到,画眼其实就是心眼。从画眼窥到心眼一一心灵的深处。含蓄而深刻的作品,往往把画眼隐藏起来,使人不易觉察到。古人所谓“明道若昧”,画家应有所追求,打破常规问画眼。
贾又福 《太行山麓写生》
50㎝X43㎝ 1983年
艺术思维往往借助慧心、慧观、慧照,打破逻辑思维的局限,将大千世界中看来似乎没有直接联系一一逻辑推理关系的事物,融会贯通起来,获得灵感,从物质性的审美层面,上升到精神审美层面。从中我们可以体验从物质景观升华到精神景观的思维过程,并付诸创作实践。
贾又福 《赏心看太行》
280㎝X100㎝ 1988年
我们经常到山里去体验生活,面对起伏延绵的大山很容易和波涛汹涌的大海联系起来,形之于画,比较容易把握固本形象与液体形象之间的联系。但要把山、水与光和声音这些无形的东西联系就不太容易,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甚至有时两件事毫不相干。但石头若会唱歌,山光的节奏似乐章的旋律,在画中表现出来更觉得巧妙。同样,树林的歌声,不通过风吹,雨打,也不借助林木本身的舞动姿态,看来静穆的树林,通过光的跳耀或光的推移,可能表现晴林小曲或长林列阵之浩瀚的音乐交响,只是难度更大,不难不足以为高,很需要这方面的探索。打破事物之间物理固有形象,变化状态、质感、量感等等方面的逻辑联系,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联系,更自由地、巧妙地表达画家某种心境。
《赏心看太行》 局部图
古人论李长吉诗,谓其妙在“有理而猝不能解”,亦所谓:“妙乎无理而正不须解。”诗毕竟是诗,况长吉以高旷绝世之才,振衣千仞之岗,精神勃发处,诗成明珠飞霞,奇光闪烁,焉能以常理矩度之,于常理之外,或有能处。所谓“不能解”“不须解”者,正可神会而不可言语也,诗画一道,不必粘滞条理章法之成见。以长吉之画,启发书画之脱胎换骨,大有补益。
贾又福 《太行山乡是仙乡》
53㎝X77㎝ 1999年
苏东坡语:“凡诗须做到众人不爱处,方为工。”陆放翁句:“俗人犹爱未为诗”,恽香山题画云:“画须令寻常人痛骂,方是好画”。此与雅俗共赏作一对照,为“曲高和寡”注解。然而,同学们千万不要以为众人不爱的都是好画,“和寡”未必一定“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