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留给家长的最后机会:这7件事,家长一定要做到!

之前,叶子老师有收到一位家长的问题,她说:

初二男孩,不听话,不写作业,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在学校也是经常迟到,老师说不爱学习,咋办?

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遇到这种问题,原来乖巧懂事的孩子忽然变得脾气大、暴躁,原来很自律的孩子变得不讲卫生、邋里邋遢。

这就是青春期孩子的典型特征,他们有了十二三年的人生经验,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大人灌输的道理,毫无疑问,两者冲突之后,孩子一定会产生自己的想法。

如果前面的十来年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很有可能孩子这个时候就会故意跟父母“对着干”

特别是今年疫情上网课期间,“家族大吵”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心理学家刘亮博士曾经概括过青少年的典型心理:

当你们想让我认同你们的观点或需要我的帮助时,应该好好跟我说,而不是直接命令“你应该……”或者“你去……”。
我有时候说“我不想在这个家待下去”、“我想死”这些话时,其实内心真正的想法是:我想要你们能够停下来,听听我的想法和需求,而不仅仅是觉得我矫情。
我不希望你们一切都是“为了我”,你们完全可以为了自己而活,不用为了照顾我,不辞辛苦地做饭;也不用为了我,非要忍受对方不离婚,我希望你们在家里是舒适而自由的。

青春期,要把控制感还给孩子

台湾影后张艾嘉曾经也跟其他的妈妈一样,望子成龙。

在儿子的衣食住行上,绅士气质拿捏地死死的。

4岁的奥斯卡就可以说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语,穿礼服,吃西餐。

5岁被观众和媒体称为“小天才”,6岁成为炙手可热的台湾第一童星。

因为过于出名,奥斯卡9岁时曾遭绑架。绑匪打来电话,“你儿子在我们手上,准备两千万现金,否则撕票。”

最后,在九龙重案组的帮助下,奥斯卡终于获救,但也因此患上了自闭症和抑郁症。

从那以后,她停掉了所有工作,抽出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奥斯卡,并改变了对儿子的教育方式

牛排不吃了,想吃汉堡我们就吃汉堡;

西装不穿了,t恤牛仔,怎么舒服怎么来;

也不再要求儿子学画画,想和同学一起在家里闹就闹吧。

这样一来,儿子真的快乐起来了。有一次他们去埃及玩,母子俩共骑一辆骆驼,奥斯卡忽然对张艾嘉说了一句,“妈妈,谢谢!”

这句话让张艾嘉热泪盈眶:

“我让他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他没谢我。我让他成为当红童星,他没有谢我。我倾家荡产去交赎金,他没有谢我。可在落日余晖的大漠里,他由衷地感谢我。”

张艾嘉和儿子

家长们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如果孩子将来想要拥有好的生活,就要在小时候考高分,有优秀的特长。

可是,有排名就会有赢有输,而且输家肯定比赢家多。

这种错误观念的结果,往往不是孩子被逼得太过焦虑,就是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了所有可以尝试的可能

网友@Vivienne曾说:

我就是在父亲强烈控制下长大的人,十多岁了连我早上穿什么袜子都要安排。真的对一切命令、要求和权威都很抵触,跟很多权威人物如老师、上级、长辈都无法有很好的关系。

青春期表面顺从其实叛逆严重,以前还不明白根源何在,以为是任性。我跟我父亲的关系是小时候我害怕他,长大了我看不起他。

人是唯一有控制感的动物,放到孩子身上,它也是孩子建立安全感、自信和自律的基础。

只有把控制感还给孩子,他才能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青春期问题,源于爱,也终结于爱

电影《不可思议小姐》中,13岁的欧若拉,是一名留级一年的初一生。

和普通的初中生一样,她的日常就是:

学习成绩吊车尾,被语文老师讲“你太令我失望了”;

为了维持和同学的友情,拒绝了学长的乐队邀请;

家里还有一个厉害姐姐和学霸妹妹,自己总是被叫去做家务的那个;

当她在饭桌上表达了自己的不开心之后,睡前不小心听见了父母开玩笑的吐槽:

“要不送她去寄宿学校吧,最起码不用看她那张臭脸”。

代入感太强了,这句话真的能记一辈子。

当然,在经历了离家出走、跟父母大吵好几架之后,电影给了主人公一个圆满的结局。

欧若拉加入了自己一直想去的乐队;

作文得到了新老师的认可;

影片最后,她站在台上为妈妈唱歌,表达了对妈妈的爱:

也明白了,如果我开始爱他们,我的生活就会有所不同。

就像网友@小浣熊说的:

从成年人的眼光看,小孩子都是自己作的,但是谁没有过这样内心急剧变化开始怀疑家人、社会、自己,以及幻想着恋爱和不存在的痛苦的片段?

