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冯巩豪宅内景引热议:人活到极致,就是朴素与克制

Mar.

12

“人们往往把朴素误认作浅显,又把华丽误认作丰富。”

作者 | 言偃

来源 | 精读(jingdu999)

01
前段时间,冯巩在某社交平台分享了一段宠物的视频。
视频曝光了冯巩的别墅居所,独栋别墅,还带有大院子、阳光房。
可网友也发现冯巩的“豪宅”,并没有富丽堂皇,反而非常亲民朴素。
房屋内部装修是简单的中式风格,没有太多华丽的摆设,四处散落的纸壳箱更接地气。
甚至左侧大门,还有一块明显掉漆,凸显时光印记。
而面积不小的院子更是被冯巩当成了菜地,分隔的多块区域被种上了不同的蔬菜瓜果。
造价昂贵的阳光玻璃房,也只布置了简单的铁艺架,种满各类花草。
放眼望去,整座豪宅就像最最普通的民居,没有一丝奢华风,简单而平常。
大众印象中,冯巩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却鲜有人知道,冯巩其实出生名门。
他的曾祖父是北洋军阀冯国璋,母亲是汀流河刘家后代,电视剧《闯关东》借鉴的就是她家历史。
明明拥有显赫家世,却从未炫耀;明明有名望有地位,每次被人偶遇不是在街头就是在路边摊,还热情配合路人拍照。
如此低调简朴的冯巩,让我想起一句话:“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半罐子晃荡,满罐子不响,越是没本事的人,越喜欢用鲜花着锦的繁华衬托自己。
而越是厉害的人,越懂朴素的力量。
02
前阵子,抖音发布一条处罚公告,宣布封禁近4000个账号,其中就包括一批炫富者。
你很难想象,有些所谓网红为了“炫富”已经夸张到了什么程度。
单手开车,露出名表,名车的方向盘,再配上一些图文无关的话,已经是最低端的方式。
有人故意坐着玩具车在马路上开,等音乐一变,车子也变成真车大G,横停在马路中间压着双实线。
打着分享家居装修经验的幌子,把家里所有昂贵装饰都打上价格。
更有专门为炫富而生的账号,随机采访路人:“你身上的穿搭值多少钱?”
热门视频中,一名全身奢侈品的女生,淡定从迈凯伦上走下,脖戴宝格丽,肩背香奈儿。
当博主算出她全身价值400万后,她突然神来一句:
“男朋友开的劳斯莱斯比我贵多了。”
看上去似乎是富人们的普通日常,却被人扒出大部分都是摆拍。
那些人为什么明明没钱也要“拼单”炫富呢?
除了虚荣心,更重要的是炫富可以揽粉,等收获大量粉丝后,就可以开课收割一波韭菜了。
就像那个号称“全网最年轻女董事长”的姑娘,日常把自己打造成白手起家的女富豪。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哄骗无知者做代理,赚黑心钱罢了。
其实仔细想想就能发现违和之处,一个靠自己年赚上亿的人,哪有时间在网上花式炫富。
“穷人”乍富,才会克制不住爱“秀”的欲望。真正的“富人”,从不刻意张扬,反而追求朴素低调。
比如捐款几十亿,却从不在意排场的周润发;
身价千亿,却在深夜独自排队等车的任正非。
还有那个白发苍苍,白衣黑裤,拎着白布袋步行上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李俊贤。
《人间有味是清欢》里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静水流深,这看似深邃的天地万物,其实简约朴素,平凡安然。”
深以为然。
人活到极致,不是华丽和肆意,而是朴素与克制。
03
在这个越来越高调浮夸的时代,3条建议,送给想要克制欲望、追求朴素的你:
①认识饿鼠效应
作家柏邦尼提到,在她二十几岁的那几年,胃口好得出奇,从来不知道节制为何物。
每天深夜和朋友在烤串摊相聚,喝酒吃肉、肆意欢笑;
在家里研究各种食谱,口水鸡、糖醋排骨、干锅肥肠,吃得满嘴油光;
热衷于吃自助,二十二块一位的重庆火锅,四两一盘的羊肉轻轻松松干掉八盘。
那个时候的她,体重暴增到一百三十多斤,全世界的男人都对她视而不见,只有她的父亲忧心忡忡。
为了让父亲安心,她决定开始减肥。
一开始真的很难,因为节食是在与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欲望对抗。
然而,当她开始习惯之后,渐渐喜欢上了“微饿”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她的神智特别清醒,看书、看电影印象格外鲜明,写作的时候条理也更清爽了一些。
在节制的生活中,她前后瘦了将近40斤。
饥饿就像一把刻刀,慢慢雕刻出她真实的轮廓。
她发自内心地更欣赏全新的自我,节制也让她从平凡生活中获得了更大的满足感。
一碗玉米面茬子粥,她能喝出谷物丰盛的香气;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浇上一点点肉酱就是天堂。她戒了自助,不再那么爱吃肉,咸和辣也开始觉得腻。
她渐渐享受到节制的快感,开始品尝出食物真正的味道。
这就是“饿鼠效应”,即适当节制,发展良好;过度放纵,早衰短命。
