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07):高古玉阴刻线砣刀技法

一夫之

高古玉阴刻线砣刀技法带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高古玉的鉴赏者来说,把握这个砣刀技法的特征,对高古玉辨真识仿大有裨益。

高古玉的砣具阴刻线,在刀法的基础上形成技艺。

(一)高古玉砣具阴刻线的刀法

高古玉砣具阴刻线的刀法主要有两种:

1、直砣:直砣(刀)是玉作阴刻线的主要刀法,以加工玉件所需雕刻的部位垂直于砣(刀)头前,转动砣具切入玉件产生刻痕,这样的加工方法就是直刀(砣),标准直刀所留下的砣痕:下刀(落砣)深而陡、收刀(起砣)浅而缓,形如“柳叶”或“橄榄”(图1),直砣的功能在于:以切割的方式对加工玉件进行雕刻。

图1-1

下刀点A处:工具与玉器接触的瞬间,为不让工具或玉器滑开,通常用力稍大,因为,此处较为深陡。

收刀点B处:收刀时,线条基本已完成,是收回力道的时候。因此,此处呈现较为缓浅的现象。

图1-2

砣痕状态:沟边C:阴线与器表的交接处;沟璧D:器表与阴线底部的中间带;沟底E:阴线的底部。(田园玉翁注:以上2图,大家抄来抄去,都没有说明白)

2、斜砣:实际玉作过程中,或者由于工匠的技法水平无法保证始终直砣状态,或者由于雕刻效果的需要而稍微改变砣切方式,所以加工件界面与砣(刀)头产生偏差(非90度直角)的斜砣(刀)在高古玉中也是常见的刀法之一,斜刀倾斜的角度实时调整、变化多端(图2),斜砣的功能在于:以切磨的方式对加工玉件进行刻磨。

图2-1

图2-2

图2-3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斜刀不包括西周大斜刀——坡刀,西周一面坡刀技法另有其自身的作工特征,另作专题介绍。

(二)高古玉砣具阴刻线的刀技

1、单刀:古玉有许多线纹本来很短,从而使砣刻的行程也比较短,从下刀到收刀可以一砣完成;古玉中似这样的单刀阴刻线非常之多,单阴刻线由于砣具自由行程短的原因,刻出的效果都是直接、干脆利落、刚劲挺拔(图3):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2、续刀:而古玉中更多的线纹则是长线,原则上古玉的长阴刻线都是由短阴刻线一砣一砣接续而成,所以又称为“接砣”。真品高古玉的阴刻线皆应有“续刀”或者说“接砣”痕迹(参见《古玉学步(12):古砣工艺恁多高,莫忘阴线藏接刀》)。

接砣功夫直接反映了玉作工匠工艺水平的高下,也直接影响着古玉艺术收藏价值。

玉作工匠工艺技能高超的,工艺精、腕力劲而稳、每一砣痕的自由行程长、接砣精准而使接砣无痕,一气呵成,似乎接砣不存在了(图4);其实接砣是必须的,特别是长弧线。

图4-1

图4-2

图4-3

图4-4

而工匠工艺技能一般的,则稳劲不足柔弱有余、砣线的自由行程较短、接砣出现偏差,难免有或者错刀补救、或者走线偏弱的情况(参见《古玉学步(99):接砣精准显刚劲,些微偏砣微调整》);接砣的痕迹明显,常有非正常歧出(图5)。

图5-1

图5-2

至于雕刻眼部的圆线或者弯转的弧线,都是由接砣完成(特别小的眼睛管钻除外),则砣片冲出细小的界面、正常歧出是必须的(图6)。

图6-1

图6-2

3、拖刀:严格的接砣应该一砣一砣首尾相续,但实际玉作中,时有发生砣具“起而未起”、半砣状态一笔带过的情况,这就是“拖刀”;拖刀加长了砣机的有效行程,两砣之间的接续呈现出“藕断丝连”的状态(图7)。

图7-1

图7-2

图7-3

文章来源: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0)

相关推荐

  • 玉剑探源(二)

    明制战汉式西王母信仰虎图腾崇拜道教法器--古玉剑 一柄玉剑(见附图1,以下简称"此剑"),通长63.5厘米,重1160克,通体由剑首.剑茎.剑格.剑鞘.剑身五部分组成.和田青白玉雕 ...

  • 古玉学步(193):良渚刻线呈沧桑 附着沁蚀显包浆

    良渚文化在工艺上的神秘之一就是良渚的阴刻线(参见<古玉学步(130):良渚文化阴刻线真仿揭秘>),良渚文化玉器的阴刻线带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特征(图1). 图1-1 ...

  • 古玉辨别之,新老阴刻线的特征

    可以推想古代玉工会发现,当阴刻线足够宽时它的线底如果不打磨的比较光滑,要是陀痕刺目,甚至露着白茬,那在视觉上是很难看的,甚至在某些古玉上这种线底抛光更强的宽阴刻线,还成为一种刻意的装饰手法,最典型的就 ...

  • 古玉学步(79):高清大图赏辨良渚真仿阴刻线

    一夫之 5000年多前的良渚玉器,1毫米内刻画了3到5条线. 用的什么工具?肉眼如何微雕?简直不可思议,至今仍然是谜.所以良渚阴刻线依然是神秘的(图1). 图1-1 图1-2 图1-3 都不知其所以然 ...

  • 高古玉馆藏半成品(阴刻线学习标本)

    中华文明五千年,而古玉史却有八千年历史,历朝历代皆有其特征的古玉诞生与繁衍,每一件古玉皆涵盖着当时的人文地域以及科技文化,熟知古玉史,便是熟知了中华文明史 如上图所见,有收藏经历的朋友们都能看的出来, ...

  • 古玉学步(130):良渚文化阴刻线真仿揭秘

    良渚文化在工艺上的神秘之处就是良渚的阴刻线(参见<古玉学步(69):浮雕阴刻良渚纹工序严谨如传神>),良渚文化玉器的阴刻线带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特征. (一)良渚玉器 ...

  • 古玉界:高古玉的沁色之美(一)

    虎纹玉璧 西周 直径16.1.孔径5.9.厚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体扁平,玉料边缘有残缺口,呈不规则圆形,但在纹饰设计时巧妙避开.器两面纹饰相同,内外沿有一宽边, ...

  • 古玉界:高古玉的“色”相

    古玉沁色之美是每一个喜欢古玉收藏的朋友都能感受到的. 古玉的沁色是多姿多彩的,无定律可言.尽管这样,我们的前辈还是总结了古玉沁色有"十三彩""二十六色"等美誉之 ...

  • 古玉界:高古玉要这样看才过瘾(一)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

  • 古玉界:高古玉要这样看才过瘾(二)

    玉主佩 西周,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由204件组成,下端的两个玉雁,最引人瞩目 玉牌联珠串饰 西周,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于墓主胸部右侧 玉牌联珠串饰 西周,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31号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