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那么多的“可是”,毁掉你那么大的“野心”
文/小宋老师
01
一位学生过来找我咨询。
学生:“老师,我对未来感到很迷茫,你能不能帮帮我?”
我:“恩,你感到很迷茫,是因为你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吗?”
学生:“我有目标啊。我想学编程,然后去做游戏开发。最终,我想开发出一款超级棒的手游。”
我:“哦,不错,很有野心嘛!那你既然有目标,为什么还会感觉迷茫呢?”
学生:“可是,像我们这种二本学校毕业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优秀的公司啊!如果进入不到优秀的公司,就没有办法和优秀的团队一起开发游戏了啊。”
我:“哦,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是不是二本的学生就真的没有办法进入优秀的游戏制作公司了呢?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你是否能够找到例外的情形呢?”
学生开始陷入了沉默。我没有刻意去打破这种沉默,因为我知道沉默就意味着思考和转变正在慢慢发生。
过了一小会儿,学生打破了沉默:“也许二本的学生会有机会进入好的游戏公司,可是这种几率太小了啊。”
我:“想要有所成就,走哪条路都不容易。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这一点上你已经超越很多人。要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具体探讨一下,如何才能逐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戏软件开发人员?”
学生:“可是,老师,我根本就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啊!”
我:“哦,据我所知,学校有相关的转专业政策,你可以考虑转专业啊?”
学生:“可是,老师,转专业很难啊,需要参加转专业考试,同时对第一年的学习绩点也有很高的要求,万一转不成专业该怎么办?”
我:“转不成专业,你依然可以在不耽误所学专业的前提下,参加相关的培训或者是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啊。”
学生:“可是,老师,这种考证培训通常需要花很多钱,而我只是一个穷学生啊!”
面对这么多的“可是”,我一时语塞,感觉自己的心好累。
02
前些日子,有人在网上向我请教问题。
提问者:“老师,我是一名乡镇上的小学老师,干了五年了。我感觉周围的环境太封闭,没有任何挑战性。我对教学也没有什么兴趣了,因此想去市区重新找一份工作,您觉得可行吗?”
我:“你有一颗想要追求更好生活的野心,说明你不甘平凡,这点很好。既然你已经挣扎五年时间了,相信你各方面应该考虑都比较成熟了。而且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相比,工作五年的你,也一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即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生活也不会过得太艰苦。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以大胆做出决定,去市区找份工作,慢慢起步,去过你想要过的生活。”
提问者:“可是,老师,我对自己的能力没啥自信。我担心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去了市区之后根本就没有办法养活自己,该怎么办?”
我:“哦,那你就再多给自己一段时间,骑驴找马。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或打磨自己的一项核心技能,等到有了一技之长之后,再去跳槽吧。”
提问者:“可是,老师,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打磨哪一项技能啊?我曾考虑过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但又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一行,我该怎么办?”
我:“哦,适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师,要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决定。我建议你去读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然后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感兴趣再做决定。当然,你也可以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班,接受一些专业的指导,建立一些这方面的人脉。这种方法或许更加直接一点,可以更加的快速解决你的一些疑惑。”
提问者:“可是,老师,我听说报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班通常都会很贵。万一我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师,培训费岂不白白浪费了!”
面对这么多的“可是”,我一时语塞,感觉自己的心好累。
03
各位亲,不知道读到这里,你是否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当我在和这些喜欢说“可是”的来访者进行交谈的时候,每当来访者说完一个“可是”,我就会觉察到自己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或者是一种深深的疲惫感。
因为我感觉自己的种种积极尝试,都被来访者那么多的“可是”给拒之门外了。
在长期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这种感觉并不陌生。这种善于说“可是”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两种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首先,善于说“可是”的背后,是一种自卑的心理在作怪。
那些善于找借口的人,在骨子里往往是一个自卑的人。那么多的“可是”背后,实际上就是一个自卑的人在通过找借口的方式来维持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找借口的潜台词就是:你不能怪我的能力不强,我之所以无法实现目标是由于某种客观条件限制所造成的。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善于找借口的人,好像都有很大的野心,看起来并不自卑啊?
其实,我们可以把野心看成是自负的一种表现。自负和自卑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办法客观的认识自己。而自负只不过是对自卑心理的一种过度补偿罢了。
其次,善于说“可是”的背后,是“逃避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
只要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那些总是在说“可是”、不停的在为自己找理由的人,根本就不想真正的去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在逃避问题。
不管有多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总能快速的找到理由去否定这些策略。他们排斥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去改变现实。
“逃避问题”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斯科特.派克曾经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曾经指出: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有的逃避问题者,宁可躲藏在头脑营造的虚幻世界里,甚至完全与现实脱节,这无异于作茧自缚。”
04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才能摆脱总是喜欢说“可是”的思维方式。
问题的答案隐藏在下面这道选择题当中:人生有两种痛苦——“逃避问题所带来的痛苦”和“直面挑战所带来的痛苦”。在生命的旅程当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从这两者之间选择一种痛苦去承受。
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下面,就让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两种痛苦吧:
第一种痛苦是“逃避问题所带来的痛苦”,这是一种消极的痛苦。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消极的痛苦呢?因为当你逃避问题的时候,问题会一直摆在那里,无法得到解决。虽然你可以不断的说“可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做出改变。但是最终的结局就是,你退到无路可退、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而且这种痛苦演变成心理问题的概率非常大。
第二种痛苦是“直面挑战所带来的痛苦”,这是一种积极的痛苦。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积极的痛苦呢?因为你已经开始动手解决问题了,虽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的潜力得到了发挥,你的能力在得到增长,你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简单总结一下:人生有两种痛苦,你可以选择消极的痛苦——不停的说“可是”,退到无路可退,最终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你也可以选择积极的痛苦——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经受种种磨练,最终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相信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这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