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是摆脱焦虑,安身立命的根基
焦虑,焦躁,想尽快看到进步,让每个人都很有压力。而在压力下,情绪就会大幅波动,强烈的情绪会抑制认知。
在强烈的情绪和深层抑制的双重作用下,我们很迷茫,对很多东西都提不起兴趣,缺乏主动,安排什么做什么,被动应付客户,同事的请求。
如果外部没有提供任务,为了打发无聊,就上网逛逛,群里吹吹牛。
这样一天很快过去,到晚上睡觉时,内心倍感空虚,白白浪费了一天。这样让自己一直处于内耗状态,身心疲惫,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
怎样打破这个状态呢?
作为一个也体验过上面描述情况的过来人,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做「日课」。曾国藩写信给亲人这样谈日课:
「尔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可当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息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精进而不觉。」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你连日来忙于奔走应酬,但日常功课也没有松懈,想必每天都有进步。人生中只有「常」是第一美德。我早年对于习字之道,也曾经冥思苦想,但最终还是一无所成。直到最近,我每天都不断摹写,从没有间断过,渐渐感到日新月异,每天都会有新的进步和感悟。可见无论年龄的大小,事情的难易,只要能够持之以恒,任何事情都会像种树和畜养牲口一样,每天不一定看到有变化,但事实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说, 这个我知道,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可在一个信息丰富,且触手可得的时代,新奇的东西太多,好玩的游戏,有趣的视频诱惑太大,真的很难坚持日课啊。
我将自己用的三个方法分享给你:
减少信息摄入
设立仪式
拥抱无聊
1.减少信息摄入
麦克卢汉说「人们曾经以采集食物为生,如今他们要重新采集信息为生,尽管这件事看起来不可思议。」
而赫伯特·西蒙认为:
信息的丰富导致注意力的缺乏。
更可怕的是,食物受生理限制,有饱足感,吃到一定程度,就吃不下去。而信息,特别对于那些新颖的,奇特的信息,我们似乎永远都吃不饱——只要体力跟的上,我们可以一直吃。
很多人刷小视频能刷到半夜,直至天亮。可我没见几个人可以吃到天亮,吃自助火锅的最高境界也是扶着墙进,扶着墙出 。
所以说:
过度刺激才是注意力的敌人。
要专注,持之以恒,首先应减少信息的摄入。每周,每天规定断网时间。我的体会是,一旦减少网络信息摄入,幸福感马上就能得到提升。
2.设立仪式
仪式,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做特定的行为。
它跟习惯有点像,不同的是,习惯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而仪式则是有意识的,刻意的行为。
仪式在群体中很常见,比如升旗仪式,祭祀仪式,入会仪式等,目的是通过一个特定行为,帮助成员转化和适应新角色,新职责。
而个人仪式,可以建立内心的平衡与秩序。仪式还有助于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状态。
我一天中有三个仪式:
1)点火仪式
早上到办公桌前,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阅读其中的一段德鲁克金句,并抄写到卡片上。
这就像一个开工点火仪式,告诉大脑和身体——准备,我们要开始工作了。
2)午间正念
午饭休息后,也需要一个仪式。在开始下午的工作前,我会读一页当天日期的《生命之书》。克氏的文字清亮,透彻,帮助我们探索更深刻的人生意义。
3)熄火仪式
晚上,还需要一个结束仪式,以让自己安心入睡。当头靠在枕头上后,我会打开kindle读几页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智慧书》,我喜欢张广森的译本。
3.拥抱无聊
没有刺激,就会无聊。适度无聊利于吸收新信息——就像一个人两天没吃东西,他看到任何东西都会觉得好吃。
大脑也一样,你饿它一段时间,大脑对信息的刺激会变得敏感,更容易吸收新知识,新观点,记得也会更牢。
无聊还有助于开发想象力。我记得小时候,无聊的时候,躺在院子里,看天空的白云,能看到各种形状,有狮子,有羊群,有老爷爷的脸……
现在无聊的时候我会做一些白日梦,一些思想实验,还可以反刍和加工信息。
设定日课,减少信息的摄入,设立仪式,拥抱无聊。一段时间回头看,你发现自己进步很大,以前觉得难的事也变得简单。
以上,分享给追求进步的你。
前期文章
√ 公众号「行为设计学」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通过营造数字环境,设计行为,发展和改善处理信息的方法,跟读者一起想到又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