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中秋丨广味中秋的“正经”打开方式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而中秋节挂灯和吃月饼始于明代。相传是元末中原地区的农民以月饼包纸条传递信息,以挂彩灯为号起义。后来这种风俗传到珠三角,意义大变,中秋节食月饼和圆形的应节水果如柿子、沙田柚其寓意是家人“团圆”,而挂彩灯被称为“竖中秋”。
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拜月光一般由家庭的女主人主持,在家中天井、或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供桌(八仙桌),贡品除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等着月上中天,就举行拜月仪式——对月焚香礼拜。礼拜仪式后,就邀请家人围坐于供桌旁边,聊天、赏月、吃贡品。
有歌仔唱:“八月十五竖中秋,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楼上吹嘀嗒,有人楼下皱眉头。”
中秋之夜,每家每户将灯笼系在竹竿上,安置在屋顶或大树上,俗称“竖中秋”或“树中秋”。树起的灯笼烛光闪烁,如繁星点点。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市民住进了高楼,竖灯笼的习俗越来越淡。虽然不再竖灯笼,但玩灯笼还是小朋友们的中秋节必备节目。
60后的童年是橘子灯、萝卜灯、碌柚灯,就是将橘子、白萝卜或柚子挖空,在里面点上蜡烛。70后的童年时代是玩各种纸灯笼、走马灯、小烟花。80后的童年玩的是塑料电音乐灯笼和放烟花。90后开始就与放烟花无缘了。
在珠三角中秋的饮食习俗有吃芋头、菱角、柚子等。芋头、柚子是应节食物,用来祭拜祖先、拜月光,而且还讲究好意头。芋头,粤语的发音“护头”,是寓意辟邪消灾,保佑家人平安。而中秋节吃菱角寓意孩子长得聪明伶俐。
此外,中秋节里小孩子会吃“猪仔饼”(又称“猪笼饼”),寓意小孩长得白白胖胖,如小猪般健康。以前猪仔饼是一种中秋才有得吃的食品,用做月饼皮的料捏成一只小猪形状的饼,烤成焦糖色。用竹篾做成的小猪笼,里面装着烤好的饼,小孩子觉得又好玩又好吃。
有歌仔唱:“添香添蜡烛,赚钱赚满屋,养猪大过牛,养牛大过石门头......”
这是村子里小朋友舞龙的歌谣。长辈在中秋节当天用大榕树的枝干树叶扎成一条小龙。用带丫枝的树枝若干支分别叉起龙头、龙身和龙尾。晚饭后,在龙头点上一堆红蜡烛当眼睛,龙身上插上香。然后小朋友们就撑起小龙,一边唱着上面的歌仔,一边到各家各户去舞龙了。各家各户都会热情邀请小龙进入客厅,然后给龙添上香和蜡烛,发个红包。孩子们就唱得更起劲了。收了红包,龙头会向着主人家中的神位点三下头,以此为答谢。
参考资料:
金羊网-新快报
佛山电视台新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