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小说)
1990年冬季
团里在军区召开现场会以后,举行了总结表彰大会,吴干事荣立三等功。当他走上领奖台接受军功章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政治处的另外几名干事走上台来,一一与之握手,由衷地表示祝贺。
吴干事非常激动,对于他来说,这枚军功章来得太不容易了。
就在现场会的前几天,吴干事还在连队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排长,突然一纸调令,他做起了政治处的干事。这不仅仅使连队的军官们有些莫名惊诧,就连政治处的一些干事也大吃一惊。因为政治处需要的是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能写能画的通才,而这名排长在他们眼里充其量是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至于写什么文章唱什么歌之类的特长,似乎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
“说不定是因为给主任送了两条三个五。”有些嫉妒者这样议论。
更令人吃惊的是,主任竟将军区在团里开现场会期间的两个主要任务交给了吴干事,一是写一篇团里怎样站领思想文化阵地的报告;一是组织一支业余演出队,在现场会期间举行一场文艺晚会。
这一决定是主任在处务会上宣布的,其他几名干事则协助吴干事的工作。这决定无疑是一枚炸弹,使得一些人的怒气不由得升起来。张干事是写了多年的新闻、总结报告的老干事,黄干事则是吹拉弹唱的通才,多少次的综合文艺晚会皆由他组织。而现在,竟让一个刚从院校毕业的、通信专业的、默默无闻的排长来担此重任,倒让他们来协助工作,令人不可思议。
幸好部队有一句口头禅,乃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于是,其他几名干事也没说什么,相互之间只是会心一笑,那眼神分明在说:“等着瞧!”
果不其然,吴干事在工作中出现为难的事,他刚到政治处,既没有写报告的资料,也没有写报告的用具。组织业余演出队,除了两名战士有吉他之外,一无所有。自然而然他要求助于别的干事,但他都碰了钉子。
“哎呀,真不凑巧,刚才最后一本给新闻报道组领走了。”当吴干事找黄干事领稿纸时,黄干事摊开双手,不无遗憾地耸耸双肩,其潇洒之态令人倾倒。于是,吴干事跑到文具用品店买了五本稿纸。
当他去找张干事要总结资料时,“我们办公室的资料从不外借!”张干事头也不抬地看着自己的报纸。吴干事看着那魁梧的身材,一动不动就使屁股下面的椅子吱吱发响,握了握拳头拿着笔记本到各个连队去统计。
离开现场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吴干事每天早上起来要为晚会排练,上午、下午则在各个连队“访问”,晚上要加班加点写材料,有时还有意想不到的事情打断他的工作。
“吴干事,帮我听听电话,我有点急事。”钟干事眯着小眼睛面带微笑,将吴干事拉进团值班室。临走还拍拍吴干事的肩膀,“年轻人,好好干,前途无量。我们老啰!”挤挤眼,摸着肥嘟嘟的臀部就往外走去。吴干事看着这位老同志的背影,苦笑着摇摇头,坐在值班室继续写材料。
军区现场会如期举行,兄弟团的政治部门的领导都来了,军区首长也来了。名曰现场会,必有过人之处,兄弟单位的领导用挑剔的眼神观看团里的每一个角落,听取每一项汇报。
“确实值得在这里召开。”这是每一个与会者的感受。晚上的晚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吴干事用小号演奏了《那波利舞曲》;用长笛演奏了《芦笛》;和战士们一起跳了爵士舞;演唱了《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在这场晚会上,吴干事将他的表演才能与编导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
吴干事正想着不久前的“往事”,忽然被一阵掌声惊醒,原来主任正在介绍他的情况呢。
“......吴干事是1989年广州通信学院毕业的大学本科生,他虽然是学通信专业的,但他是校军乐队首席小号,还自学了长笛、单簧管、长号等乐器。毕业后,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吉林文学艺术函授大学学习。组织经过详细考察,觉得他适合到政治处工作......”
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吴干事激动地望着他的直接首长,准备以新的姿态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作者系海南那大54440部队)
罗实点评:小说《一鸣惊人》,的确有点一鸣惊人,千八百字的篇什,写出了一种人情,一种世态,一种咀嚼不尽的情绪。作者像一个高级的摄影师,把生活之光牢牢聚在一次现场会准备上,寥寥几笔,人物便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