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也是一种智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作为一线的教师,我认为,师德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智慧。而这一智慧最有效、追真实的体现就是爱——无怨无私的爱,无私无求的爱。有人说:“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等于毁掉一个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爱为基础,善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学生的过错,放大学生的优点,正是教师的魅力之所在,高尚师德之体现。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的人。教师是站在教育最前沿的群体,他们直接面对祖国的未来,平凡而又伟大的师德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无论是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还是忙碌于都市优质学校的名牌教师,都应该是良好师德形象的践行者。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同,但传递的爱与责任则是一样的;他们做出的举动有平凡与伟大,但积淀的师德文化是一样的。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教师在危及时刻,都去舍身抢救学生,我们不可能每位教师都舍小家保大家。崇高的师德并不都需要壮举的一刹那的炫目来表现,高尚的师德更应该是寓于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我曾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北大新生因为要去办新生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一个小时手续回来,那位师傅扔在尽职的替他看包。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的发现那位看包的师傅竟是北大的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用朴实而又高尚的师德给那位新生上了大学校园里的第一课,那位幸运的新生也一定获益匪浅。这样的事情虽小,但丝毫不会掩盖一位有着高尚师德的教师形象。相反,我们生活周围有着太多的“光辉形象”的师德事迹,让很多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敬而远之。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师德典型总是那种让人感动之余又觉心酸的叙事:为了学生,自己的孩子发高烧而不顾,抑或拖着病体坚持上课……似乎只要是一个好教师,他的人生必定会充满坎坷。我们不能不深刻认识到这种宣言的“负面效应”“红烛”与“春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赋予的教师的一种理想人格,成为教师道德规范的结晶。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作为衡量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蜡炬成灰泪始干应该是教师的悲哀。传统的“红烛论”和“春蚕论”体现了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实际上,有着高尚师德形象的教师,同样也应该是身体健康、心态阳光、生活幸福的。因此,我认为,师德不仅仅是一种品质、一种素养、也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公平的关爱自己的学生,无论贫穷与贵贱、聪明与与愚笨;体现在因人施教,做到对学生不溺爱,对差生不歧视,这种智慧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如何走向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