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 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海”代指哪里?如果以为是黄海就大错特错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名称,相对比较直观易于理解,而关于“淮海战役”的名称由来,军事爱好者大多有所错觉,以为是战场集中在“淮河和黄海”之间广大地区的缘故,其实谬也。需要注意的是,淮海战役最初的战役构想之规模,也并非后来那样150万大军的对决。
剧照
淮海战役的战略规划,在我军内部有“小淮海”和“大淮海”之分,而其战役名称的由来,是与“小淮海”的作战计划直接有关。早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的1948年9月24日,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将军就致电西柏坡,提出了“小淮海”的战役思路。
所谓“小淮海”的战役设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华野苏北兵团攻击和夺取“两淮”(淮阴、淮安等地区),并乘胜解放高邮 、宝应等城市,华野主力则保持在运河两岸地区机动,随时歼击可能来援之敌;第二阶段动用若干主力纵队解放“海州和连云港”,之后华野全军即转入休整。
剧照
现在真正清楚了吧?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命名,就是以战役两个阶段的目标各取一字组成的。此时位于海州与连云港地区的国军主力,正是黄百韬第七兵团,司令部设于海州。也就是说,黄百韬才是“小淮海”的主要战役目标,早已经被华野盯上了。
那么又是怎样从“小淮海”发展成为“大淮海”的呢?这是源于敌情的变化。原来,杜聿明调任徐州前进指挥所主任后,认为徐州战区的部队过于分散.,尤其是黄百韬兵团孤悬大海之滨,难以形成集中作战的态势,遂令第七兵团放弃海州向徐州靠拢。
剧照
1948年11月5日,黄百韬兵团12万人从海州向西转进,华东野战军闻讯即以主力南下截击,否则让该兵团跑到徐州,与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合兵一处,可就不好打了。不过,既然黄百韬主动放弃了海州和连云港,实际上我方“淮海战役”的名称从一开始就不那么名符其实了。
华野主力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拦截并包围了黄兵团,徐州之敌随即出动邱清泉第二兵团和李弥第十三兵团救援;配合华野作战的中原野战军则攻克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辎重基地、补给线要点蚌埠的联系,南京方面又急调黄维第十二兵团从华中驰援,企图夺回蚌埠之后再增援徐州战场,这仗就越打越大了。
剧照
于是计划中的“小淮海”演变成为以徐州和蚌埠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大决战,解放军两大野战军60多万主力协同作战,共同迎战国民党军队七个兵团(含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近80万人马,几乎是一锅预料之外的“夹生饭”。而最终的结果,是华野和中野硬是全部吃下了,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关于淮海战役的具体进程,以及双方的战术得失,之前多有相关文章,本文就不赘述了,重点解释“淮海战役”名称的由来和演变。而根据战场的实际发生范围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军方面称为的“徐蚌会战”其实更贴切一些。
剧照
|
|
【军事史林】公众号 QQ号 : 12002951 微信号:hou6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