一个不懂得节制食欲的人,很难理解“人间有味是清欢”,只有量大、口味重才能形成足够的刺激,否则就很难满足。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懂得节制。
懂得节制,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加了个阀门,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头脑的理性,从而专注达成自己的目标。
只有学会管理过度的欲望,自我节制,才能真正驾驭自我,不受内心欲望的控制和摆布,主宰自己的人生。
②践行精要主义
美国硅谷,有一位咨询顾问萨姆,工作认真负责,对很多要求甚至不假思索一口答应。
他终日奔波于各种会议之间,企图让每个人都满意。
然而,工作质量的下降令他感到压力陡增,仿佛自己成了处理琐事的专家。
工作不仅没给他带来满足感,而且还让他费力取悦的那些人也感到不满。
后来,他的好朋友给了他一个建议:只做咨询顾问的工作,其余一律不做。
也就是说,只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忽略其他一切别人要求的事。
过去,他总是自愿承担那些最后一刻才出现的工作。
现在,他想方设法不再主动揽活。
过去,他是所有收件人中,最早回复邮件的那个,现在,他不再争强好胜。
坚持了几个月之后,萨姆发现,自己不仅白天的工作时间更加充裕,而且晚上下班回家之后,还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家庭生活。
而这种做法,并没有产生负面影响,主管没有为难他,同事们也没有怨恨他。
恰恰相反,他的工作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尊重和重视。
这就是“精要主义”的核心原理:做事追求“更少,但更好”。
精要主义不是要求我们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少数对的、更重要的事情。
它并非提倡为了少做而做,而是主张只做绝对重要、必做之事。
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达到个人贡献峰值。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选择、甄别、取舍,花充分时间和精力,力图使自己做出少而精的决策。
③警惕资源诅咒
社会学中有个词叫“荷兰病”,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落的现象。
19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于是,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
尤其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能源价格高涨,荷兰从天然气出口中获得大量收入。荷兰社会福利开支显著增加,人民生活保障更好。
但繁荣之中已经埋下隐患,随着天然气出口的增加,荷兰本国货币荷兰盾汇率随之上升,劳动者薪水同时上涨,导致生产成本显著提升,农业和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急速下滑。
到198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财政压力巨大、财政赤字急速增加的困扰。
这样的“荷兰病”,就是掉入了资源诅咒的陷阱,即资源丰裕反而限制长期发展。
通常来说,我们都以为资源越多越好,但其实未必如此。
比如生活中“富不过三代”现象,有些家庭一代开拓创新,但二代、三代缺乏锐意进取的动力,家庭财富开始走下坡路。
人性都是好逸恶劳的,当一个人轻松拥有大量资源,自然不愿再费力去做富有挑战、见效较慢的“苦力活”。
相反,如果资源有限,人性中勇敢的另一面反而会激发出来,人们会更有创意。
因此,我们对资源的合适态度是,对于有限的资源不要灰心丧气,对于丰裕的资源却要心生警惕。
学会运用长线思维,进行系统思考,再制定合理的运用方案。
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中写道:
“人们往往把朴素误认作浅显,又把华丽误认作丰富。”
朴素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
我想,一个不再被欲望裹挟,始终坚守简朴内心的人,才能过上真正富足的人生。
☀作者:言偃,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言偃(ID: wyl_yanyan)。本文首发于精读公众号(ID:jingdu999)。灼见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