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香园,如何在千篇一律的造园模式中另辟蹊径
沪上大大小小的公园约有一百五十余个,在上海近三年的时光,虽然没有细数过,但曾去拜访公园至少也占三分之一了吧。
而这其中,以豆科植物为主题的豆香园算得上相当特别的一个了。
豆香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灵山路、桃林路、源深路之间,如果你对这个地点没有概念,那么从世纪公园的一号口出发(二号线上海科技馆站),步行两公里或者骑行十五分钟就可以抵达了。
豆香园占地3.6万平方米,是一座开放式居住区公园。它以“豆”文化为特色,融景观布置、种植设计、科普教育、娱乐活动为一体,是沪上一个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植物专类园。
豆香园的构想最初来自于前上海市绿化局局长吴振千老先生,设计师为上海城建设计院园林分院总工程师高炜华,公园于2005年动工,并在2007年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上海市绿化局局长吴振千老先生一直心存夙愿——建设一座“豆科植物”的专类园。为此,老先生不断地搜集着关于豆科植物的资料和素材,豆香园的顺利建成,离不开老先生的努力和坚持。
豆科为被子植物中仅次于菊科及兰科的三个最大的科之一,分布极为广泛,生长环境各式各样,无论平原、高山、荒漠、森林、草原直至水域,几乎都可见到豆科植物的踪迹。全世界约有650属,18000种,我国约有172属,1500种 。
豆科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种类繁多的豆科基本囊括了食用、药用、油料、染料、木材、纤维和树胶等众多功能。
自两千多年前,汉朝人民开始利用大豆加工制作豆腐,自此以后豆类食品变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于豆科植物的诗词也较为常见,印象里最深刻的有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曹植的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等。
此外,豆科植物的生态效益也不容忽视,发达的根系和固氮能力决定了豆科植物具有适生范围广、抗逆性强、耐瘠薄等特点,在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拥有卓越的贡献。
综上所述,把豆科植物作为展现文化意蕴和贴切生活的载体再恰当不过了,设计师以豆科植物为主线规划了景观动线和主题区域。
具体表现为东侧入口区的以不锈钢结构作为种荚外壳,内置绘有京剧脸谱豆子的“福豆”以及桃花坡上休憩广场中的“豆凳”的两组雕塑。另外还有以豆制品为主的餐饮机构和相关工作室的名为豆香村的商业区域。
植物景观上表现为以合欢为骨架的“合欢路”,以紫藤唱主角的“紫藤棚”,收集了紫藤、紫藤萝、白花紫藤、日本紫藤等;
以各类紫荆为主体的“紫荆苑”,收集了紫荆、黄山紫荆、加拿大紫荆、加拿大紫叶紫荆、湖北紫荆等品种;
栽有六株木本象牙红的“刺桐湾”;以各种皂荚为骨架的“皂荚坪”上,主要栽植了美国皂荚、金叶皂荚、皂荚;“豆香圃”则栽植了蚕豆、豌豆、大豆等各类豆科的蔬菜;
种植了双颊决明、伞房决明的“决明苑”;以槐树为代表的“槐花坡”,聚集了国槐、刺槐、香花槐;以及栽植了红豆树和花榈木的“红豆谷”。
截至目前为止,豆香园收集的豆科植物(含品种)有一百余种,其中较为特别的有锦鸡儿、鹰爪豆、鱼鳔槐、花榈木、红豆树、银荆、金叶皂荚、紫叶合欢、宁波木蓝、巴西刺桐、红花洋槐等。(比起笔者参与的项目,常规植物才不过百种,更有甚者甲方主动要求删减品种,豆香园可谓是良心之作了)
虽说以豆科为主题,但园内的植物种类并不局限于此,植物造景的首要前提为“四季有四景”,适宜温带地区的豆科植物多为落叶类型,因而豆香园在设计上使用了香樟、雪松等作为常绿的背景层。
此外还应用了一些相应时节的观花植物,例如东侧入口区的各类桃花品种:菊花桃、红花碧桃、白花碧桃、紫叶碧桃、洒金碧桃等;
儿童乐园周边种植了紫玉兰、白玉兰、飞黄玉兰和乐昌含笑等;
夏季开花的紫薇、石榴等;秋季的桂花、木槿、木芙蓉等;冬季有蜡梅、结香等;
似豆形的水域种植荷花、黄菖蒲、芦竹等水生植物,水域边的缓坡上还有一片小型的油菜花海,
搭配小径旁的秤锤树,以及麦冬丛里的冰生溲疏是四月里明媚的春色。
还有更多观赏性较强的植物诸如彩叶杞柳、锦带花、迎夏等不再过多赘述。
将景观规划和种植设计等概念性方案与各种豆科植物相融合在一起,并以此来营造景观空间和文化氛围的这种设计手法在各类公园设计中并不常见。因而,比之常规做法的公园来说,豆香园这类另辟蹊径的规划和设计更加出彩,令人耳目一新。
而在实际应用得到反馈效果也相当不错,每次去都会发现场地的使用率很高,尤其以儿童游乐区、健身步道、水岸以及紫藤架下的座椅人气最旺。
公园的使用人群以周边居民为主,除此之外亦可作为青少年儿童以及自然教育活动的科普基地。当然,对于植物爱好者和尤其是植物设计师来说亦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学习场地。
图片分别于17.4.16和18.4.2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