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功”,就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1

亲爱的欢乐:

周末,你们帮我洗车。

这辆汽车,是妹妹出生后买的。妹妹多大,这辆车也多大。风风雨雨中,它已陪伴了我们8年。

你们很认真地擦着车窗、车身、车轮。我试探着问你们:“你们觉得,我要不要换辆新车?”

你们不约而同地说:“我觉得挺好的,不用换。”

我追问:“我记得,前几年,你们说,别人家都换大车了,我们这辆polo车太小了,也该换了。”

姐姐想了想,说:“妈妈,你不是经常和我们说嘛,不要和别人比,自己喜欢就好。我觉得我们的小红车挺好的。”

被你们洗干净后的小红车,在阳光下焕然一新。

我为你们的想法,感到由衷的高兴。

2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是在“比较”中过完一生的。

小时候 ,和别人比成绩、比荣誉;长大后,和别人比工作,比收入;成家后,和别人比孩子,比老公;退休了,继续和别人比谁家孩子更有出息……

我们每一个人,都似乎习惯了“和别人比”,活在一个所谓的“别人的世界”里。

有人说,你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炫耀什么;你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掩饰什么。

是的,我们缺少什么,就想比较什么。 

3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家普遍都缺少“物质”。因此,对“物质”的比较,成为一种常态。

八十年代,大家喜欢比“吃什么”。那时,我家住在父母单位分配的筒子楼里,每家每户的厨房就在门口走廊上。一到晚饭时间,大家就在走廊上奏响了“锅碗瓢盆交响曲”。

总有一些人,喜欢溜达到别人家,看看别人今晚吃什么,有什么菜。如果看到别人餐桌上荤菜少,就会酸溜溜地说:“哦呦,这么节约啊……”

九十年代,开始比家电。比谁家装了电话机,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我家原先是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每次家里有客人来,都会半开玩笑地催我爸妈:“你们两个双职工,怎么还看黑白电视机?赶紧买个彩电呗。”

九十年代中后期,“大哥大”开始出现。在街头手持“大哥大”的老板们,总是声音特别响亮地对着“大哥大”吼。更夸张一点的,还有助手帮忙拎着装有“大哥大”的包包,尾随其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始比手机、比汽车、比房子……手机比品牌,能用“苹果”就不用“小米”;车子比档次,从20万到50万到几百万;房子比规模,从套房到排屋到别墅……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过怎样的生活,而是被别人的“比较”裹挟着前进。

正如《红楼梦》中落难秀才甄士隐为《好了歌》作的注解那样:“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当我们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时,我们发现,攀比,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或者说,攀比,是快乐的尽头,是焦虑的开始。

4

前几年,去欧洲旅游。走在德国街头,随处可见高尔夫、迈腾、POLO、斯柯达明锐等车型。

在这个盛产奔驰、宝马、奥迪的“汽车王国”,德国人对汽车的选择,其实只是看是否适合自己。适合就好。

在德国,我开什么价位的车,和我有没有钱,没有什么关系。

又比如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作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他的日常生活,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他日常着装,通常是一件深色套头T恤。日常出行,通常是一辆1.6万美金的本田飞度(约10万人民币)。

他认为,简单的生活,可以让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他想做的事。

当“物质”没有什么值得炫耀时,这个社会,才是真正的进步;社会中的个人,才是真正的成熟。

5

同样的,学会从“和别人比”到“和自己比”,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足够富有,他就有足够的自信。他相信,他的价值不需要通过物质来体现。

简单地说,他用什么牌子的手机,开什么价位的汽车,住多大的房子,只要是他自己喜欢的,就可以。即使在别人看来,汽车不够高档,房子不够豪华,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习惯于“和自己比”。比如,今天的我,是否比过去的我,学到了更多知识?明白了更多事情?领悟了更多道理?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对“自己”有所要求。要求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要求自己一直在路上,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6

孩子,我想到了你们的考试。

自从你们读小学以来,我就常常告诉你们,考试,就像啄木鸟,是帮助你们发现知识漏洞的。考试中不会做的题目,就是你们的漏洞。把这些漏洞补上,就是考试的目的所在。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父母关注孩子成绩的排名,远远超过了成绩本身。当孩子告诉父母成绩时,父母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问孩子:“你这个成绩,排在全班第几位?”

于是,考试就变味了。在孩子看来,考试不再是帮助他们发现漏洞的啄木鸟,而成了父母脸上的“晴雨表”。

姐姐的考试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因此我几乎从来都不问姐姐考了几分,除非姐姐主动告诉我。

妹妹成绩不太稳定,我偶尔会问。但问的时候,我不会问妹妹排名第几,而是问你做错了哪些题目?通过订正,是否真正搞懂了?

我提醒你们多“和自己比”。如果这次考试比以前有进步,说明最近学习状态好;如果退步了,就提醒自己迎头赶上。

我相信,不和“别人”比,多和“自己”比,会让你们对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面对考试,也不再无端的焦虑。

7

生命是自己的旅程,不要活成别人。

我们的一切努力,其实就是为了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当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过着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时,我们就是“成功”的。

当然,这个“成功”,或许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却是我们内心的“成功”。

孩子,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杨绛老人的百岁感言吧: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2017.3.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