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你怎么看?
「您在教育上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点上方蓝标即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 ◆ ◆
此事,你怎么看?
文/杨春林
在教育岗位上摸爬滚打近20年,经常碰到各种困惑,下面这样的情况,就是其中之一。我开个头,请读者朋友接力探讨。
看两个片段。
A
“周末的作业是——”老师在布置作业。
“怎么这么多啊?”老师话音未落,下面一片哀嚎。
“三天时间,两份作业,不会太多吧?”
“周五白天在学校,周日下午就返校,充其量两天。”
“学考卷,简单的,大家提高刷题速度。考前强化,犹如汽车拉缸,必不可少的过程,是挖掘性能的必由之路,大家勿躁。”老师努力解释,平复学生的情绪。
斗争没有成功,学生偃旗息鼓。
B
“老师,我们15个人要参加4月份的技术选考,我们想努力一把,争取一次通过,减轻后面的负担,就老师那些题量不够,我们决定每天专门腾出一块完整时间强化训练,希望你帮忙借一间空教室供我们使用。”学生提出要求。
“读书,就应该带'我’上路,我支持你们,使用完毕记得关门关窗。”老师提醒叮嘱。
“你们练什么呀?试卷从哪里来?”
“老师,这个你不用担心,尽管放心,我们已经安排妥当,我们会找来最新最好的题目来练。”
这是真实发生的案例,A发生在普通班,B发生在实验班。同一天,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景,让我感慨万千。到底什么影响着学生的成绩?我想,答案是显见的。硬件——先天的智力条件,自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在同等硬件条件下,非智力因素,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接纳与排斥的不同选择,应该是学生成绩分野的核心要素。
任谁都希望孩子是主动的,积极的,接纳的,事实往往是残酷的,总有一批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被动,消极,排斥,学习没有激情提不起兴趣。这态度的差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可能性无非两种,先天,或者后天。
第一种,基因遗传。孩子复制了父辈的不良基因,这种情况还是客观存在的。有时,孩子表现不好,约谈家长,家长狠狠地批评了孩子,谈到最后,家长说,这孩子像我,我小的时候也这样。像这样的,我估计遗传的可能性大。若是这样,这是家族的宿命,需要一代代人去努力,或后天努力教育,或引进优良品种。
第二种,后天教育。基因,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假定,孩子出生,白纸一张,到头来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就是后天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影响孩子成长的外在要素有三,家庭,学校,社会。要讨论这三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占的份额,确实很有难度,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是各不相同的。不过,从大处来看,只有家庭是变量。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庭的浸染对孩子成长确实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正因为此,《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爸爸胜过好老师》非常畅销,深受追捧。问题是,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孩子的,每个家长都在爱孩子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同是爱的方式各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爱的方式不同,爱的能力差异是造成孩子差别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种,导引型。此类家长,从对人性的尊重出发,遵循成长规律,陪伴呵护孩子,亲子关系密切。这类家庭的特征是,家长民主开放,凡事有商有量,家庭笑声朗朗。于是,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持开放吸纳的态度,精神成长与身体成长同步。科学研究表明,被爱充分滋养的孩子,比同龄孩子更成熟理性,成长的步伐更稳健,成长过程中的波折会少些。基因会遗传,教育也会复制,家长从小的成长环境是宽松的,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以导引为主。
第二种,压制型。此类家长,往往比较强势,一切都是家长说了算。普遍的做法是,为了孩子有前途,从小严格管理,替他安排了成长的轨道。孩子小的时候,不具备和家长抗衡的力量,所学的知识也是简单的,家长的努力还是卓有成效。不仅看不出有什么不妥,还给人错觉做法甚好。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力开始削弱,孩子的问题开始暴露,越来越逆反,你越希望他怎么样,他越不怎么样,具体到学习,表现为兴趣不浓,总是提不起精神来。成绩自然每况越下,直到不忍直视,简直不敢相信,他就是那个曾经优秀的孩子。当然,像这样反差特别强烈的是少数,更多的情况是温吞水没有激情,学习生活波澜不惊难有起色。家长若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更容易选择“压”方式,孩子稚嫩的肩膀承载不了太多,自然也更容易出事情。
孩子是最真的,或许他概括不出自己身上的问题,但他会做给你看。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长大以后他会变本加厉,加倍攫取补偿。无数的事实证明,没有认知匹配的强制,短期或许会有成效,最终还是惨淡收场。任何没有“我”参与的主动付出,都是“逢场作戏”。教育孩子,还是要从长远考虑,切忌盲目与超限。提前消费,过分饱和,败了胃口,迟早追悔莫及。家长用催他做题的时间来充电,了解各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沟通,引导他们对生活对世界对知识充满兴趣,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扯了半天,似乎是在表明,成也家长,败也家长,老师从旁推波助澜,最终,孩子“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对高中生而言,确实已经过了塑造的黄金阶段,正如一棵树基本成型,要扭转难度确实很大,不过,从高中生的特点出发,顺势而为,多少还是能有所作为的。“砖”抛完了,该你们的“玉”出场了。
关于作者
杨春林, 杭州市优秀教师, 语文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 杭州市优秀班主任、杭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 浙江班主任网络研修团队创始人。《班主任》 《新班主任》 等媒体封面人物, 浙江 2015 年教育新闻人物,著有 《变出品牌班级》等。
█ 交流/约稿/咨询请联系杨春林老师(微信号:zjjsycl)
█ 问题求助,分享感受,请在公众平台(hzycl2016)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