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头连载】后街 || 醉美淮河风光带
五、后街连着石佛街
醉美淮河风光带
淮河风光带位于盱眙老城区中段,从城北第一山公园前的老船塘起,一路向南,直到宝积山,沿途西侧为淮河沿岸,东侧为街市巷陌,街市其后即为第一山、上龟山、虎头城等诸山,这种一面依山、一边临水的街市风光,甚为独特。沿着淮河风光带,徜徉在翠树草坪中的曲折幽径,向上可览都梁山绿树繁花,向下可观淮河水千舟竞发,可谓惬意无比、心旷神怡。
从北船塘到宝积山一线的淮河风光带,为城市中的条形带状绿岛,南北长约2.5公里,宽50~100米,总面积18.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2万平方米,铺设的园中游道10多公里,健身步道4公里,便民健身场地3处,湖泊景观3处,将洒金桥、泗州、纪事园、淮河文化园四个城市广场串联成一块,并在沿线设置了凳椅、栈道、钓台等,以方便游人憩息。沿淮堤岸全部用块石浆砌护坡,建有护栏悬索,栽植垂柳和景观树木。园内曲径蜿蜒,花草遍植,其中有樱花、梅花、桃杏、垂柳、合欢等花木,枇杷、棕榈、香樟、枫树、水杉等乔木,以及迎春、金钟、紫薇、蔷薇等灌木数万株,一年四季,林荫风煦、草绿花香、啾啾鸟鸣,与淮滩芦苇、碧水白帆、长堤垂柳、河泮风车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盱城淮河北路和沿淮风光带)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淮河的堤岸曲曲牙牙,坍塌不整,破房烂屋,垃圾遍地。古时候的盱眙城建在山上,山下的居民也都集中在大关(今第一山公园大门北侧)往北的前街、黄牌街、井头街、丰登桥一带。从大关往南,只是沿山建有部分房屋,临河一侧开始并没有什么房子。所以,有人戏称“盱眙半边街”。后来有人在河边盖起了简易房屋,使沿河一溜都成了清一色的贫民窟,除了少数几处单位的房子稍微好一点外,其他的都是些破破烂烂的房屋:那墙壁,有的用破旧的木板钉起来的,有的是用芦柴把子扎起来的,透风、透亮;那房顶,有的是用茅草麦秸缮的,有的是用破瓦席片盖的,漏雨、漏雪;那式样,有屋山头打门丁头棚,有在水里打立桩的“吊脚屋”,有用芦席搭建的“滚地龙”,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破烂不堪。在靠近翠屏山庄对面淮河边上有一条叫“翻身街”的小街,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样子好像还在没有“翻身”的时候。在拍摄抗战题材的电影《黄河少年》时,这个地方不须搭建,就成了逼真的“外景地”。那老船塘,也就是两个臭水坑,一年四季就没有清澈的时候。船塘南边的临淮堤岸,过去就叫“乱石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有关盱眙的顺口溜,如:
“远看盱眙县,近看破猪圈。
土墙草房顶,楼房看不见”。
“盱眙一条街,南头到北头,
中间编芦席,两头砸石头”。
“十里大街弯又弯,一边淮水一边山。
街上房屋漏风雨,路上行人破衣衫”。
还有什么
“盱眙马路尽招灰,到处都是垃圾堆;
雨天水坑连水坑,晴天刮风眼难睁”。
更有甚者,还说盱眙是
“人无厕所猪无圈,鸡猪鹅鸭逛商店”。
但这些顺口溜说得确实是当时真实的景象。
经过建国后六十多年的建设,顺口溜里所说的景象早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山间别墅、鳞次栉比,居民小区、漂亮整洁,临街建筑、楼房林立,特别是近几年来,一幢幢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十层、二十层的高楼不在话下,最高的楼房已超过三十层了;居民住房早已不是丁头棚、滚地龙,而是别墅楼房、窗明几净的崭新住宅。盱眙人也不再是靠砸石子、编芦席为生,而是各项工业门类基本齐全。盱城也不再是南北一条街,而是大街小巷、纵横交错。特别是沿淮河边,建起的沿淮风光带,在人们的面前展开了一幅五里多长的美丽画卷。
按照淮河风光带的布局,从南到北可分为四个主题公园:一是洒金桥历史文化广场,二是泗州广场,三是纪事园淮河史话公园,四是眼睛湖淮河文化会馆。
淮河风光带的最南端便是“洒金桥历史文化广场”,绿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此广场以一座古老的石桥——“洒金桥”命名。广场临街处立着刻有“洒金桥”三个鎏金大字的石碑,石碑后面刻有“洒金桥碑记”,记述了洒金桥的古老传说。靠近淮河一侧,有古“钓鱼台”,古“万岁湖”。现在,不仅在湖中建有木桥、围栏、栈道、紫藤架,栽植了垂柳、花木、荷莲等,还在与淮河相连的地方建了曲桥、灯塔和游船码头,设置了垂钓亭台,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旁边的泗洲大酒店高达30层,高耸在百花丛中、淮水岸边,是盱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从泗州君悦酒店往北300米,便是“淮河纪事园”。这是为铭记1991年淮河特大洪水而建。当年淮河特大洪水时,水位超过警戒水位两米多,连公路、街道全被淹没,平地水深一米有余。洪水退去,人们重新修筑了大堤,石砌了护坡,整理了环境,栽植了花草,成了一处绝美的休闲之地。园中一尊长约五米、高约两米的卧碑上书有“千里长淮入大湖”七个鎏金大字。淮河从河南桐柏山发源,经过千里奔腾,汇集沿途数十条支流,在盱眙涌入烟波浩淼的洪泽湖。“淮河记事碑”亦分为三块,分别记载了“淮河流域”、“淮河历史”与“淮河治理”,静卧在绿树红花之中!
(近圣街的昔日古泮池、后来老船塘)
从淮河纪事园再向北,经过日晷台、情比金石、龙虾影壁、紫藤长廊,便到了“淮河文化会馆”,这里有抽象龙虾雕塑和镂空雕花亭塔,上镌“淮河文化会馆”六个大字。“淮河文化会馆”是一座明清式古典建筑,建在早已湮废的盱眙古城的“西门”,也叫“琉璃门”的旧址之上。会馆南北分别是两座“老船塘”,现在已清淤挖深,石砌堤岸,整修一新,形成两面清澈碧纯的水塘。在沿淮的堤岸,已建成百米紫藤长廊,犹如两只眼睛描上了黛色蛾眉,越发娇媚可爱。这两只美丽的眼睛望着天穹,将蓝天白云尽收眼底;这两只多情的眼睛望着都梁,把美丽风景留在梦中;这两只深沉的眼睛望着淮河,把曾经的往事铭刻心里;这两只渴望的眼睛望着远方,把美好地祝福送给你我。
“盱眙淮河风光带”就是这样,总是用那神奇给予你惊喜,用那妩媚给予你柔情,用那雄浑给予你震撼,用那壮观给予你赞叹。当你远离她的时候,总是想她、念她、惦记着她。当你走近她的时候,更是亲她、爱她、越发不想离开她。每当到了开饭的时刻,总能嗅到十三香小龙虾的醉人奇香,这奇香缕缕飘逸、诱人入醉,和着花圃里浓郁的花香,草坪里淡雅的清香,淮河中悠然的水香,淮山上深邃的草香,交织成一曲无言的歌谣,沁入肺腑、蔓延心际。这香,正是都梁历史的韵味、盱眙文化的墨香。这香,将香飘万里、馨香永恒!
这就是盱眙的淮河风光带!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2012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