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往往就是再往前一步
继续以优质课评比为谈资,聊聊关于成长的话题。
去年的时候,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对同期省级优质课评比的获得者进行了追踪调查。被调查的人共有10人,获奖时年龄都不超过40岁,均为不同学科的一等奖获得者。之所以选择这个年龄段,主要是考虑了其依然具有继续成长的年龄与心理优势。我们想弄清楚的是,同为高级别的获奖者,经过八年时间的沉淀,他们到底长成了什么样子。调查的结果显示,这10人中有4人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成为普普通通的管理人员。有6人依然在教学一线,其中5人再也没有参加过讲课比赛,无论教学成绩还是个人成长状况均平平淡淡。只有1人成为了名师,不仅被评为特级教师,其教学理念也在一定的范围内被众多人认可,经常会被邀请到各种活动中授课或做讲座。
在进行问卷访谈时,我们重点关注了他们在获奖后的实践经历,试图探索出决定其平庸和成功的决定因素。先说那4个成为管理人员的人,他们其实是很幸运的,在获奖后引起了领导的重视,觉得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人才,在“教而优则仕”的惯性思维下,他们很快都被提拔为学校中层副职,从此走上了“仕途”。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点“仕途”,让他们慢慢沦陷到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课堂与教学基本上已经与他们无缘,在专业上基本废弃,在“仕途”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再说那5为依然在一线却成绩平平的人,他们在获奖后也是热热闹闹地炒作了一阵子。学校宣传,同事羡慕,他们也在热闹中着实幸福了许久。但是,慢慢的,热闹过后一切依旧,获奖这事成了他们最为辉煌的制高点,从此以后开始慢慢走向下坡路——他们的教育人生被自己活成了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最后,我想说说那位唯一成为名师的人。他在获奖后立即着手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实录,再加上几番磨课的思考和感悟,他慢慢整理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亮点,也对自己的不足与缺憾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往后的一年中,他拿出绝大部分时间去修正和提升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趋近完美。于是,他对自己的课堂再次进行实录,利用文字进行了物化和固化,并投稿给学科杂志。很快,他的稿件在杂志上发表,并收到了编辑的建议——寻找更多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育实践。他意识到,自己在实践的道路上似乎已经“炉火纯青”,在理论的世界里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小白。自己的教育实践,得不到经典理论的支持,这将是个人发展的最大局限。他在幡然醒悟之后,开始着手进行理论研究,逐步走上了科研的道路,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与其他9位老师相比,他在获奖以后并没有停留,而是又往前走了一步有多走了一步。而恰恰是这最为关键的一步,让他站在了教育人生的巅峰。其实,不仅是优质课评选,在教育道路上的每一个环节里,成长往往就是再往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