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鸣犊街道仁义堡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地处少陵原东坡,清水河西岸,西安火车南站东。南依龙渠沟,北与仁村相连。160多户,630多人。

相传建于明崇祯年间,最初有仁姓住此,得名仁家堡。后异姓人家增多,为表示互相团结,互敬互让,商定该村名为仁义堡。清嘉庆《咸宁县志》记为仁村堡。《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始名仁义堡。

明朝后期的地形地貌与现在截然不同,周边沟深林密,野草丛生,常有豺狼出没,一块形似龟形的土堡,头东尾西的盘踞在少陵原畔。相传有一位老道途经此地,叹曰:“此地乃金龟挂月穴也,真是块风水宝地。”当时正值李自成起义军大将张献忠部经长安南进途中,由于战乱,有位仁姓,落户于此土堡卯顶,依崖开凿土窑居住。取水于坡下的清水河,开垦周围的小塬坡,后娶妻生子,男耕女织,开荒种地,年复一年的发展壮大。北边仁村侯姓见此地条件优越,便于生存,遂南迁于此。随后有从西安瓦胡同迁入的崔家。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有李家从西安南郊金泘沱迁此,至今已十一代。

清同治元年(1862)正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后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等率部至子午峪,抵达长安引驾回(今引镇)时,途经仁义堡逼近西安城。清廷西安副督统乌兰都率兵从三兆进发,都司张鹏飞等从韦曲进击,四月十八日双方战于红沟岸、三兆一带。战乱后有杨姓人落户于仁义堡。四大姓氏共居土堡之上。共同开荒种地,发展农耕,选有堡丁,管理统一事物。由于有了一定的财力积累,便开始规划堡子。在北沟处坐北向南开凿20孔土窑,坐西向东开凿25孔土窑,堡中有一东西向大道,有东西两座城门楼,中央偌大一片开阔地就像一个足球场,四周分布着住户。户与户之间无围墙,全堡就像一家人,堡子修有城墙,城门楼上有土地庙一座。

该村东坡下有一古庙——梵王宫。清朝末年堡子里的财东家,侯姓、崔姓、杨姓中的长者,在一起商议修建梵王宫,祭祀牛爷、马爷,后复塑三大菩萨。庙整体基本完好,供奉菩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逢年过会,庙里总是门庭若市,众信徒烧香磕头,祈求菩萨保佑。

该村的地,东岸、村北、北甸、柿树园、上井、南斜一块又一块肥沃的土地养育着仁义堡村的父老乡亲。科学种田,发展多种经营,养殖、种植一起上。

该村传统手工业是制箔子,用苇子、秫秆等做成帘子,20世纪70年代十分兴盛,远销西安周边各县,手工制蜡业和毡厂也风靡一时。

1983年实施整村搬迁,由老村向西迁移。精心策划,平房和瓦房交错有致,地基统一水平,规范修建,形成两横七纵的格局,是鸣犊农村建房的一面旗帜。半引路从村中穿过,两边商铺日益剧增。1960年村中筹资建仁义堡小学。每年高考,录取者2—3人,多则7—8人,还有一年考上了12人,如今村中有近百名大学生,有七八家的大学生达3—5名,其中研究生十余名,成了远近闻名的“举人村”。村中不断拓展求知求学氛围,对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奖励。

李俊猷,少年时代师从关中大儒牛才子(牛兆濂),是牛才子的得意门生,学得满腹经纶,青年从军,曾在黄埔军校七分校任秘书。回乡后在村里兴办私塾,十里八乡的孩子都到此念书,为本村的教育发展开了先河。

(崔振宽)

崔振宽,生于1935年,其父崔百川、祖父崔生辉都是书香门第出身。崔百川民国时在古城西安有字号,是古城大名鼎鼎的雕刻艺术家、书法家。崔振宽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多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等收藏。曾出访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进行学术交流,举办画展。2002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气象苍茫——崔振宽山水画巡回展》。

鸣犊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北部。东邻炮里街道和魏寨街道,南靠引镇街道和蓝田县史家寨镇,西连大兆街道,北接灞桥区狄寨街道,总面积43.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鸣犊街道下辖18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7个行政村 。2011年,鸣犊街道总人口38958人,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90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2亿元,各类存款余额3.8亿元。

北宋、元、明记为鸣犊镇。

清设鸣犊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曾设鸣犊区、镇、乡、联保等。

1949年,设鸣犊区鸣犊镇。

1951年,为鸣犊乡。

1958年,成立鸣犊公社。

1966年,改名东风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改设乡。

2001年1月,将马兴乡并入鸣犊镇。

2008年5月,撤镇设立鸣犊街道。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