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在生产队的生活

我爱吃包谷糁

文/默言

我是农村生,农村长,从小养成了爱吃包谷糁的习惯。虽然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仍然眷恋着农村的生活,尤其是爱吃这包谷糁。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家里经常缺粮少吃,加之家中人口多,劳力少,村组生产队按劳分配,我家自然分的口粮少,而且是粗粮多、细粮少,吃面的时候少,多的时候是早上高梁米,中午打搅团,晚上包谷糁。隔天半月能吃上一顿高梁刚丝面、或者玉米和麦面两合的面就不错了,白面大米想都不敢想,就这吃着吃着二、三月都就断粮了。

记得还在十四、五岁的时候,二、三月间,家里的粮不够吃了,我父亲让我拉着架子车去我姑家借粮食。那时候粮都不够吃,好在我姑家孩子小,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了些粮食,我姑瞒着家人从木楼上把两长口袋玉米放下来让我拉走,结果还没出院门就被她婆子发现了,这还了得,拉着架子车不让走,破口犬骂……….

为了不让全家人挨饿,我硬着头皮,挨着骂将粮食拉回来,磨成面、拉了些包谷糁,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

那个时候我们村上是粮食队,耕地要说也不少,一个生产队坡塬地和河滩地也有上千亩,人均3亩多,集体耕种,产量要说也不算低,每亩少说能打五、六百斤,但打下的粮食多半交公粮,队上仓库还要预存一部分粮,剩下的才按人口和劳力分到户,每户分下的粮食只能维持生计,遇到天旱粮食减产,只有挨饿的份。小时候副食少,营养跟不上,主要靠饭量,平时中午搅团农村大二碗我能吃两碗,晚上包谷糁没菜就着凉搅团吃,也能吃两大碗。记得有一年我去我姑家,她们是蔬菜队,晚饭白罗卜丝用水一煮油一沧作凉菜吃包谷糁连吃了两碗都不解谗,结果因为我多吃家里其他人不够吃了,害的姑姑又重新做了一次。

我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长大的。也许我的口胃适应了这些陈谷杂粮,享受不了这鱼肉白面,隔一段时间不吃包谷掺,就感到不舒服。我的家里人都知道我爱吃包谷糁,每年玉米下来后,老家的人总要磨些新包谷送给我。知道我想吃包谷糁时,我媳妇二话不说就给我做,端着热呼呼、滑溜溜、金灿灿的包谷糁,就着可口的青莱,外加一份凉面皮和豆腐伴粉条,随着口舌间的享受让我大饱口福,别提那有多过瘾了……

作者:张天科,笔名:默言。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人大机关干部

(0)

相关推荐

  • 【乡土文学】代文梅||交公粮,分口粮

    交公粮,分口粮 文/代文梅 过去,农民种地都要交公粮,交公粮时,总要轰轰烈烈地排着长队,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 夏收过后,若大的打麦场晒着黄灿灿的小麦,农民伯伯光着脚丫,头戴草帽,手拿木制钉齿耙,在晒 ...

  • 老家的土地

    家乡的土地 文/张喜龙   我的家乡在关中平原渭河与它的支流零河交汇的西南方,地势南高北低,村子地处中间偏北位置. 村北不远处,是滩地,河堤路以北靠近渭河的滩地村里人称为嫩滩,河堤路以南靠近村庄的地村 ...

  • 串场人家(二十三)

    串场人家(二十三)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开门六件事,油盐酱醋柴米.后被城里人加上了茶.成了七件事.生活水平提高,茶成了普通人家生活之必需,且成了茶文化.据说茶为生活之必需, ...

  • 【西散原创】陈天来作品丨张掖背粮记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上世纪70年代,人民公社化时期,物资匮 ...

  • 看了莫言的《拾麦穗》,就想起了刻骨铭心的“收入户”

    看了莫言的<拾麦穗>,突然就想起了当年农村生产队的"收入户". 别看我都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事情也都过去50多年了,却仍然不寒而凛,噤若寒蝉,一阵阵恐惧.悲哀.压抑.被 ...

  • 散文《雨中话粮》爱也无由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差不多半个月的连绵的夏雨今天下得更猛了!昨天还是细细如烟呢. 昨天小河堤下的那个大田垄中,三个携着半尺长的.按这里农人 ...

  • 王小荣:票证年代的记忆

             票证年代的记忆                      文/王小荣 计划经济时代,各类生活物资都是凭票购买.买粮有粮票.面粉票.水面票.买肉有肉票.买布买衣服凭布票,买食盐有盐票, ...

  • 野饕食话之 食堂往事

    建食堂.办食堂.散食堂,我差不多经历了农村从吃开始"大锅饭"到"散伙"的全过程.建食堂,吃大锅饭,开始干饭大肉敞开吃,过上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qu ...

  • 父亲的粮荒

    父亲逝世四周年了,想写点回忆文章.父亲教书育人几十年,辗转乡邻学校,兢兢业业,平凡且无大建树,写什么呢?灵感告诉我,那就写点与教育无关的题外话吧,写一写父亲对粮荒的概念及对粮食的情钟,告诫吾辈及儿孙, ...

  • 【自留地】/郭旭

    自留地/郭旭 凡是农村出身的,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对"自留地"记忆深刻,心怀感激.享受着现在优裕的生活的我经常想,如果当年没有父母那每人五分六厘的自留地,我的童年该是咋样的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