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十 屠场和红部

这是一块堆满垃圾和瓦砾的闲置空地,它的北边紧靠县城北墙和东墙的拐角处,南、西两侧已被新建的民居包围。东城墙向南延伸的一条小巷两侧,均为现代民居。小巷由北向南倾斜下行,刚好通过鼓楼的北洞门口。

奥村和一驻足空地边的土坎,久久地凝视着,思索着,60多年前的记忆闸门显然已经打开,脑海里或许正呈现出当年那血腥的一幕。他脸色苍白,神情凝重,双眼分明湿润模糊而混浊。他把拄着的拐杖朝地上沉重地点了下去,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是的,就是在这里!”

由于日近黄昏,光线暗淡,摄制效果可能不佳。摄制组决定等次日再行拍摄。为了感谢苏虎生老人的帮忙,奥村和一再次上前与他握手致谢,并拿出一百元钱作为酬劳。苏虎生老人拒不肯收,但奥村和一坚持这是应付的劳动报酬,苏先生这才收了起来。

返程路过县粮食局仓库大院,这里原是宁武县城富户赵氏的产业,也就是1937年日军侵入宁武县城时,那位只身与日军搏战壮烈赴死的赵团长的家族产业。土改后已收归国有,其外围建筑均被改造为小商店铺。苏虎生老人指认这里就是当年日军驻宁武部队红部所在地。进到院内,打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砖雕花脊大厅,它的侧背处隐藏着一幢精巧的二层砖木结构小阁楼。

奥村和一一眼认出:这就是当年他当新兵时,红部长官住过的房屋。小阁楼前平房里现住着一位80岁高龄的纪老先生(2010年已逝)。他虽然不是这里的老住户,但对当年日军杀害榆树坪煤矿警一事亦有所知。他的讲述与前述老者大体一致,只是对奥村和一补充说:“你们红部的兵,是从这里出发到宪兵队以后;把煤矿警们从宪兵队押解到屠场的,是从鼓楼北洞口上去。”

从红部到宪兵队,必然经过宁武中学校门和鼓楼,难怪奥村和一记忆中有“高高的校门”。纪老先生的补充,把当时日军施暴行进的路线,为我们作出了清晰的勾勒:

日军施暴当天,奥村和一等日军施暴部队,从红部出发,路经宁武中学校门口和鼓楼,到达六百户(今人民大街县邮电大楼)的日军宪兵队本部。从这里将用铁丝串连在一起的54名中国煤矿警押解着,沿街步行,入鼓楼东洞口,转出北洞口,再沿北洞口外的小巷爬坡,走二三百米,到达县城北墙和东墙拐角处的文昌寺和文庙前。矿警们先被集体关押在庙堂内,然后分批被拉出到庙前空地事先挖好的土坑边,惨遭杀害!

傍晚,我们又找到了一位82岁的朱尚仁老人。他家祖居宁武县城四百户街(今新兴街东段),院落与日军宪兵队本部后门隔街正对。朱尚仁老人讲述了他所了解的日本宪兵队关押煤矿警的相关情节。他说:“当时的日本宪兵队部就驻着十几个日本兵。我家院子隔着四百户街,和他们的后大门对着。经常听到里面传来受刑中国人的嚎叫声。四五年刚过阴历年,日本人把被他们抓来关在宪兵队里的54个煤矿警,押到北城墙下杀害了。这些被杀的人都是榆树坪炮台上的,他们在听到八路军喊话后,停止了抵抗。日军就以暗通八路的罪名把他们抓起来,用汽车拉回宁武县城,押在宪兵队部,关押了几天后,有些人生了病,日本人借口怕得传染病,就把他们全杀了。宁武公路段的退休职工任隆富的父亲,就是受害者之一。我当时没有敢到现场去看,后来知道,日军杀人用的是洋刀和刺刀。”

遗憾得是,我们未能与年近七旬的任隆富老人取得联系。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闻诗画》等30余部。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刊物。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王树森||宏观宁化古城边塞文化及综合开发管见
*王树森||内长城宁武段的文化积淀与保护思考
*王树森||关于慧远祖籍和楼烦的考辩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一  特别任务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二  大同采摄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三——宁武屠城血案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四  奥村自白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五  榆树坪血案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 寻找屠场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七 两位知情老者
*王树森|| 宁武的杀戮记忆之八 再寻见证者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九 追寻屠杀现场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

  • 这里是中兴公司枣兴堂

    "枣兴"这两个字本来的含义有枣庄兴旺的意思,有着非常好的寓意,可是就是被一座叫"枣兴堂'的建筑和它发生的那些事,把这个好名字给抹黑了,一提起"枣兴堂" ...

  •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十一 祭灵和悔罪

    根据采访调查线索,摄制组拟订的拍摄计划,是奥村和一沿着当年遇害中国煤矿警被押赴屠场的路线,边走边讲述,一路步行至日军杀人场地,在那里作详细讲述,摄像师全程摄录. 5月29日早8时,笔者陪同奥村和一从原 ...

  •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九 追寻屠杀现场

    几乎所有的证词,都把日军当年施暴的场地指向了文昌庙和文庙空地,摄制组决定当日下午前往拍摄. 但是,文昌庙和文庙的确切地址究竟在什么位置?却成了一大谜团.原来,宁武县城作为清代宁武府.县两级官衙驻地,城 ...

  • 王树森|| 宁武的杀戮记忆之八 再寻见证者

    晚上,摄制组就餐于宁武县宾馆.席间,奥村和一再次谈到他对那次屠杀事件的感受.他说:"当时,我确实并不知道这些被杀的人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被杀?但长官逼令我们杀人,我执行了命令.我已 ...

  •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七 两位知情老者

    离开宁武中学校门,凭着奥村和一的隐约记忆,笔者随带摄制组拐进学校旁边一条背僻的小巷.奥村记得:当时他作为一名士兵,随日军大队押解中国矿警们,就是从这条小巷走上城北山包的.但后来的深入采访证明,奥村的记 ...

  •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 寻找屠场

    寻找当年日军施暴现场,向被其加害而死难的中国人谢罪,是奥村和一多年的夙愿.为了这一目的,为了实现他离华归国后五十多年后的再次中国之旅,奥村和一筹措已久.为了摄制<蚂蚁的兵队>,他拿出了自己 ...

  •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五 榆树坪血案

    1945年春,侵华日军败局已定.但法西斯困兽犹斗,疯狂反扑. 这年阴历正月初五,侵华日军北支方面第一军所属的驻宁武县城红部出动重兵,将有迹象表明与我抗日地方武装取得联系的宁武榆树坪炮台包围. 榆树坪村 ...

  •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四 奥村自白

    在我讲述如上日军暴行之际,日方摄制组人员全都屏息静听,进行笔录和摄像,不时插问相关细节.在对日军暴行同样表示愤慨之余,这些对华友好的日本反战人士反复表明:他们此番前来,正是要寻找当年日军在华暴行的铁的 ...

  •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三——宁武屠城血案

    当得知笔者曾经参与过党史资料征集和县志编纂工作时,奥村和池谷很是兴奋,当即询问史志征集中是否有关于驻宁武日军当年暴行的记载?我向他们简述了日军在宁武曾经犯下屠杀四千多无辜中国人的罪行.他们当即购买了& ...

  • 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二 大同采摄

    或许是为使笔者尽快进入"角色",更切近地为摄制提供帮助,池谷先生一行主动讲述了摄制组在大同的工作实况. 4月7日,导演池谷薰和大谷龙司一行到达大同,寻访当年战争的受害者和见证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