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的四层境界:修身正己的法门
《素书》为秦末黄石公所作,在汉朝被称为天书。相传黄石公在桥上扔下鞋子,三试张良,认定张良品行优良之后,才把天书传给他。后来张良正是凭借《素书》辅佐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基业。
这本书仅有一千多字,但是涉猎广泛,除了安邦定国、军事谋略之外,还有很多修身正己的法门。
其中讲到,人虽然一样负阴抱阳而化育,但由于性情禀赋各异,所以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是衡量个人修行的重要参考,也为人们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素书》里讲,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这是说,人们遵守纲常伦理,勤勤恳恳地劳作,没有丝毫的背离,日夜相继,只为生计奔波。这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
他们近乎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下,遵守着基本的规矩制度,满脑子想的都是温饱,所有的努力都是指向生计和生活,和动物一样,只为满足口腹之欲,只为活着,没有更高的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里,历经虎妞难产,车子变卖之后的祥子,心灰意懒,混吃等死,就处于这一境界。
《素书》中有言: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这类人就高于自然境界,他们开始在社会上谋求一定的地位和利益。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这一境界中。
无论是升学、考官、经商,都是为了获取个人更大的发展,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获取更多的财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追求地位和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依然要注意,天道“赏善罚恶”,人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为所欲为,一定要恪守底线,用符合社会规则的方式来获得进步的机会。
《素书》中有言: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这一境界的人又超过了功利境界,他们开始追求高于名利的东西,那就是仁爱。
如孔夫子所言:仁者,爱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去体贴爱护别人,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
他们甚至能够舍生取义,兼善天下。宋末文天祥兵败被俘,却宁死不屈,《正气歌》永存于世,这类人的境界,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境界。名利生死都已经不能让他们改变或者屈服。
《素书》有珠玑善言,曰: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无为而无不为也。
这一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他们自身的品德早已与天地大道融为一体,他们智慧通达没有固定的方式,他们参悟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
他们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天道被他们纳入到自己的性情之中,他们内心光明,如日月高悬,且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我们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的崇高和伟大,不能真正明白他们的精神边界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是圣人。