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事来临时,主动做好以下4件事,往往能转危为安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灾祸来临时,盲目躲避是没有用的。积极面对现实,找到化解的办法,才是正道。

如何逢凶化吉?需要借鉴古人的智慧,立足当下的局势,蛮干不如巧干。

我们常说,吉人自有天相。

“天”不是听天由命,而是遵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敬畏道德规矩,才能顺势而为,转危为安。

01

第一,责人不如责己,凡事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春秋时期,有一年秋天,宋国发大水,百姓遭受了不少损失。

鲁庄公听闻后,派使者去宋国慰问。

宋闵公说:“孤对上天实在是不敬重,所以上天才降临了灾难。”

作为国王,在灾祸来临的时候,并没有抱怨老天爷,也没有责备下属办事不力,而是深深自责。这样的精神,令人佩服。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情,都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有没有犯错误。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一个人拼命把错误往外推,这才是最大的灾祸。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投机取巧,自己犯错了,不会主动担责,而是找人来背黑锅。

转嫁灾祸,表面上会让你得到好处,但谁都不傻,你的行为,终究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比方说,一个人酒后开车,剐蹭了别人的车,他马上就使用“调包计”,让老实人来顶替他受罚。这样的事情,一旦曝光,反而要“加倍处罚”。

可见,主动担责,虽然困难不少,但是你能够挺直腰杆做人,并且有更多改正错误的机会。

02

第二,爱护周围的人,形成发展的合力。

春秋时期,桓公六年,楚国准备攻打随国。

随国派少师去谈和。

谈和成功后,少师请求出兵攻打楚国。随侯答应了派兵。

大臣季梁上前阻止,认为这是不讲诚信的行为,必定会失败。

随侯说,他用最好的牲畜,放在最好的器皿里祭祀神明,怎么会不诚信呢?

季梁说,百姓才是神的主人,君主应该先富养百姓,才相信神灵。

牲畜又大又肥,是老百姓财力富足的表现;粮食又多又好,是大地五谷丰登;美酒又清又香,是上下都有美德。

自古以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作为普通人,不管要做成什么事情,都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依靠周围的人。

当你遇到灾祸的时候,一方面要靠自己想办法去化解,一方面要汇聚力量,共同应对困难。

人多力量大。凝聚了一个家庭的力量,就能家和万事兴;凝聚了亲戚朋友的力量,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凝聚了社会的力量,才能“和气生财”。

《国语》里写道:“民神怨痛,无所依怀。”

被孤立的人,无依无靠,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被大家尊重的人,振臂一呼,就能齐心协力做大事。

03

第三,立足实际,多做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事。

很多灾祸,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

《孟子·公孙丑上》里写道:“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有一个宋国人,想要禾苗快点长高,就拼命把禾苗拔高。过了几天,禾苗都枯死了。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凡事,都要慢慢来,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

社会发展,需要遵从道德和法律;家庭发展,需要建立家规,要遵循古人的家训;单位发展,要用制度管理员工,做好长期的工作计划。

任何灾祸,想要化解,就要规划好第一步、第二步......如果想要马上就扭转局面,很难。过分追求速度,往往会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我们常常用“百年基业、千秋大计”来形容事情的发展,也就说明了“循序渐进”的道理。

比方说,一棵树,在冬天被冻伤了,想要恢复绿意盎然的样子,需要等到第二年春天,不能做“反季节”的蠢事。

要记住,再长的黑夜,慢慢熬,也会迎来黎明。

04

第四,学会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蛮干不如变通。

能够成大事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

一次跌倒,算不得什么。一次次跌倒,也没有关系。只要一次次站起来,人生就还有希望。

河流遇到了高山,就会绕道走,遇到了堤坝,就会慢慢蓄水,然后漫过去。

《道德经》里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是温柔的,但是它能够执着地奔赴大海,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它。

水在发怒的时候,也能冲毁堤坝,毁掉村庄。

做人,应该像水一样,坚持善良,恩泽万物。如果遇到了阻力,就要想办法绕过去,实在无法绕过去的话,就拼尽全力冲过去。

灾祸来临的时候,要懂得“迂回、退让、蓄力”等方法,不能做以卵击石的事情。

05

结束语。

没有人愿意遇到灾祸,但人算不如天算。每个人都不会事事如意。

老祖宗告诉我们:“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想要繁荣昌盛,就要尊重天意。

天意,也是人意,也是大自然的意愿。

按照规律和规矩办事,只要方向是对的,哪怕遭遇了灾祸,也只是一时半会的障碍,假以时日,就能扭转局面。

《易经》里写道:“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一个人的品德,要配得上自己的位置;智慧要配得上事业。不做自不量力的事情,灾祸就会远离。

责怪自己,就能追根溯源;爱护百姓,就能凝聚力量;遵纪守德,就能顺从天意;懂得变通,就能趋利避害。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