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松北村有个“谜”样的炉子,它在民国时候,有个不一般的作用

现如今,人们都看惯了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宝贝,于是就想去荒郊野外寻找古迹,切身体会历史的沧桑印记。比如,山西长治武乡县有一座残破的砖炉,虽然已经没有实际的用处,但在历史上却是一样十分神圣的建筑。据当地村说,砖炉在民国时期还依然有个特别的作用,究竟这座砖炉有什么奥秘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日常生活中,炉子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最早的柴火炉,到后来的煤炭炉,再到现在的燃气炉和电磁炉,不仅展现了火炉的发展历史,也更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象征。另外,炉子的作用也都五花八门,有的用来取暖,有的用来做饭,还有的用来炼钢炼铁……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烧东西的。从考古发现可以知道,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就已经发明了炉子,但您知道最奇特的炉子是什么吗?

其实,最奇特的炉子不在博物馆,而在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即山西武乡县松北村。从县城开车约40分钟便可抵达松北村,然后在村民的带领下走几分钟的羊肠小道,最后再沿着一条光滑的小路走到头就能看到这座奇特的炉子。炉子坐西朝东,为六角形,高约3.4米,看起来就像一座砖塔,但其东侧一面有两个开口,才表明了它的真实身份是炉子。

在炉子的正面,还有一块石刻的匾额,上书“焚字炉”三个大字,并且在背面还有一块石碑,上面的落款时间为光绪庚子年,算算时间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仔细观察,发现在炉膛内部还有石刻“天地命脉”四个大字,可见焚字炉对当地百姓来说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直到现在炉膛内还有焚烧不久的灰烬。或许您纳闷了,焚字炉究竟是干啥的呢?

据当地村民介绍,焚字炉完全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焚烧字的炉子,而字的载体是书本,因此焚字炉是用来焚烧书籍的。根据史料记载,焚字炉最早出现在宋代,到明清时期就已经十分普遍,不过有些地方也称之为“敬字亭”或者“惜字塔”,算是一种文人图腾崇拜的载体。在古代社会,文字和书籍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只有少数人才有读书的机会,因此他们读十分爱惜书本和文字,甚至可以用崇拜来形容,所以也就有了“敬天惜字”,“惜字如金”等类似的文字观念。

然而,书籍始终都是用来阅读的,所以时间一久也就免不了被弄烂,但此时读书人都不会将破烂的书随意丢弃,而是将旧书誊抄一遍,然后再将旧书丢入焚书炉中焚烧,体现了古人对书籍和文字的崇敬之情。值得一提的是,焚烧文字或书籍时也不能很随意,不仅需要有专门的礼仪,并且还有专门的地方,然后再选择一个良辰吉时,就如同一场盛大的祭祀。

在传统文化中,文字的出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相传仓颉造字时出现了电闪雷鸣的神奇景象,因此古人对文字总是顶礼膜拜。比如,在清代文集中有相关描述,古人会将用过的经书子集都收集起来,然后在焚字炉中封存七八年左右,最后再将其全部焚烧祭祀仓颉、文昌帝君和孔夫子等人,希望能得到庇佑从而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在民国时期,焚字炉还依然在频繁的使用,据说它还能给失明的人带来光明,只要他能坚持将带有文字的纸片丢入焚字炉焚烧。虽然这是一种封建愚昧的作法,但我们还是要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焚字炉,毕竟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好的。现如今,很多焚字炉都已经被毁,像武北村这样完好的焚字炉已经不多,它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也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

焚字炉虽然很普通,但它的存着让我们了解了一段鲜有人知的文化和历史,其价值和意义也都不容小觑。随着电子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书写文字变成了电子数据,但我们对文字的崇敬之心不能淡化,还要像古人一样惜字如金。

参考资料:

《话说汉字 看懂汉字的前世今生》作者:孟于翀,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