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猫讲肾气丸”这个方子
肾气丸是《金匮要略》里的名方。《金匮要略》第5章、第6章、第12章、第13章、第22章都提到了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
肾气丸并不是张仲景的发明,而是他搜集来的,据说是一个姓崔的医生家传的方子。这个方子的配伍思路非常值得学习,号称“三补三泻”。
三补是指地黄、山药(薯蓣)、山茱萸这三味药,三泻是指泽泻、茯苓、牡丹皮这三味药。
很多人认为三补三泻就是用三味药滋补,怕补过度了所以用三味药反佐一下,其实并非如此。
欲补正气,先清邪气。泽泻清肾中湿,并干地黄补肾阴。茯苓清脾中湿,并山药补脾阴。丹皮清肝中湿,并山茱萸补肝中阴。亦可解释为山茱萸、地黄酸甘化阴,山药补气令滋阴药物得化。而附子温补心脾肾之火,桂枝温阳通络,此论应无异言。
方中滋阴药与助阳药并用,三味滋阴药合计十六两,三味攻邪药合计九两,两味温阳药合计二两,滋阴药的数量超出助阳药数倍。可见仲景制方的本意,不是补肾温阳以扶阳之不足,而在于填精化气以复肾之气化。本方滋阴以恋阳,从而补纳肾中真阳之气,以恢复其气化功能,故方名不曰“肾阳丸”,而曰“肾气丸”。
方中妙在山茱萸可涩精而令气不走,使茯苓、泽泻只能泻邪而不能伤正。涩而不闭,更无精离肾宫而内败之虞也。
肾中之火,非水不能生,亦非水不能养。火生于水之中,则火不绝。火养于水之内,则火不飞。山茱萸既补且涩,补精则精盛而水增,涩精则精闭而水静。自然火生而无寒弱之虞,火养而无炎腾之祸,助熟地、山药而成既济之功,辅附子、桂枝而无亢阳之失矣。
肾气丸有很多化身:
肾气丸-附子、桂枝=六味地黄丸
钱乙用来治小儿,他认为小儿阳气足,不需要用附子、桂枝,就去掉了这两味药,成了最有名的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枸杞、菊花=杞菊地黄丸
加枸杞、菊花清肝火、滋肝阴。
六味地黄丸+当归、白芍=归芍地黄丸
加当归、白芍以补肝血
六味地黄丸+麦冬、五味子=麦味地黄丸
加麦冬、五味子润肺敛肺。
肾气丸-桂枝+牛膝、车前子、肉桂=济生肾气丸
加强温下焦阳气的力量,同时加强利尿作用。不止是加了牛膝和车前子,茯苓的用量也翻了一翻。
把济生肾气丸打乱比例,就是金匮肾气丸。
从某种角度上讲,“金匮肾气丸”其实是一个怪胎
“济生肾气丸”的用药量是:
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山药80g、牡丹皮60g、茯苓120g、泽泻60g、肉桂20g、附子(制)20g、牛膝40g、车前子40g
“金匮肾气丸”的用药量是:
生地黄108g、山茱萸(酒炙)27g、山药27g、牡丹皮27g、茯苓78g、泽泻27g、桂枝27g、附子(炙)4.5g、牛膝(去头)27g、车前子(盐炙)27g
看出来了吗?金匮肾气丸的比例与标准肾气丸的比例是不同的。
真正的肾气丸因为ID被抢注了,所以改名为桂附地黄丸。这又是一例山寨打败正品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