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随笔20 月饼
长沙随笔之二十
月饼
月饼不晓得什么时候变成了奢侈品。
记得小的时候,湖南人吃的月饼是用纸包着的,几个一摞,用细麻绳子捆起。讲究一点,装个纸盒子,算是很客气的了。
月饼有麻月和荤月之分。所谓麻月,就是芝麻裹着的饼子。荤月是过了油的,有不同类型的馅儿,薄薄的一层一层皮儿,香酥酥的。那个时候要吃个广式的月饼是很奢侈的,因为这种月饼的馅儿有果仁或是新鲜水果,或是蛋黄叉烧馅儿。那个时候没有冰箱,也没有真空包装,货运没有现在这么便捷,长沙人要吃到广式月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风儿现在变了,月饼新潮一浪盖过一浪。长沙人对吃的事儿绝不会落后,月饼内容是不是变了?肯定。最有特色的还是包装,肯定是大变了的。
我的同学小妹elna在博客里写了《月饼盒子》一文,很有新意。这个小妹的观察很细腻,文字也很漂亮,结尾的话也很精彩。
但我以为,精彩的背后有些酸楚。她写道:
月饼的包装反映的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价格和价值完全背离。
这话儿确实很是深刻。
月饼这玩意儿,本来吃起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再千变万化也出不了新路子。月饼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传说,那不过一种传说而已。这玩意儿本来就是一种平民消费的物件。现在弄得莫名其妙,变得不是大众消费的食品,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交工具。中秋节前,哪个宾馆的大堂里不摆个展示的平台?那价格高得让人咂舌。有些月饼盒里还放了茶叶、红酒等等,刀叉也很讲究。这种消费太功利了,过了节后的月饼,原来包装精美、价格高昂的物件儿,顷刻身价大跌。何也?成不了礼品!不几天,月饼霉了扔了,多可惜。可见,月饼就是那么一回事。包装,商家的下作伎俩罢了。
我常常想,是不是应该推出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形式,将中秋国庆节的礼品网络化,非物质化。不就是表达个心意吗?来点高招何如?取代月饼,既能节约宝贵的食物和能源,又能反腐败。
把月饼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是不是那么一回事,但作为一种不理性的消费,长沙人肯定是没有过细思考过的。当然月饼包装的风儿,并不是长沙人最先发明的。
长沙人吃月饼,也有不在包装上做文章,而一味只讲味道的。这倒合乎长沙人的口味癖。那就是巣娭毑的月饼。
其实巣娭毑月饼,就是出自一个手工作坊,只是制作讲究一点。这个品牌除了炒作的缘故外,有一个成功秘诀,就是销售旺季定量生产,是标准的饥饿消费法则。这个策略,倒是让那些投机者钻了空子,居然有人在青天白日之下,竟然就在巣娭毑的作坊外面倒卖新鲜月饼。月饼还没有出炉,这些人先把货源控制起来,提价卖给远道而来的客户。这手工作坊的门外,还有倒卖排队号子的。这也可谓长沙一绝。无非是应对长沙人好吃好扎堆又不想浪费时间排队等候的心理。
巣娭毑前些年,一年就两个月做月饼,其他时候关门歇业,揣着赚来的大把银子外去旅游潇洒,等到来年再火她一把。
这两年,巣娭毑的眼光变了一些。
名牌大了,巣娭毑想做大品牌,要做成连锁店做成上市公司。不晓得是假冒她的品牌,或许是有人鼓动她,还真的有连锁经营方式出现。高明的策划者经营者出现了,巣娭毑的月饼讲究了包装,上了流水线生产。没有手工制作的那样纯粹,产量多了味道不再是以前的巣娭毑,似乎巣娭毑悄悄地退出了市场,变得无影无踪了。
吃月饼呀,还是原汁原味的好。什么包装呀流水线生产呀,那都是扯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