孩子为什么叛逆,因为找不到自己。

青春期问题一旦发生,父母首先改变的,就是自己的认知,他们比平常更需要“爱的表达”。

只有“不受控制”的爱,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我是被爱着的”。

青春期的6个阶段

乔西·西普在《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将青春期分成六个阶段,来更具体地分析不同阶段青少年的行为和需求:

11-12岁:天真多变,缺乏安全感。是建立有效决策、权衡利弊和思考其他观点能力的关键期。

12-14岁:好奇,易怒,不稳定,开始追求自我。会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来结交朋友,在妥协中学学习跟朋友相处。

14-15岁:合群,冲动,喜欢寻根问底。底线的确立期。

15-16岁:叛逆冒险,勇于尝试,青少年在这个年纪对危险活动的兴趣最为高涨。

16-17岁:标新立异,理想化,不切实际。独特的才能和性格特征,在这个时期展现明显。

17-18岁:能跟大人坦诚地讨论问题,不说谎话,高估自己的能力,很难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

青春期,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1. 改变位置和态度

孩子在家里需要的是亲爸亲妈,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当老师的人。

不要老想着教育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把家里搞乱了,孩子也知道要收拾。上学衣服穿少了,冷了,下次自然就记得穿了。家长一直重复命令,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来源自微博@语文指挥中心

家长们都是为了孩子好,想让他们少走弯路,即使如此,也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给孩子选择、给孩子建议,而不是操控孩子。

2. 放手,但不放弃,不放纵

分清哪些是孩子可以自己试试的,哪些是底线,不能触碰的,提前跟孩子讲清楚。

当孩子遇到迷茫时,你可以告诉他们,没有必要现在就弄明白整个人生

3. 用聊天的方式跟孩子保持沟通

相比说话的内容,这个时候的孩子更在意我们说话的方式,是温和真诚的,还是高高在上的。

回到开头那位家长的问题,我问她,关于不写作业的事情,你跟孩子好好沟通过没有。

妈妈回答,我沟通过了呀,完全没用,耳朵硬的跟铁一样。

我继续问是怎么跟孩子说的,家长:我跟他说过很多次了,你一定要先把作业完成,再干其他的事情。

你看,问题就在这里,这位妈妈的沟通完全是单向输出,信息在传达到儿子心里之前就已经被屏蔽了。

什么是双向沟通?

双方之间要有交流,你要从交流中得出孩子为什么不想写作业,是不会做还是不喜欢这科的老师?如果不会,是上课没听懂吗,是从哪里开始不会的?需不需要课下上补习班?

如果孩子一聊到这个问题就回避,很有可能就是孩子之前在这类问题的交流中没能得到良好的反馈。

4. 帮孩子找到除了父母之外的支持资源

支持资源,是指当遇到挫折时,可以调用的、帮他渡过难关的渠道。

亲人,朋友,有归属管的良性团体组织,事业,兴趣,信仰等都属于支持资源。

青春期的孩子有更强的社交欲望,和更强的好奇心。

当孩子有关系很好的朋友可以诉苦,有热爱的兴趣可以转移注意力,当他遇到困难时,就能比较好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压力。

5. 恋爱教育

在这一点上,家长可以敏感一些,多观察,多思考,发现蛛丝马迹不一定要马上处理,多想一想再行动。

不管孩子有没有谈恋爱,这两个问题都是家长要考虑的:

我要如何拓展孩子的恋爱认知?

我希望孩子的行为是怎样的?

再以聊天的形式,跟孩子探讨择偶的标准,恋爱的意义,家庭的责任等等。

6. 不要因为孩子学业繁忙,就剥夺让孩子生活自理的机会

做家务不仅能够勾起孩子对食物的兴趣、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孩子理解爸爸妈妈的辛苦。

一心只让孩子学习,十指不沾阳春水,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可能会指责「我什么都不让你干,光学习你都学不好」,孩子更受伤了。

《少年说》里一位同学吐槽自己在家经常做家务:

妈妈的“反击”更有力:

至于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可以参考下面的内容。

10-13岁:

洗碗、做简单的饭、使用洗衣机、倒垃圾、帮父母照顾婴儿。

14-17岁孩子基本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家务活:

清理冰箱、帮助清理厨房和浴室、整理物品、单独照顾宠物、独自出门购物等。

7. 当孩子真的出现青春期问题时,不要刻意寻求立马解决问题的办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并不是突然出现,而是经年累月形成的,在解决的时候也不要想着一蹴而就,要带着足够多的坚持。

没有立刻就能见效的药方,家长也要针对自家孩子的情况不断摸索。

最后,用刘墉《叛逆年代》的一段话来结尾:

如果说,儿子是一叶小舟,老子就是舵手,为儿子导航,放手但是不放纵。

对于叛逆年代的孩子,需要这样的父母。放开手,让孩子去寻找自己,找到的,才是自己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