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智狐》

【原文】

沧州刘士玉孝廉①,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②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③。”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④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注释]】

①孝廉:汉武帝时设立察举考试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明清时用来称呼举人。

②知州:官职名称。平原:清属济南府,今山东德州市。刘备曾任平原县令。

③取困:自取尴尬

④曹:辈

【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阅读理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有书室狐所据

(2)公爱民

(3)公

(4)董狼狈

2、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被(2)然而(3)停止(4)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2、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和。

【解说】

撇开这里的迷信忠孝思想不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做人做得正,非但邪气不浸,鬼神怪异都会望之逃避。所谓表里如一,不作伪作态;不存私心杂念,襟怀坦荡。像董思任那样,做官颇爱民,亦不取钱,这样的官照理说是好官了,然而,他爱民是为了好名,不取钱是为了防祸,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自己,所以狐狸虽不敢击他,却敢骂他;而仆妇遵孝道,诚心诚意,举止纯朴,无矫揉作态,一是一,二是二, 不存私心,连鬼神都避之,狐狸哪里还敢击骂呢?世上许多达官贵人,其实都比不上刘家粗蠢的仆妇的。人生在世,是祸是福难以预测,但是,自己正义凛然,不谋私利,即使不能得福,起码能够避祸。不谋私利,恶势力即使想肇祸于你,也无从下手;相反,贪图名利,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点,也常常是肇祸的种子。此狐狸所语虽是“胡言”,倒也很有道理。

【相关名言】

百事坦直, 卑鄙之人就远远走避。

——英国·布雷克

心体光明, 暗室中有青天; 念头暗昧, 白日下有厉鬼。——洪应明

天大地大,孝心最大。

【感悟】

我若在场,倒想问问狐妖:“刘大人爱民廉洁是因贪名畏祸,而非出自本心。但若刘大人因此一生爱民,不贪污受贿。请问他是不是个好官呢?”

人本就应该心存敬畏,才可抑制心中恶念。毕竟无欲无求,悲天悯人的圣人菩萨是少数。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凡人,本身就是苛责,又有几人能达到。凡人行为上能接近圣人就已难得,还要苛求他们心中成圣吗?若是善行都得不到鼓励,怕是以后连善行都少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